在胡同改造中增加适老设计 让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2019-06-04 16:51:39 来源: 北京日报

北京的城市更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议政会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以现场发言和书面发言的形式,聚焦让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从增加适老设计、探索“统规自建”、动员居民参与等方面积极建言资政。议政会还在东城区、西城区两个街道分别设置视频分会场,听取区政协委员、街道社区干部和老街坊的心声。

在胡同改造中增加适老设计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詹雪红说,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调研发现,胡同中长期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的问题。建议在改造和整治中,以胡同为单位整体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重点补足指示牌、路标、座椅、公共卫生间、路灯等基本公共设施短板,同时考虑到胡同居民老龄化明显的现状,适当增加适老设计。在流动的线性道路空间外,布置可供停留、驻足、休息的公共空间,利用墙边角落微空间打造“口袋花园”和“微花园”,改造胡同整体环境。

老城保护应立法先行

目前老城保护领域的立法主要集中在政府监管层面,但老城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还涉及到更复杂的主体和更多利益格局的调整,需要考虑各种法律关系动态的变化、政府监管的可持续性和政府资金的可承受性等因素。农工党市委社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吕立秋建议妥善处理公权与私权交叉、立法层级等问题;允许引入信托机制,在明确专款专用和封闭运营的基础上,开通渠道引入捐赠资金、老城运营收入资金等;系统体现正当程序原则,在立法草案阶段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在立法制度设计上充分保护居民权利;充分考虑制度创新,引入公益诉讼机制。

探索老城区“统规自建”模式

市政协常委、台盟市委常委陈小兵说,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应该是小规模、渐进式的,可以探索采取政府统一规划产权人自建模式。政府制定统一的街区建设规划和相关技术规范,由产权人自行建设,建筑材料不必强求一致,但整体风貌必须协调统一。

他说,这种“统规自建”模式,可充分发挥产权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确保老城房屋既能得到可持续的良性修复改建,又能保持古都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同时,依靠居民与市场力量进行修缮、更新,并不需要政府大规模资金投入,也可使老城房屋的改建质量趋向统一。产权人在政府统一的设计导则下,也有适当自由度发挥,去建造好自己的房子。

用好责任规划师这支力量

市工商联参政议政智库基地专家、北京城市学院副校长蔡派建议,尽快完善责任规划师相关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并逐步完善考评机制。建立责任规划师可持续发展机制,强化责任规划师工作条件保障。根据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培训经历等,试点设立一批全职“社区规划师”岗位。探索协同创新机制,根据街区或项目的重要性,将部分选择后的节点以项目为单位,由责任规划师团队主责,引入产学研机制或非政府组织完成,既保证项目的质量,又能够有效控制其造价和进度。

讲好北京“老故事”

东城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员会主任高崇耀说,北京的老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但现在的年轻人却很少关注。应在老城保护过程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讲好北京的“老故事”,让市民触摸到历史的印记,领悟中华文化的哲思,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建立多元多层次沟通平台

西城区政协委员田申申在参与录制北京电视台《向前一步》节目的过程中,对老城保护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她建议,建立多元多层次沟通平台,加强政策解读,畅通交流机制,凝聚社会共识。搭建更多市民与政府和专家沟通的平台,建立街区沟通中心,帮助大家了解老城相关政策的出台背景、意义和对市民居住生活条件改善的积极作用,让居民参与到街区改造中。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高度关注重要节点的文物保护。

留住老城“一草一木”“鸽哨虫鸣”

民进会员、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李竹认为,山水相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融,是北京古都风貌的特色。北京的“一草一木”“鸽哨虫鸣”,与一殿一堂、灰砖青瓦交相辉映,共同彰显着北京风貌和古都风韵。建议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组建涵盖园林景观、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和城市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科学团队,进行顶层设计和精细管理。对不同物种或生态系统分别制定保护措施,城市森林公园、口袋公园等要实现乔、灌、草植物种类多样化;行道树尽量选择抗性强、无飘絮的阔叶树种;保留部分野花野草,节约成本还可以形成野趣。城市湖泊、河道等水系,尽量保持水体的原始环境,实现自然循环,对北京雨燕等代表动物采取独特的保护方案。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范俊生

责任编辑:zN_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