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莫斯科会战之后苏军为何接连惨败?
2022-04-20 10:51:09 来源: 特种侦察连

作者:霄羽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1942年1月20日,苏联红军攻占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这场长达4个月的鏖战中,德军损失了50多万兵力以及数以千计的武器装备,却未能攻占莫斯科,可谓一败涂地。

不过,看似已经赢得主动权的苏军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斗中令人大跌眼镜,在哈尔科夫、在克里木半岛,接二连三的惨败让战局再度急剧恶化。斯大林把苏军失利的原因归结于盟军没有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导致德军把几乎所有的力量都用到了东线,在苏联西南方向形成巨大的兵力优势。他的原话是「欧洲没有第二战场这一点挽救了德国人」。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

斯大林的话显然是一派胡言,因为苏军后来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库尔斯克战役时,美英照样没有登陆欧洲,苏军不还是取得胜利了吗?英美迟迟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对苏军的确影响很大,但无论如何也不是造成苏军1942年夏季失利的主要原因。

那么,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错误估计敌我力量,反攻未到时机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发表演说时慷慨激昂地说:「德国侵略者正在作垂死挣扎。再过几个月,再过半年,也许一年,希特勒德国一定会由于其罪行累累而崩溃」。

即将开赴战场的苏联红军

斯大林对形势的分析显然过于乐观了。莫斯科会战之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遭到重创并开始退却,但并不是说德军已然大伤元气,江河日下了。事实上,德军的力量仍然极为强大,其抵抗具有相当的强度和韧性,苏军在罗斯托夫和季赫温附近发动的攻势未取得预期的战果,始终不能打破僵局就是明证。

斯大林热切期盼着再打几个类似莫斯科会战这样的大胜仗。他认为德军在其他战线上也抵挡不住红军的攻击,因此产生了在全线(从拉多加湖至黑海)尽快开始总攻的思想。

1942年1月5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讨论在莫斯科保卫战取得胜利后是否在西线、西北和西南三个主要的战略方向上同时转入进攻的问题。斯大林明确提出:「他们过冬的准备很差,现在正是准备进攻的最好时机。」

钢铁慈父斯大林

和基辅会战前的情况一样,朱可夫表示反对,他认为1942年冬季苏军还不具备足够的兵力兵器来发动全面反攻。没有兵力,苏军就不能建立必要的突击集团,不能实施有效的炮兵进攻,不能在1942年就粉碎象希特勒德国如此强大的、有经验的敌人。

后来的历史进程又一次证明真理在朱可夫一边。但斯大林还是和当初一样,并没有听取这一正确意见,仍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朱可夫

威权统治是把双刃剑,当具备绝对权威的领袖决策英明时,其国家机器迸发出的威力将是无坚不摧的;但领袖一旦昏了头时,却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其错误的决策,其破坏力也将是惊人的。

一个自相矛盾的计划被强制执行了

莫斯科会战后,苏德双方如同两个恶斗了一个回合的拳击手,正在抓紧局间休息时间恢复体能,准备下一回合给对方送上致命的打击。

苏军积极扩军备战,成立了8个空军集团军,作战飞机2221架。作战兵力增至560万人,坦克达到3882辆,火炮4900门。视东线为主要战场的德军统帅部也在进行着夏季战局的准备。到1942年5月,德军在东线的兵力高达600万人,拥有3329辆坦克,57000门火炮,3395架飞机。

由此可见,德军在数量上仍占优势。苏军虽然在坦克数量上虽稍占优势,但在质量上相当一部分坦克仍然落后于德军。

苏联炮兵部队

斯大林在1942年5月1 日发出的第130号《国防人民委员命令》中明确提出了要在1942年「彻底粉碎德国法西斯军队,从希特勒恶棍手中解放苏联国土」的战斗任务。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签署了第41号指令,规定了今后东线作战方针。这时的希特勒对攻占莫斯科已不感兴趣,他又拣起了一年前的想法:夺取高加索的油田与通道,把主战场转到南方,当务之急则是清除刻赤半岛的苏军,夺取塞瓦斯托波尔,消灭哈尔科夫以南突出部威胁德军的苏联部队。

希特勒在指挥作战

斯大林根据一些并不可靠的情报固执地认定,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仍是莫斯科。他认为苏军应当采取积极的战略防御,但他又认为必须在克里木、哈尔科夫地区以及列宁格勒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

这是一个规定在同一时间内既防御又进攻的自相矛盾的计划。这一荒唐的计划立即遭到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的反对,他主张实行积极的战略防御,在消耗和疲惫敌人并积蓄了足够的预备队之后再转入进攻。

