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房产 > 正文
北京气象预警将精确到社区和景点,11类极端天气纳入风险防范
2022-01-13 10:40:28 来源: 搜狐焦点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任珊

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若干措施》,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进行解读。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市将探索开展精细化至社区、村、旅游景点的分区预警,针对易出现积水内涝的区域、部位,重点推动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图编制并向公众发布。

11类极端天气纳入风险防范

“极端天气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超越常态的小概率气象现象,通常具有突发性强、不确定性大、叠加破坏强、损失影响大等特点。”市应急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单青生介绍,北京面临着多种类型的极端天气风险,局地性和突发性特征明显。10年来,北京出现过全市范围的极端强降雨天气6次,区级范围的极端降雨天气165次;全市范围的极端高温天气1次,极端低温天气2次,沙尘暴天气3次;密云、怀柔、延庆和门头沟出现过极端降雪天气。

资料图 寒潮 新华社发(郝鑫城 摄)

单青生说,对极端天气的识别判定目前没有明确和统一的标准,大都以结果来判定,通常使用多少年一遇的说法。在《若干措施》制定过程中,市气象局会同市应急局多次研究,根据历史气象数据,梳理出11类极端天气风险为防范对象,按照预防为先的原则,依据气象灾害预警等级,设定了极端天气的判定标准。

部分极端天气提前24小时预警

气象预报和预警是防范应对极端天气的前提。“2021年北京出现了超长汛期,全年降水量698.5毫米,较常年偏多32%。”市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李超说。

如何提高气象精准预报和提前预警能力?李超解释,首先是做好极端天气长、中、短期、短时临近预报的无缝隙衔接。其次是预报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原则上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对其他极端天气提前6至12小时预报预警,并力争提前至24小时,精准落区预报提前1小时以上发布。下一步北京将探索开展精细化至社区、村、旅游景点的分区预警,着力提高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和效果。

将扩大积水监测感知范围

极端降雨在11类极端天气中发生频次最高、破坏性最大。“北京城市排水体系还不完善。”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马法平直言,全市雨水管道总长度9396公里,排水标准不足一年一遇的占66%,3到5年一遇或以上重现期的占21%。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只有21%的雨水管道满足小时45毫米至56毫米雨强标准,还有66%的雨水管道不满足小时36毫米雨强标准。另外,下凹式道路极易出现积滞水;汛期强降雨时落枝树叶容易糊堵雨水箅子,造成雨水排除不畅。

近几年,北京实施了中小河道治理和中心城下凹式立交桥泵站升级改造工作,新建、改造1685公里雨水管道。下一步,将根据极端降雨预报,精准预判、警示易出现积水内涝的区域、部位,推动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图编制并向公众发布。扩大积水监测感知范围,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准确感知积水情况和排水体系运行情况,第一时间采取调度、抢险应对措施。 

了解北京市场最新动态,添加下方二维码,及时掌握一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