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欧洲全面“躺平”,上海日增过万,我们离全面解封还有多远?
2022-04-12 08:29:01 来源: 潜伏的木马君

作者丨木马君

最近新冠疫情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一度平静了很久的生活,再次被疫情搅乱了。

奥密克戎变种出现后,像海浪一样席卷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彻底躺平,接受这波浪潮的冲刷,只有咱们国家还在用尽洪荒之力,严防死守。

上海的疫情超出很多人的预期,今天我暂且不谈抢菜的问题。

这波疫情令人惊讶和担忧的地方在于,它传播之迅速,无症状感染比例之高,几乎是防不胜防。

除了上海,国内很多城市也都因为疫情停课了。

小木马也开始了居家网课的日子,和很多家长一样,我们都在盼望复课的日子。但是心里也知道,即使复课了,也是短暂的平静,那颗炸弹始终都在,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几例新病例,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停课。

时停时开,我们的生活会不会一直这样跌跌撞撞下去?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感到迷茫,抗疫的前路在哪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正常生活?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关于新冠的大新闻。

德国自4月2日起,全面解封!

不再需要佩戴口罩、疫苗证明。绝大部分关于新冠的限制性措施都完全取消了。

换句话说,德国也进入了“后新冠时代”,从社会和精神层面上,德国人已经“翻篇了”,决定忽略新冠这片笼罩了两年多的乌云。

从今往后,他们把新冠当成千万普通病毒中的一种,不再因为它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我仍然记得,2020年4月,拜仁州在德国第一个决定强制居家隔离,那年的复活节成了一个长达6周的“悠长假期”。

从那一天开始,德国的社会运转陷入了半停摆的状态,时停时开,时松时紧。

到如今全面解封,过去了刚好两年。

有些瓜友也许感到担忧和迷茫,不知道未来疫情会如何发展。我回头看看过去两年在德国亲历的新冠生活,颇有一些启发。

如果新冠病毒是一场洪水,咱们国家的策略是“筑高墙抗洪”,彻底堵死水流的来路。

而欧美国家因为自身国情和能力限制,采用了“小规模开闸泄洪”的策略。水流大了就控紧一点,水流小的话,闸就开大一些。最终目标是,让洪水尽量平稳地流经此地。

在疫情初期的德国,用来判断“水流”大小的指标是每日新增确诊。更准确来说,是过去7天的平均每十万人新增确诊指标。

这个指标会被连续的统计和更新,指标高的地区就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指标低的地区就宽松些。

到了夏天,指标低了,大家都能出来耍一耍,一到冬天,指标狂涨,就宣布开始新一轮的居家隔离。

简单来说,新增确诊数就像是一个传感器,数值高了,泄洪的阀门就要收紧些。

这样的抗疫策略持续了很久,一直到德尔塔变种出现后,政府和学者们开始审视,这种策略是否科学。

因为德国大部分新增确诊都是自行在家隔离休息,然后自行康复。

真正值得人关注的,是那些住进医院的重症以及死亡率。

在抗疫期间,医院的重症病床占用率一直是最让执政者担忧的指标。因为比起新冠病毒的危害,更可怕的是医疗资源挤兑和医疗系统的崩溃。

到了奥密克戎变种阶段,媒体大肆报道这个变种多么可怕,德国的感染人数也确实坐了火箭一样飙升。

以前每天有几千人感染就令人心慌,今年初开始,德国每日有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确诊。

德国一共才八千万人口,如果放到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来看,相当于每天都有几百万人感染,这个数据非常惊人。

三月份,日增确诊常常达到几十万

如果你只看国际新闻的惊悚标题,一定觉得很可怕,这真是水深火热啊。

然而,在新增确诊飙升的同时,德国却没有采取收紧政策,反而是开始讨论全面放开了。

我认为,这并非是简单地缴械投降,直接躺平,做出这样的决策的依据是:

