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无成的中年人应该如何翻盘
2022-04-21 15:09:55 来源: 哎呀音乐

如果人这一辈子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80页,那人到中年后,不自觉地就会发现:不管前面的内容有多么精彩,这本书离翻完也只剩下不多的篇幅了。

曾经有人在Quora上做了这样一个统计:

“如果一个月算一个小格子,人生其实只有900个格子。在一张A4纸上画一个30X30的表格,每过一个月就涂掉一格。也许你没有想过,被量化后的人生原来如此短暂。

如果你今年20岁,那么已经走完的人生如下。”

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事实,社会机器也意识到了,于是就有了「中年危机」这个心理学名词。

埃利奥特在这篇文章里写道:

“一直以来,人生好像是个永无尽头的斜坡,除了遥不可及的地平线,上面一无所有。但是突然之间,我好像爬到了顶峰,眼前所见的,是一条下坡的慢慢长路。”

这段话我想要是被西西弗斯看到了,他肯定不会赞同。更残酷的是,西西弗斯要登上的那个顶峰,他自己还能看到,好多人连自己的顶峰在哪里都看不到,只有默默的推着石头继续上坡。

前些年有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的灵长类亲戚猩猩,在到了猩生的中间年龄段,居然也开始变得“Moping”起来。

这个词很传神,专门用来形容“闷闷不乐”、“自怨自艾”和“忧郁地闲逛”这三大状态。实在是像极了当下无数喜欢放空自己的中年男人,比如喜欢在下班回家前,先在车里发一会儿神再上楼。

主要是,人到中年一定会非常直接地连续遇到事业、职场、家庭、婚姻、个人健康等等各种需要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中年男人,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需要被关爱的群体。

可惜的是,铺天盖地的生发液与壮阳延时广告,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群体连消费主义至上的广告商们都不考虑。要知道关爱不仅体现在物质上,也要体现在精神上呢。

精神呵护最直接的方式是听音乐。只是现在给中年人的歌、专门唱熟男们心境的歌,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上网随手一搜,每首歌都感觉离自己特别遥远。

这些歌有没有真正关怀到中年人,没人知道,倒是20多年前有个家喻户晓的唱作猛将,着实把很多人都深刻关怀到了。

这位猛将的名字叫迪克牛仔,一个再不提就快要被忘记的名字。

牛仔最广为流传的故事就是他走红的时候已经年近四十。这几天在看了他的自传后才知道,在成名前,随时都处在“Moping”状态的迪克牛仔,原来也在想办法度过生活带给他的“中年危机”。

发掘到他的许常德后来回忆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心里特别感慨:一个中年男人,有三个小孩,每个月的工资连自己都养不活,这个男人要不是个疯子,要不就是很专注坚持,但他的老婆孩子一定都过得很辛苦。

想说说他,是因为在看了他的故事后,发现像极了我们身边好多人的样子。

离我们很近的故事,很值得分享。

时间回到1959年。

这一年,在高雄闹市区开台球厅的林老板迎来了两大喜事,一是生意兴隆让一家人奔上了小康,另一个是家里的小儿子出生了。

带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林家给老幺取了个名字:林进璋。

林老板很时尚,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是去美国船员水手们爱去的舞厅跳舞,偶尔来兴致了也会带小儿子一起去玩。每次和老爸去舞会,小林都会跑去看现场伴奏乐队演奏,他觉得很神奇,以前都是“听到”音乐,没想到能在舞厅“看到”音乐。

然而在小林上小学六年级那年,高雄闹市区的一场意外火灾将这一切美好全部烧成了灰。那场火灾烧毁了林老板一家的房子,也烧没了台球厅。

不幸中之大幸是,虽然家里的财物和唯一的收入来源瞬间没了,但林老板一家七口人,全部都平安无恙。

没了住的地方,只能暂时去投靠亲戚,十多个人一起挤在狭小的出租屋,生活从充满美好变成充满拥挤与吵闹,被生活巨变击溃的林老板一蹶不振,选择了躺平。家里的重担忽然就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一家老小就靠着林妈妈到处打零工养活着。

几年后,林进璋去了高雄海专学院读职高,也许是为了鼓励他,当船员的叔叔在他17岁时,送给了他一把二手木吉他,收到礼物的小林当即就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要弹吉他!