沙波什尼科夫

朱可夫基本赞成这一意见,他认为斯大林预定实施的方面军进攻战役的次数太多了,这样会大量消耗苏军预备队,将使苏军今后的进攻准备复杂化。

但斯大林还是未能听取正确的意见,仍然主观武断地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致使苏军丧失了克里木,德军在顿巴斯和沃罗涅日附近重新夺得了主动权。

由于苏军被迫后撤,顿河和顿巴斯最富饶的地区陷入敌手,德军可以毫无顾忌地进入伏尔加和北高加索地区,兵峰直指苏联的经济命脉高加索油田。斯大林心里清楚,造成1942年夏季这一不利局面与他的重大战略失误有关,所以他并没有责怪其他任何人。

德军士兵

拙劣的指挥导致惨重的伤亡

许多指挥员缺乏现代化作战指挥经验,也是造成1942年夏季苏军失利的原因之一。

1937年的肃反扩大化让苏军自废武功。大清洗之后5名元帅只剩下2个,15名集团军司令员只剩下2个,16个集团军政委全部被杀,57个军长中只剩下7个,28个军政委只剩下3个,186个师长只剩下32个,64个师政委只剩下6个,456个团长只剩下55个。而且,与被清洗者有关的军事理论、命令、战备措施、国防工事,也同时加以否定和废除。

1937年以后,一大批年青的指挥员被突击提拔到高级指挥岗位,以填补大清洗留下的空缺。这些火箭蹿升的干部不仅缺乏战略战术素养,甚至也缺乏纵深战役理论的培训

作为干部素质低下的连锁反应,苏军的训练水平随之下降,军队的战斗力严重削弱。以刻赤战役为例,克里木方面军司令科兹洛夫中将「完全不理解现代战争的性质」,竟置开阔的平原地形特点于不顾,把各师展开成一线队形,使全部步兵和炮兵过分接近敌军。

他没有建立第二和第三梯队,更不用说纵深的预备队了,因此在敌人突破防线后,方面军便无法派出足够的兵力来抗击敌人。

在愚蠢官僚的拙劣的指挥下,苏军12天损失了17万人

苏军操作迫击炮

再来看看在西南方向作战的勃良斯克方面军。该方面军兵力雄厚,本来完全足以击退德军在库尔斯克—沃罗涅日方向发动的进攻,但这一点未能实现,原因正是该方面军首长未能及时组织对敌主要集团的两翼实施密集突击,并且各坦克军军长缺乏现代作战经验,不懂得如何指挥坦克集群作战,从而贻误战机。

官兵军事素质低下这一问题实际上贯穿整个苏德战争,苏军的胜利都是靠着巨大的人力物力代价而换取的,而不是靠高明的战役指挥。死了那么多人,多少总要有些经验,所以战争后期苏军指挥员总算有了些许进步,但以优秀军事家的标准衡量依然相去甚远。至于那些宣传品中鼓吹的苏军名将,则统统都是名不符实的。

战斗间隙中的苏军士兵

德军先发制人形成局部优势

苏军1942年夏季失利除了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

对德军队来说,其军事行动是在顺利的条件下进行的。希特勒估计到1942年夏季和秋季英美还不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于是把自己的一切没有动用的预备队都投入了东方战场,并且把它集中用于一个主要突击方向,也就是西南方向,于是形成了局部战场上巨大的兵力优势。

希特勒检阅部队

有了物质基础做保障,1942年春季德军得以在在苏军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之前便先发制人,在克里木和哈尔科夫地域连续重创苏军,并重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而苏联军队则是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还没有准备好战略预备队的条件下被迫开始抵抗德军的大规模进攻的。在这一时期,苏联军队正在进行组织上的整顿和技术的革新,工业部门尚不能充分地给作战部队供应现代化技术兵器,特别是坦克方面的装备和弹药供应问题十分紧迫。

苏军士兵

此外,在南方投入战斗的许多兵团尚缺乏足够的战斗经验,而莫斯科会战中取得的对敌战斗经验还未能完全推广,还未能为所有作战部队所掌握。

基于上述主客观原因,苏军1942年夏季失利并不是偶然的。苏军是在欧洲尚未开辟第二战场的情况下单独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力量悬殊的战斗。最高当局在决策上的严重错误大大加深了这种困难,直到吃尽了苦头,让无数勇敢的士兵流尽了鲜血,才换来了之后相对正确的决策

这个代价,未免太沉重了些。

责任编辑:zN_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