过去几个月的数据显示,奥密克戎比较温和,绝大部分人症状轻或者无症状。

在确诊人数飙升的同时,德国重症病床占用率却一直在稳步下降。

也就是说,虽然每天几十万人确诊,需要住院的新冠重症患者反而比以前更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看新增确诊已经没有多大意义,真正决定性的指标是重症病床占用率和死亡人数。

于是德国政府和专家学者一合计,大家认为现在时机到了,广泛普及了疫苗后,奥密克戎是一个可以与之共存的病毒。

他们认为,目前的医疗体系和医疗资源,可以应对一个有奥密克戎存在的生活。

德国目前累计有两千多万人确诊,大约是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当然,我们绝不能说,德国现在已经抗疫成功了。

面对新冠,并没有成功可言,他们只是明确了未来要面对的生活。

全面放开的代价是大部分居民都需要感染一次甚至多次新冠,直到每个人都通过疫苗加感染获得更持久的抗体,然后与新冠病毒真正地共存。

如今,这个全民接受奥密克戎浪潮洗礼的过程正在德国发生。

我在德国的家人,朋友,同事,邻居,很多人都感染过了。在几个星期前,两个木马姑姑全家包括小孩都感染了新冠,如今他们又都恢复了健康。

最近我常常回想起在2020年初欧洲疫情初期,德国的权威病毒专家Christian Dorsten说过的话。

Christian Dorsten

他是SARS和新冠病毒方面全球最顶级的专家,是SARS病毒的联合发现者,是全球第一个发明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人。

他那时在电视访谈里说,

想要完全遏制疫情的传播,这根本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持久战,是如何大范围内和病毒共存,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拖延,拖延到疫苗问世和普及接种。。。

从现在开始到德国60%-70%的人口都感染过新冠,这个过程如果发生得很快,那就是巨大的灾难,医疗系统会崩溃,无数人会死去。

如果这个过程能够通过措施拉长到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区间,那问题就小很多,我们可以应对。

这番话是他在2020年初说的,那时欧洲疫情刚爆发,人心惶惶。

在那时,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疫情的走向,同桌的访谈嘉宾正在为了口罩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而Dorsten博士一开口,就说未来德国60%-70%的人口得感染一遍,在场所有人都哗然变色。

如今看来,仅仅单看德国的疫情之路,Dorsten博士在两年多前已经非常准确地预测了这个发展过程和结局。

在德国的疫情发展之路中,还有一件小事值得一提,那就是要不要停课

一开始,各个州都最先关停了学校。孩子们在家上网课,父母居家办公。

德国的孩子们在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无法正常上课,社交,他们要待在家里对着电脑,不能去学校,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

后来,在德国不断审视修正新冠措施的过程中,当初这个举措得到了全社会最激烈的一致批评。

在漫长的困在家中的网课过程中,很多孩子们不仅学业被耽误,而且也留下了不少心理问题。

小孩子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十几岁的青少年无法和同龄朋友聚会,变得孤独抑郁。

在很多德国人看来,不能在户外愉快地玩耍,不能让孩子建立正常的社交,这对他们是比病毒更可怕的伤害。

(补充一句,德国和其他欧美国家过去的感染数据都显示,孩子们感染新冠的症状一般较轻或无症状,重症和死亡率极其低)

截至去年11月底,德国统计的新冠死亡人数

低年龄组的重症和死亡率极其低

后来,德国就宣布,不管疫情如何发展,绝对不会再关闭学校了。

这会是一场持久战

回顾这两年的疫情发展过程,相信很多人都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会是一场持久战。

我陆续看过一些中外的病毒专家的访谈,归纳一下,病毒学家们对于新冠病毒的进化是这样预测的:

从生物演进的科普常识去看,病毒是微生物群中尺寸最小的成员,生物性能最原始,不能自我复制,而要靠寄生其它宿主才能生存。

新冠病毒大约在100纳米的大小量级,其生存得靠寄生动物细胞进行复制。如果毒性很强,致死宿主的风险高,也就意味着与其“同归于尽”的概率更大,自身生存的复制机会也就更小。