就像喜欢看乐手演奏乐器一样,弹吉他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兴趣爱好选择。那会儿校园民谣风刚刚在台湾刮起来,他就从吉他弹唱开始自学入门。

只是,在弹琴这件事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业也因此全荒废掉了,从职高毕业后,小林同学直接选择了当兵。那时候风气并不开放,但是他非要背上吉他去部队,从新兵到退伍,长官和战友都笑话他,觉得他当个兵天天弹琴“不务正业”。

他倒是很无所谓,只要每天还能弹上吉他,做上自己喜欢的事,有的东西就不那么重要。

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个年少时坚守的兴趣爱好,最终会决定自己一生的职业方向。

从部队退伍,林进璋“光荣地”成了一个四无青年:无文凭、无背景、无钱、无技能。要说会什么,只会弹吉他,然而在1980年代初,会弹吉他是没有谋生机会的。

林妈妈看他天天抱着吉他窝在家里,不找工作也不社交,于是找人托关系,帮他找到了第一个工作:零配件加工。

干了两个月,他说累,不习惯,直接就辞职不去了。

然后用赚来的钱买了把新吉他,继续窝在家里弹琴。

又是妈妈找人好说歹说,给他找了个轻松的工作:码头窗口检票。

工作是轻松,但人来人往的码头总会碰到几个熟人,这其中就有很多他以前的同学和学弟学妹。检票还没干到一个月,他的母校倒是把他的工作给传开了:

“你们知道吗,海事专科学校出来的林进璋居然沦落到码头检票了!”

没多久,自尊心受到打击的小林同学,在一片风言风语中辞掉了工作。

还是林妈妈,又托人找关系,给他找了个公园清洁工的工作,可毕竟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他觉得做这个工作受不了旁人的眼光,没多久,林进璋去了工程测量大队,成了一名听着罗大佑上班的路面测量工。

当时台湾普通居民的月平均工资是一万台币,小林同学的收入只有四千,差不多现在的800块钱。刚踏入社会的这几年经历,让他觉得自己不会有什么出人头地,也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他想就地躺平。

而这个时候的另外一边,段氏兄弟创办的“滚石出版社”刚变成“滚石唱片公司”,业务壮大的滚石急需人手,林进璋的同学知道了滚石在招聘后,立马就去鼓励他:既然你喜欢音乐,又喜欢弹吉他,那就去做和音乐有关的工作吧!

在同学的介绍下,小林同学终于迎来了一份适合的工作——滚石唱片公司业务员。其实就是给各大唱片店送唱片的送货员。

那年他25岁,总算是找到了和音乐相关的工作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男孩变成男人最大的分水岭,就是从“一人吃饭全家不饿”转变成为了“我有个家要养”。

做送货员很不容易,日晒雨淋穿街走巷,收入还极其微薄,日子也依然困苦,只是小林自此再没有过辞职的念头,因为这时候他刚刚结婚成家有了娃。

台湾风气那时已经开放起来,PUB酒吧文化也正在兴盛,各大小场子都需要会乐器的人来现场伴奏干活,为了补贴家用的小林于是抓住时机,白天化身滚石唱片送货小哥,晚上就背上吉他去酒吧弹吉他兼职。在酒吧上班收入稳定后,他又把白天拆成了两半,一半继续送货,另一半则抽出时间去琴行和社团兼职教吉他。

台湾另一个知名歌星杨培安对他的这段经历特别清晰:

“17岁放暑假回老家玩,认识了音乐社团的林老师,我以为我没有音乐天分,但他推荐我去一个朋友的乐队当主唱,自此打开了我的音乐世界大门。”

一天打三份工的林进璋这时已经30岁出头,和他组乐队的乐手、他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十多二十的小伙子,因为他年纪大,为人忠厚,于是大家非常亲切地给他取了一个昵称——“老爹”。

这个充满了“中年关怀”的昵称后来成为林进璋除了“迪克牛仔”之外,被人叫得最多的称呼。

只是,即便是打三份工,不稳定的收入还是没法改变家庭的窘迫,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还得靠老婆卖阳春面补贴,也因为没有休息,让他好几次在白天送货的时候开车睡着,不得已辞去了滚石的工作。这时候我们的老爹对自己选择音乐这一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痛苦。

生活与心理带来的双重压抑把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男人推向了痛苦的顶点,他开始没日没夜的酗酒,喝完就问自己:“我的选择错了吗?”从1993年到1994年,喝了整整一年的酒,按他自己的话来说,那种状态就是:

