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金融 > 正文
5G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 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
2021-10-21 15:18:03 来源: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艾晓禹 雷强

10月18日,四川省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以“科技守护大熊猫栖息地”为主题的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大熊猫国家公园咨询专家冉江洪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在论坛上就“科技如何使能野生动物保护和繁育工作”进行了对话与交流。

上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举行。COP15大会期间中国宣布,正式设立包括大熊猫、三江源、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中国科学院院士、刚刚作为科学家代表在云南昆明参与COP15的保护生物学家魏辅文分享到:“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与国际并驾齐驱,某些领域呈现引领态势。基于生态文明体制,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中国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等组学技术,以及利用天地化一体化建设技术等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投入,中国高科技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公众在监测、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积极参与,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起到推动作用。”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表示:“过去21年,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从135只增长到了现在的673只,这归功于包括营养、饲养、繁殖、种群遗传管理等领域综合技术的助力。AI、云技术等新的技术发展为包括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保护保提供了新的契机,将继续助力野生动物及大熊猫的保护。”

大熊猫国家公园咨询专家、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馆长冉江洪表示:“近期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包括通讯技术在内的高科技技术促进了大熊猫的调查与保护工作,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种群及变化情况。”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Ahimsa Campos-Arceiz分享了该中心对于野生动物迁徙的研究。他说:“最近云南野象从西双版纳到昆明迁徙的例子让公众看到了野生动物的行为正在发生改变。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并让它们与人类和平共处,我们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去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因素。其中,数字监测技术就是用以赋能未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规划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今年,华为联合四川林草局及多家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森林防护系统。上线5个月以来,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助力一线护林人员、科研人员具备‘千里眼、顺风耳’,减少其在恶劣环境下的作业次数,成为全天候‘钢铁护林员’,提升护林水平;另一方面优化森林火情上报机制,由原来的发现异常逐级上报变为发现异常自动跨层级一次性上报,节约大量处置时间,提升护林效率。” 华为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表示,“华为将持续与业界合作,将5G、云、AI等数字技术运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未来,数字技术将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数字化监测体系的重要手段,为大熊猫、扭角羚、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做出贡献,也将进一步助力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保护。

相关热词:
责任编辑:zN_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