因此,最后只有能够适应生物学演进法则的非烈性病毒,才可能成功与宿主共存下来,也就是说,传播力更强、但杀伤力更小的一类病毒更能生存

事实上,德尔塔病毒区别于原始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正好具备这两个特点。

而奥密克戎变种更是再次证明了新冠病毒会是一个常驻病毒,正朝着和人类长期共存的方向飞速进化——传播力更强,杀伤力更小。

用冷静无情的话来讲,欧美国家的人,已经经历了原始病毒和德尔塔的洗礼,多付出了一些死亡的代价。

我们国家熬到了更温和的奥密克戎变种,没有让十几亿人直接去面对危害更大的原始病毒版本,我认为这已经是对国内人民巨大的保护。

英国在德尔塔变种流行时就全面解封了,而德国是在更温和的奥密克戎变种流行时才全面开放的。

打个比方来说,新冠就像是一列在断轨上行驶的列车,一直待在车上肯定不行,大家都想从车上跳下来,但是车速太高时跳下来会摔死。等到车速放缓时,才能往下跳。

英国是在60码时往下跳的,德国是车速降到了40码才跳。

那我们什么时候跳?如果等车速降到了更低,会不会已经行驶到了断轨的尽头?

现在的清零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共存

虽然国内近来一直有清零和共存两派之争,但是我相信这两派争论的焦点不是“能不能彻底干掉病毒”,

而是,新冠病毒永远不会消失,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共存,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下我们是不是还没有做好准备?

如果全社会没有做好准备,那就要继续清零。等到时机成熟时,才能小心地放开闸门。

决定时机是否成熟的,大约是以下几个因素:

疫苗普及率,特别是高龄居民的接种。

医疗资源是否充足,比如人均重症病床,呼吸机等。

分级医疗体系,能否有效地把轻症挡在医院之外,把医疗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以及,

老百姓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在病毒浪潮席卷时,大家是否能保持淡定?社会能否正常运转?

讲真,不管咱们的政府是坚持清零,还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决定逐步放开,我都会全力支持。

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怂。

新冠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

我相信政府和医学专家的综合的共同判断。如果需要坚持清零,一定是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准备好。等到准备好的那一天,才能稳妥地软着陆。

世道复杂,前路艰难,我们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1. 打疫苗!

如果知道有一天不得不开闸泄洪,那最好先穿上救生衣。

根据香港卫生署提供的信息,不打疫苗人群病死率是2.87%,接种疫苗两剂次人群病死率0.14%,接种3剂次人群病死率是0.03%,两者分别相差20倍和95倍。

不要再有侥幸心理了,赶紧接种完整疫苗。如果你关心你的家人和父母长辈,就敦促他们接种疫苗。

2. 疫情来了也不要慌张。

我个人认为,未来的某一天,病毒会逐渐渗入我们的生活,这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在未来全民被病毒浪潮冲刷的时候,也是社会面临考验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淡定,不信谣,不传谣,不额外添乱。

不要轻信网络上的新闻,主动回避那些博流量的无良媒体,不要被戾气和网络喷子影响了判断力。

3. 增强体质,小病不要去医院,把医疗资源留给真正有需要的人。

一生病就扎堆去医院,是我们目前医疗体系里最大的bug。

在没有实现分级诊疗体系前,我们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小病不要去医院。

从现在开始到我们完全做好准备有勇气放开,也许还要不少的时间。

从未来某一天开始放开,再到十几亿人逐步地接受病毒的洗礼,这个过程要控制速度,缓慢着陆,参照德国的经验,这个过程也许也要好几年。

我们已经无法再期望“天下无毒”了,

我们能设想的终极目标也许是:有一天可以摆脱新冠阴影,病毒来了我不怕,生活不再完全受它控制,没有隔离,没有停课,可以出门交友,也可以出国旅行。

距离那一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三年,也许五年,这虽然让人有些泄气,但是看清了前路漫长,才可以打起精神,更淡定地走下去。

PS: 本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欢迎理性探讨,谢绝人身攻击。

点击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zN_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