“有一天我酒醒了,发现一年都过去了,我却麻木得一点知觉都没有。我看见过太多这样的前辈,我不想最后变成和他们一样。”

想通了的他果断戒掉了酒,也准备就此放弃用音乐谋生的路,曾经的吉他学生也劝他:林老师,要不行还是就改行吧。但是对于改行,他也没有其他想法——要不就和老婆一起卖面?最后还是老婆孩子加朋友一起鼓励他,他才好好想了想,又拿起吉他,重新找回了自己。

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感叹道:

“不管怎么说,在酒吧已经有一点资历了,薪水也还OK,如果不干这个,重头再来只有当个保安吧,我又不懂别的,做也不会做得更好。“

这让我想起了2000年左右迪克牛仔成名后的一次采访,有记者问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说他现在很得意,因为家人终于可以有新衣服买,有玩具买,再不用过苦日子了。

在那个几乎都在“感谢实现音乐梦想”的环境下,迪克牛仔再一次深刻地让我认识到为什么大家会叫他“老爹”。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迪克牛仔”其实原本是一个乐队名。

1995年前后的台湾经济很不景气,高雄很多场子都没活干,更别说养家糊口。而有活干的场子,因为想要“新鲜感”,也不会一直雇同一个乐队,比如和老爹同期跑场的有个乐队叫“POWER STATION 发电站”,坚持摇滚风格,也不改名串场,能接到的演出相当少。

为了生计,人生前三十多年都没踏出过高雄市半步的老爹,终于踏出了老家,哪里有活干,就和乐队变换着不同的马甲名字去哪里。不同酒吧演出风格不一样,需要搭配的主唱也不一样。乐队除了主唱不固定,其他乐手都相对固定,任职吉他手的老爹因为年纪与资历,于是大家选他当了乐队队长。

“阿摩尼亚”是他们乐队的名字,为了接到更多的活,乐队需要取不同的名字穿梭于不同的酒吧现场,那时候给乐队取名字特别流行“XX与XX”,“XX的YY”这样的方式,老爹很喜欢日本的摇滚老牌——“恰克与飞鸟”,于是就按这个格式给乐队取了个名字叫做:DICK&COW,中文名叫“大老二与母牛乐队”。

DICK&COW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靠热血兴趣组起来要玩自己音乐的乐队,纯粹就是个典型的职业伴奏乐队。那个时代的人,会弹吉他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更谈不上什么音乐风格,台湾职业酒吧的驻场乐队都很直白:这个场子的歌手要唱什么,那大家就弹什么。工作而已啦。

这样的状态一直到1995年,本想着“那就这样吧”的老爹,却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从“林进璋”到“迪克牛仔”的转折。

这一年,已经36岁的林进璋来到了自己人生第三个本命年。那时台湾酒吧干活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场子的竞争很大,就连当年无意间被他带进音乐世界的少年杨培安,都已经开始在酒吧做职业驻唱歌手了。

日子本就不容易,这个时候他还遇到了一段很经典的传奇经历

总之,日子依旧,高不成也低不就,吉他继续弹,场子继续做。

这时候在另外一个维度的地方,当时华语流行乐坛的两大龙头唱片公司之一——上华唱片(另一个是滚石),正在筹划一张专辑,这张专辑计划对标的听众在30~45岁之间。

而这个年龄段的人,日常消遣几乎都聚集在各大酒吧。

于是,这张专辑的目标就更确定了:从全台湾的酒吧找出10个有潜力的驻场乐队,每个乐队出一首歌,做一张不一样的翻唱专辑,名字都想好了,叫《PUB英雄会》。而负责挖掘乐队的任务,上华唱片交给了许常德。

只是让许常德一个人跑整个台湾的酒吧挖乐队也不现实,有很多都是他表弟阿泰在帮忙找。阿泰当然也没有一家一家的挨个看,而是直接让每个地方认识的“龙头”来推荐。高雄这边,当地“龙头”把杨培安推荐给了阿泰,让他带着去酒吧找乐队。

