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房产 > 正文
今日热门!元奕设计受邀出席2022「设计千人计划」活动,探寻设计背后的逻辑创新
2022-08-10 15:23:20 来源: 搜狐焦点

设计的语言,是设计师自身在完成对生活细致入微地体察后,再运用空间语言和功能为大众输出一种生活方式。


(资料图片)

在室内设计产品与理念迭代的过程中,由中国家博会(广州)、广州卡撒传媒联合发起的“设计千人计划2022-2023榜单大会”系列活动在2022年7月18日至19日于中国家博会(广州)隆重举行。集结行业设计大咖及51城优秀设计师代表开启“设计发展力”和“新时代设计IP”两大城市分享论坛,聚合设计力量,共同见证中国设计圈层星火相传的里程碑时刻!

7月19日,在设计千人计划2022-2023榜单大会”系列活动,元奕设计刘恒伟作为分享嘉宾进行了以《基于行为的设计》为主题的演讲,与参会嘉宾就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设计、如何通过设计构建健康、合理、共享、公正的生活方式等问题展开探讨。

演讲精彩回顾

现今的很多设计关注的都是炫酷,如何做出爆品,如何吸引别人的眼光。这些爆品就像水面上的油花,阳光一照就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但是它却没有根。我们中国的设计不能植根于享乐与虚荣之上。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

01.设计只是造型么、只是靓丽、时尚、爆品么?

在演讲伊始,刘恒伟就抛出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生存在怎么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设计?

关于这个问题每一个人心中的想法的不尽相同,纵观人类发展历程,从原始而又漫长的石器时代,从青铜时代到现代科技文明启蒙的工业蒸汽时代,再到本世纪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各个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形成了如今独有的科技文明。

身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必须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也就是要有所创新,设计师也不例外。

要想做好设计,必须理解设计是什么。

当我们看汉字中的“事物”二字,事在前,物在后。设计一个“事物”也是如此,讲究逻辑在先,造物在后。

设计思维其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法,每个人都可以用设计思维重新认知世界。所谓设计,是把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产品、把我们的经济、把我们的认知重新格式化。

设计的责任是重新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酒店设计为日常行为提供了空间的同时,也成为身体展现的舞台。塚本由晴提出了三种行为:人的行为、自然行为以及设计行为,三者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时间节律,设计师应该更综合的考虑三种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一种“鼓励性”而非“制度性”的姿态,让三者最终形成一种和谐的“交响”。

这也是设计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的具体体现。

设计空间激发人的行为,与此同时,设计的特征借助于人的行为得以彰显。人的需求是设计的原点,体现了设计与行为最基本的关联。

02.设计更多是一种设计逻辑的培养

所谓设计,只是造物吗?不是,它实际是把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产品、把我们的经济、把我们的观念格式化,重新思考。

设计是一种智慧、一种思维方式。

设计和创新是一体的,“设计”必然创新,不然只能叫模仿。

创新设计,需要我们重新组织知识,组织产业,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而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改良,要做到设计逻辑的培养。

设计逻辑的培养:

第一要注重眼界。设计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周边的事物,从而进行创新,因此它需要一定的眼界。个人必须涉猎面广,具备一定的“宽度”,通过比较来权衡利弊。

第二要注重格局。格局高就是站得高,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不浑浑噩噩,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

第三要注重观念。我们中国的设计观念,叫“事理学”。它是指事在先,物在后;为了谋事才要造物,而不是为造物而造物。这也正是中国人所讲究的“实事求是”,将实在的事情弄清楚了,再去做求证与选择。

设计真正的学问在设计之外,是要解决问题,做事情。

根本的创新需要重新格式化,必须从外因开始,弄清楚谁去做,在什么环境下去做。只有从做事入手,才有可能掌握设计的逻辑。

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时代下,真正有价值的设计将不会被取代,而所有重复性的简易设计工作都将要受到冲击。

所以只有掌握设计的逻辑,进行设计工作的创新才能使人类的智慧成为设计持续往上攀升的主抓手。

03.设计本元,博弈众生

在工业时代里,探寻性格和行为背后隐藏的空间心理学,我们不能单纯地从美学角度来衡量设计的存在感,更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掌握人的心理,打造积极、良好的疗愈空间。

设计师的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将目的抽象出来,例如看待密斯·凡德罗的沙发椅与普通老百姓使用的马扎,这二者哪个更好这一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目的,一个是为了舒适,一个是为了携带。不知道具体的用途在哪里,所以也就无从对这二者进行评价。

“需求”是设计的评价标准,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根据目的去寻找方案。

设计师跟教师一样,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不说话,但是在教育用户、引导用户合理地生活。

对于设计师而言,追寻设计本源,博弈众生,满足大家不同的目的,要做到这些需要设计师:

学会协调关系的思维方式,培养抽象思维。

例如小时候在家里看到自行车,脑海里会有自行车的概念。长大后,看见汽车、看见轮船、看见火车、看见飞机,脑海里却会生出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出什么?交通工具。

抽象思维就是是抛开载体,去看事物的本质。设计的目的在于洞悉用户的需求,用新的载体取代旧有的载体,做颠覆性的创新,而非改良。这是大设计。

设计师不用名词思考,而用动词思考。

名词思考只解决表面的问题,比如去研究大小、材质和形状的区别,名词代表的是过去时或现代进行时。

不同的目的导向不同的结果。这才是设计师应该有的思考方式,不同的主语和状语的结合就自然产生出新的宾语,即新物种或新产业。

注重理论与哲学的传承。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哲学观,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设计的思维逻辑。

注重需求“目标”而不是“功能”;

注重“事”而不是“物”;

注重系统的“结构”关系,而不是元素、因子;

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

注重“物”存在的“外部系统”而不只是“内部因素”;

注重过程,而不是状态;

注重“动词”思维,而不是“名词”思维;

注重设计师与用户的“主体间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正确理解“利其器”,即无论是高技术还是低技术,是否“利”,评价体系不在于它的“快”,而在于“善其事”,即能够帮助做好这件事的技术就是高技术。

因此,基于行为的设计是评价设计的最终目标,要以行为为导向,使设计服务于人的行为。

结语

时代的变迁唤醒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深度思考,在寻找设计行业如何在技术大浪中站稳脚跟的过程中,需要抓住几个要点:重新思考设计思维、定义需求-引领需求-构建需求、系统标准-服务大众-实用-经济、注重设计的逻辑、追寻设计的本源,构建健康、合理、共享、公正的生活方式,最后凝结成自己的设计语言,以独特的时代适应性与人本关怀,践行设计初衷,创造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