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当前热文:A股前8月融资8977亿元 新股发行保持常态化
2022-09-27 08:32:20 来源: 上海证券报

新华财经上海9月27日电 今年前8个月,A股首发上市(IPO)和再融资合计超8977亿元。其中,223家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实现IPO,合计融资4181.53亿元。


(资料图)

今年以来,证监会坚持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在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审核注册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提高审核注册效率。

业内人士认为,新股常态化发行能够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多作用、投资者形成长期稳定预期,对助力稳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除了新股发行常态化,再融资常态化、退市常态化等都要跟上,“优胜劣汰、有进有出”才能真正实现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前8月融资8977亿元 IPO审核注册速度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223家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实现IPO,合计融资4181.53亿元,260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合计融资4795.78亿元。在全球主要市场股权融资普遍低迷背景下,A股融资额超过全球其他各大资本市场。

IPO审核通过率也有所上升。今年前8个月,共有352家企业IPO上会(二次上会以最终结果计算),其中327家过会、6家暂缓表决、19家被否,过会率为92.9%,较2021年同期的89.75%有所上升。

东兴证券非银金融组首席分析师刘嘉玮表示,年初以来,监管层加大力度鼓励企业直接融资需求,IPO发行规模同比保持较快增长,IPO常态化发行为A股市场全面注册制推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企业如期上市,就有企业“黯然”撤单,且今年企业主动“撤单”的情形有所增加。截至8月底,共有202家拟IPO公司撤回了IPO申请。有些公司经历多轮问询后,主动撤回材料。有些公司已经过会,但在注册阶段撤回了IPO申请。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选择主动撤回IPO申请,背后有诸多原因,包括前期申报工作未做好、板块定位不符、回复问询准备不足、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问题等。与此同时,随着发行环节制度完善,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上市企业及中介机构的惩处力度持续加强,让“瑕疵”上市公司不再心存侥幸“带病闯关”。

科技创新类融资额增速高 市场结构逐步优化

在A股IPO常态化的同时,市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类“新面孔”不断增加。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以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为代表的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融资额增速较高,同比增长分别达到 69%、61%和 25%。从行业分布来看,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等高端制造的募资金额居前。

粤开证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认为,常态化发行有利于提升我国直接融资比例,做好金融对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特别是代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企业。电子、电力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募资金额居前,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正逐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迈进。

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投资人,今年参与新股发行的意愿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发行的新股中,公募、社保、企业年金、险资等机构资金网下获配比例平均值3.94%、中值4.97%,相较去年同期水平的3.86%和4.29%有所上升。

刘嘉玮表示,新股发行常态化通过支持企业在一级市场以股权融资的形式满足各类资金需求,为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长期财务投资者,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并通过支持企业发展的方式实现稳经济、稳市场。

德勤资本市场服务部认为,随着注册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保持常态化稳定发行,2022年四季度融资额有望保持增长趋势。

科学合理保持IPO常态化 不断提高审核注册效率

今年以来,证监会坚持科学合理保持IPO常态化,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在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审核注册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不断提高审核注册效率,积极支持更多符合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助力稳定经济大盘。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表示,科学合理保持IPO常态化非常重要。金融资产是跨期资产,包括新股发行在内,市场需要有正常的、长期的预期。资本市场必须规范化、法治化,不进行人为调控,既不无故中止,也不无故突然加速,而是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多作用、投资者形成长期稳定预期。同时,新股常态化只是一个方面,再融资发行常态化、退市常态化、投资者保护常态化都需要跟上,“优胜劣汰、有进有出”才能真正实现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王曙光表示,新股常态化发行对稳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应有之义。一是推动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稳市场预期,畅通融资渠道,提升直接融资效率,支持更多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二是吸引长期资金入市,为资本市场培育、发展更多长期机构投资者,吸引长线资金通过战略配售等方式参与认购、增加权益配置。三是满足居民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编辑:丁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zN_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