很不巧,阿泰到高雄准备找乐队那天,杨培安正好要驻唱上班请不到假,于是杨培安就把这事儿推给了老爹。

巧的是,老爹他们乐队又因为没有活,时间大把的有,于是就把这事情答应了下来。更巧的是,“龙头”推荐的酒吧名单里,正好就有“DICK&COW”乐队。

这一系列的巧合在最后发出了大招:阿泰把乐队录像带回给许常德,许常德在这一堆乐队里,直接看中了迪克牛仔本仔。

许常德 / 图源:春蜂桃里

当时被选中的不止迪克牛仔,也有那个死也不改名字的“POWER STATION 发电站”乐队。不过有趣的是,在准备正式出道前,“DICK&COW”改成了“DICK & COWBOY”,中文名“迪克与牛仔”,倒也算保留了些自己乐队的气质;而“POWER STATION”则直接改了个和“发电站”不相干的中文名字——“动力火车”。

摄影:张兆辉

以前有小报说,许常德选中当时年近三十的动力火车和年近四十的迪克牛仔,主要原因是心酸,觉得他们过得太苦了,希望可以帮帮他们。动力火车当时的状态也不好:坚持搞摇滚活很少,晚上跑场白天还得干尽各类临时工,比如清洁城市下水道。

这个问题在和上华唱片签约时,老爹也问过公司:我是一个吉他手,不是主唱,为什么只签我一个人?公司给他的回答简单又直接:一个人好管理,乐队人多我们不好也不会管理。动力火车虽然以乐队相称,但毕竟也只有两个人啊。

公司的回答其实非常高级,但后来许常德解释说,因为他觉得迪克牛仔就是他想要的那个人——那个能够关爱、也懂得如何用音乐关爱中年男人的中年男人。

老爹本身形象好,高大威猛不邋遢,弹与唱都扎实有力,继承了乐队名做艺名,确实帅得有盐有味。曾经有人说他是摇滚版的卓依婷,也有人说他是金属版的阿杜,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迪克牛仔声音辨识度实在是太高了,很多听众遇到的第一个“沧桑派”男人和第一个有印象的“烟嗓老师”都是他。

就这样,37岁才第一次进录音棚的“新人歌手”林进璋,继承了自己的乐队名,化身迪克牛仔,成为了20世纪华语乐坛最晚出道的中年男人。

迪克牛仔的走红,也打破了当时娱乐圈不成文的“三大定律”

乐手变歌手难红

翻唱歌手不会红

出名要趁早

1996年,上华终于发布了那张关爱中年人的合辑《PUB英雄会》,迪克牛仔翻唱了《灌篮高手》主题曲《无力去爱谁》作为专辑的第一首开场。专辑发布后销量和评价都很好,但10组人就只火了动力火车,其他人既没达到理想中的那个样子,也没受到公司的重视。

在唱片公司坐了一年冷板凳的迪克牛仔,没有演出收入也没有唱片录制计划,境况竟然变得比之前还惨。成为签约歌手的他,这时候依然会风雨无阻骑自行车去录音棚录音,公司跟他说,打车钱可以报销的,但是他说,打车来回一天省下来的钱能够家里一天的菜钱呢。

他问公司,咱们能不能做原创呢?

公司说,你的原创现在推出来没人听,还是先好好做好翻唱工作吧。

这时候他快38岁了,“浪费”掉的这一年让他怀念曾经的生活,并且更加想念家里的老婆和孩子。97年,上华终于派发给了他一个工作——《PUB 英雄会》第二辑的单曲翻唱录制,并且专门给他挑了一首张惠妹的大火歌曲——《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专辑发行后,依然获得了各方好评,但迪克牛仔在台湾主流乐坛并没有获得多少的关注,反而邀请他去各大酒吧演出的商演却增加了非常多。

那么多地方叫你去做你最擅长的事,有钱为什么不去赚呢?总比在公司坐冷板凳强吧。

正当他心灰意冷准备告别乐坛回高雄老老实实弹吉他时,公司的香港同事跑来拦住了他:

兄弟,你火了!全香港的人都在问迪克牛仔是谁!

