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苏德的新兵训练
2022-04-12 12:01:20 来源: code2Real

查了一下二战德三的新兵训练:

德军认为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就不是士兵,根本不能送到前线,强行送去也是送死。

德军坚持新兵必须完成1年时间的严格训练,才允许送到战场。

后期德军节节败退,前线极度缺乏士兵,这才将训练周期缩短到半年。

但只要条件允许,前线部队接到新兵以后,并不是马上就让他们去打仗,还会在二线对他们进行野战强化训练,通常也要1到2个月时间。

新兵到了战场以后,不让他们独立作战,唯恐缺乏经验直接被打死,而是让一个老兵带着一个新兵。

德军训练是非常严格残酷的,目的是让新兵尽快适应战争。

新兵要全副武装的长距离高速行军,最初是15公里,后来每周增加5公里,最终锁定为50公里。

93岁高龄的卡里乌斯(德国著名的装甲王牌,击毁敌人150辆坦克,1940年参军时只是1名陆军士兵)认为,当年这些训练都是必要的。以50公里徒步行军为例,培养出来的优秀行军能力,几次在战斗中救了他的性命(一次他乘坐卡车被苏军士兵袭击,身中6枪仍然坚持突围,逃过了苏军的追杀),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坚韧的意志,这对于军人比什么都重要。

相反,苏军的训练就比较马虎。

因为前线伤亡太大,新兵草草训练几个月,锻炼一下体能、学会开枪,就被投入前线。

关键在于,前线部队由于伤亡很重,很多时候不能对新兵进行战前训练,就直接编组进入部队。

苏军由于伤亡很大,很多战役下来损失一半以上部队,老兵更是所剩无几也无法起到一老带一新的作用。万般无奈下,新兵只能靠自己在战场摸索,积累经验,伤亡不大就有鬼了。

其实,在防御战中,士兵的素质低下还可以掩饰掩饰,毕竟蹲在战壕里面向外开枪的难度较小。

但在进攻战中,低素质士兵可能会付出重大伤亡,数量是敌人伤亡的几倍甚至10倍以上。

这也就是苏军为什么进攻胜利,却付出好几倍伤亡的原因。

很多人觉得不能这么打仗,苏联人这样打下去要死光了。

但事实证明,苏联可以补充损失的160万士兵,而且也获得了战役的胜利。

对于斯大林说,这就足够了。只有在苏联无法弥补士兵伤亡损失后,斯大林才会考虑改变战略,尽量减少伤亡。

但如果拼战斗力,也就是提高单兵战斗力乃至大部队战斗力,一来拼不过德国,全世界未必有国家拼得过德国,二来就算拼得过,也不知道要多花费多少财力物力编组一支比较精锐的部队,遇到几支新兵部队夹击还是要完,还不如干脆就编组新兵部队。

说通俗点,只要能够获得胜利又不会导致军队崩溃,再大的牺牲也是必须的。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旅长蒙克发现戈培尔麾下的德国民兵,在同苏军作战时不懂得躲避敌人的炮火,死伤累累。这个蒙克竟然直接下命令让民兵撤出前线,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这样打仗太愚蠢了”。随后蒙克面见戈培尔,要求民兵不要去前线送死“你的人民冲锋队快被苏联人杀光了,他们成了子弹的活靶子”“没有受过足够训练,持有适当武器的人,根本不能去作战”。

对于这一点,一些苏军军官是不认可的。

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例,苏军相当一部分投入战场的士兵,只受过新兵训练,没有任何战斗经验更别说城市战经验。

将这样一群人送到城市中,进行危险的巷战,如同送羊入虎口。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新兵平均存活不到24小时,可以看做是消耗品。

但是这些新兵能拖住德军,稳定战线。就像抗日战场,中国军民能拖住日军一样。

当然不同的策略是由两边的的装备和人员素质决定的。

苏军很多农民,要理解使用技术兵器很有难度。而德国人力严重匮乏!

只能说各自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打法。

战争不是你想干什么,而是你能干什么,没得选,苏军要么放弃战线自己去后方训练,要么顶上去,用巨大的伤亡稳住战线,国情不同。苏联是用数量优势淹没了德国的质量优势。

责任编辑:zN_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