没想到,那首迪克牛仔版本的《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在台湾没有动静,却意外地在香港火了。接着他受邀去了香港当时很红的酒吧演出,第一次听到台湾以外的地方有那么多人为他欢呼,这一年九月,迪克牛仔在香港伊丽莎白馆迎来了人生第一场演唱会。

这场演出是和动力火车一起,火车上半场,牛仔下半场。结果身经百战的牛仔在后台紧张得抖了半个小时,像极了一只披着狼皮的羊。后来那次演唱会,他在五千人的呼喊声中返了四次场,最后因为严重超时主办方亮起全部舞台灯,大家才意犹未尽的一起结束了演出。

看到首场演唱会的成功,迪克牛仔心里最大的感触是:这下我应该会发财了,一家人再不用为交不起房租发愁了。

苦日子即将结束,林进璋也即将和“迪克牛仔”这个人设牢牢绑定在一起。

从香港一回去,唱片公司就立马给迪克牛仔发行了个人首专《咆哮》和次专《别港》,不管是磁带还是CD都成了当时香港的爆款。有意思的是,当年在滚石他给张信哲、张洪量、陈淑桦等等歌星都送过唱片,却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还能重新演绎他们的作品。

1999年旧版专辑

成名后,迪克牛仔感觉有了底气,终于再一次鼓起勇气问公司:

咱们可不可以做原创呢?

没多久,唱片公司才顺势为他打造了首张原唱专辑《忘记我还是忘记他》。

在迪克牛仔的歌里,不管是重新演绎还是原创,都特别真实,一开口就是故事,非常有别样的质感:走不完的路,喝不完的酒,沧桑的心境,无处安放的流浪人生。

很多人都觉得迪克牛仔应该也和他歌里的人一样,而事实是,就像《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你以为他很浪,其实他至始至终都和老婆孩子坚守在一起;就像很多人都会唱的那首关于坐飞机的歌——《三万英尺》,其实他第一次坐飞机那年,已经39岁了。

唱片公司对歌手得有商业方面的包装,但我们在了解了迪克牛仔前半段“林进璋”的人生后,会发现他不仅早就戒掉了酒,人到中年也没迈出过高雄,只是到了后来,他才越来越像自己歌里的那个人。虽然很讨厌这样,但自己不懂商业包装的东西,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配合公司,公司需要自己去演这样一个人,他就努力去演好。

不得不承认,迪克牛仔的定位是成功的,后来他的歌曲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的程度,常常让人忘记原唱是谁,好多自己的原创,脍炙人口得也常常让人以为又是翻唱的谁。

“迪克牛仔”肯定不是真实的林进璋,他很清楚,年轻人玩音乐是理想,是热情,为了理想与热情可以牺牲掉很多东西,但是他对这样四十岁的中年人来说,对音乐的态度更多是一个职业,是一份工作。

事实也证明,他也把这份工作做到了极致。

而真正最后把迪克牛仔推上流行乐坛歌星地位的,还是在内地。

1999年,40岁的迪克牛仔翻唱黄仲昆的《有多爱可以重来》突然爆红了,但这次不是在港台,而是在内地。

后来这首爆款一直红到了今天,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确实非常了不起。可是对他来说,这首歌最后让他唱到想吐,可是没办法,走到哪里都有听众希望听到他现场演绎。

以至于几年后,他站上工体舞台迎来了第一场内地上万人演唱会,火热程度让当时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还给出了一整版来专门报道他。

这个时候的迪克牛仔收入已经翻了好几番,也终于走出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困境。

甚至在06年的时候,有粉丝抱怨他的签名字太少,只签了一个”牛“字,实在是太敷衍,也是令人有些哭笑不得。

曾经有个采访,问迪克牛仔对摇滚形象的理解,他说:

“我的理解可能你们会觉得过气,我和我的制作人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在我们的认识里,ROCK STAR是住城堡,坐加长轿车,开私人飞机的。摇滚是有钱的,内地的普遍观念是摇滚要穷,要愤怒,要打架。我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虽然我并不这么觉得。因为有一大票人做摇滚装扮没有做好,所以人们就把摇滚等同于长头发、颓废。

现在回头来看,迪克牛仔的生涯也似乎紧跟着摇滚乐的趋势。

2007年,迪克牛仔给在外奋斗和漂泊的人带来了自己的原创专辑《风飞沙》。第二年,中国地下摇滚的发源地——迷笛音乐节被宣布无限延期,场地也从海淀公园搬回了迷笛学校。那时候是我第一次看见特别多的人在BBS和杂志里写道:

“摇滚死了!”

摇滚乐在90年代最火热,一直到新世纪初。2008年前后的确是摇滚乐的一个分水岭,之前和之后的摇滚乐,我们几乎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样子。

那时候的人如果需要找一个情绪和表达态度的出口,选择摇滚是最好的方式,只是现在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的喜好也在逐渐多样化,没有什么情绪,也没有什么态度想要表达,所以摇滚乐,也就不是那么必需的东西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迪克牛仔也随着渐行渐远的摇滚乐,和自己的《风飞沙》一起化作了飞沙。

可沉沦的又何止迪克牛仔,互联网那个时候的急速发展,盗版唱片和非法下载嚣张跋扈,同期许多靠唱片销量的歌手都一起随着时代走下坡路,就连曾经最辉煌的华语乐坛龙头唱片——滚石,也随着大时代一起没落。

那段时间经常接各类商业演出的迪克牛仔,只要一感觉到疲倦就会拒掉一切演出,然后回高雄老家闭门弹琴,直到情绪稳定再出门。再后来,迪克牛仔直接在北京市区买了房,选择了常住内地,于是我们也在内地各种商演和晚会场合看到迪克牛仔,昔日的万人盛况,到今日的有演出就上,他的段位好像变了,但是年过六十的他依旧长发飘飘,歌声依旧直达人心。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个年龄还不退休?迪克牛仔说:我上有高堂,中有老婆,下有三个孩子,我没打算退休,一定要继续唱下去,这也是因为身为男人的责任。

就像他说,在个人演唱会上唱歌和在拼盘商演上唱歌,都是唱歌,没有什么不一样。

除了仍然需要赚钱养家,在音乐上他也对此有过回答:

”我进入这个圈比较晚,我有大好的机会以前没有好好把握,后来我想当歌手什么最了不起,那就是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很多人会唱你的歌,你的歌和他的经历有关系,对他来说,你的一首歌可能代表了他的一段岁月,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且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唱歌,唱的都是老歌,很多人的曲库还停留在齐秦、张学友上。年轻人可能还好,但年纪大一点的,就没有新歌可以唱了,我想做一些让大家有兴趣唱的歌,所以我想继续做。”

他的朋友和歌迷问他:综艺节目这么火,好多当年红过的歌星都有参加,你的嗓音这么特别,一定会很受欢迎吧!没想到歌迷得到了他本人的回复:六十的人了,还是随心所欲吧。

的确,四十岁成名,曾经的道路哪怕有错过,但最后还是满意了,因为没有那样的过去,也不会成就现在的迪克牛仔。在甜蜜歌曲和无病呻吟当道的流行歌坛,用摇滚方式演绎流行的迪克牛仔一直都是个异样的流行存在,他诉说着中年人的心境,也巧妙地把自己的摇滚理念埋进每一首流行作品里。直到今年,迪克牛仔都还在默默的发布着自己的新歌,只是很多人都没再去听过了。

是我们主动遗忘了老爹,还是老爹被时代洪流卷走了呢?

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只是时代在变,有的人却一点没有变。就像老崔还是那个老崔,老爹也还是那个老爹,依然摇滚,依然喜欢吉他,社交动态都围绕着吉他的一切:

吉他不仅要弹,还要买:

不仅买,还要持续的买买买和晒晒晒:

也许这才是迪克牛仔六十不退休的真正原因?

除了吉他,他还喜欢分享自己的各种效果器链:

明星们都喜欢在社交平台推自己的歌和照片,结果他发的最多的是各种吉他英雄:

可能就如他所言,握在手里的吉他是让骑士们唯一能和这世界抗衡的宝剑:

回到最初,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很多人都说,用钱能解决的事那都不叫事,关键是没钱。

但有些东西和钱的关系不大,就像消逝的摇滚乐,都是没有答案的问题。

我想起了顾城的一首叫做《初春》的诗,里面有一句是这么写的:

“远处的情侣在分别;是序幕?还是结局?”

我想,可能我们的人生走势都会有低谷,但我们的态度不能低谷,只有这样,人生的走势才会是“U”,放弃一定是个“L”,努力熬过去,别把序幕定格为结局,这样人生的新高峰一定是会到来的。

曾经有媒体问迪克牛仔对于走出中年困境有什么看法,他说:

“坚持不一定成功,放弃就一定失败。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有兴趣,也有特长,那你就应该坚持。因为如果你在自己最有把握、花了最多时间的东西上都做不好,转行你会更差。我曾经很迷茫,曾经有很多疑惑,但最后证明,自己是对的。”

衷心祝愿年过花甲才终于做回自己的迪克牛仔,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zN_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