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马里乌波尔钢铁厂成了“血肉磨坊”,六层地下堡垒,核弹都能防住
2022-04-21 17:19:13 来源: 科大二助

作者|  科罗廖夫

来源|  科大烽火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持续近2个月以来,马里乌波尔战事仍未消弭,已经成了“血肉磨坊”。时至今日,尽管主城区与港口已经获得解放,但仍有千余名乌军武装人员盘踞在亚速钢铁厂内部,无论是“软杀伤”也好,还是“硬摧毁”也罢,俄军的进展极为有限。如此态势不禁令人生疑,一座马里乌波尔,缘何就成为了俄军口中难以啃下的硬骨头?

作为乌克兰在亚速海沿岸的最大港口,也是乌克兰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之一的马里乌波尔,从开战之初就被俄南部军区精锐兵力与顿卢两州武装力量的围攻。大约有10个俄军的营级战术集群(BTG),以及车臣部队和数量更多的顿卢地方武装参加了了这场二战以来欧洲最大最残酷的城市争夺战。

俄军和车臣部队目前已经肃清了马里乌波尔“市区”的乌军,击毁了大批乌军车辆,缴获了一大批步兵武器。但关键词:市区,不是全市。马里乌波尔还有亚速钢铁厂最后一块硬骨头。

马里乌波尔是一座要塞型的城市,乌克兰军队修建有大量坚固工事。其核心区是马里乌波尔钢铁厂,这个工业区曾经出产乌克兰40%的钢材。厂区和生活区的面积很大,占地11平方公里,而且很坚固。

乌军依托钢铁厂和居民楼进行战斗。大量的防空洞式的地下室,在冷战时期修建的具有防原子功能的地下室。有通风系统和厚重的防原子门。过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老居民楼下面也有这种地下室,能住人。

守军有很多狙击手和大量反坦克火箭筒,而且在不断变化位置。到处都是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和钢铁机构的建筑物、厂房,有大量苏联时期修建的地下工事,甚至是防原子级别的工事,地下工事共有六层组成,整个地下堡垒有数百个通风孔与地面连接,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堡垒”。俄军的温压弹和重炮炮弹也很难摧毁坚固的地下工事。

俄军要打起来比较困难,很麻烦,需要装甲车,步兵和特种部队互相配合包围清理和打击,一点点的啃。数倍兵力,依然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不管最终结局如何,惨烈异常的马里乌波尔攻防战将载入史册。

谈及持续至今的马里乌波尔攻坚战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城市居民地作战的难点,用美军士兵的话来说,上述作战形态无异于是“两名士兵拿着匕首在电话亭中进行搏斗”。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持续时间长、场面血腥残酷、各种突发状况令人措手不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居民地的自然环境。

首先是市区道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网,不仅会成为防守一方遂行偷袭伏击等小规模作战行动的主要依托阵地;还会在战斗持续阶段,借助其频繁对攻方各类后勤保障车队发起打击,令攻方蒙受巨大损失。

在城市作战中,道路网的形式至关重要,若是道路网呈规则形态辐射,对于攻方的作战行动可谓是裨益良多,若是呈不规则形态发散,将会带来不少麻烦。

再者便是各种街区建筑物,在守方眼中,它就是现成的防御工事,其不仅增大了作战空间及战略纵深,且由于内部结构复杂,由此便会成为城市防御的另类“壁垒”。

最主要的影响便是在具体战斗行动中,通过控遏要点或是布设战斗小组,对攻方采取意想不到的打击杀伤,对于攻方来说,便不幸陷入到他们最痛恨的逐房逐屋清剿战中。

最后是地下工程,其具体由分布在地下的管道、隧道、建筑物、人防设施等组成。地下工程除将战斗空间拓展至地下外,还能为守方提供隐蔽防护场所,此外便是能储备大量的武器装备、后勤物资等,为旷日持久的后续战斗提供基础保障。

对于守方来说,地下工程内部空间狭小、管路密布且复杂、重武器难以发挥优势,只能依靠轻武器与敌作战;此外地下作战独立性较大,队形高度分散、视线射界等受限、导致观察、设置、协同、指挥等都十分困难。各战斗小组间的通讯联络及后续支援也极为不便,因此除加大打击力度及提高戒备等级外,再无其他良法。

因此城市居民地的作战难点总结起来便是,战场环境极端复杂,利于守方而不利于攻方;战斗队形方面应以小分队/小组为主,而非通常的大兵团模式;通信指挥协同困难,利于“单打独斗”,不利于联合行动;重型装备优势严重受限,应着重强调近距离火力的运用等。面对日益严峻且难度逐渐增大的城市居民地作战环境,各国都在加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及战备训练,从此前的避之不及,难以招架,发展到如今的已拥有一套相当娴熟有效的战术战法。

此番马里乌波尔攻坚战,在当地乌军武装力量及“亚速营”新纳粹主义分子眼中来看,不过是7年前攻坚战的“升级版”。在2015初,随着乌克兰局势的急剧恶化,顿卢两州民兵组织约1万余人,在俄军地面装甲及炮兵部队的有力支援下,向马里乌波尔发起进攻。

在持续两个多月时间的战斗中,顿卢两州民兵组织进展迟缓,收效甚微不说,受损就超出战前预料,无奈只好全线撤退。彼时他们所面对的对手,不过是马里乌波尔当地3000余名钢铁厂工人及部分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由此可见城市居民地作战的难度之大。

俄军在马里乌波尔所面临的困难可谓是多重叠加,刨除城市居民地作战本身所具有的难点外。首当其冲的便是当地滞留有大量平民百姓,按照俄军的策略,无非是开通人道主义通道,使其快速撤出。但在“亚速营”武装眼中,却将这些平民视为“人肉盾牌”,以此束缚住俄军手脚,使其空地火力打击的强度、密度都严重不足,由此所造成的效果更是难以启齿。

再者便是承担主攻任务的俄南部军区数支作战单位,前期火力准备不足,特别是空中打击领域,这里面的根本因素还是缺乏精确制导武器与顾及城内平民的大量滞留等。此外便是巷战经验不足,不论是俄国内军事评论人士也好,还是参与一线作战的指挥官也罢,都纷纷对此指出。

在此地作战完全不同于往昔,特别是在叙利亚战场上所积累的作战经验用处极小,倘若实施强攻,必然会复刻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攻占格罗兹尼时期的惨剧。

最后便是乌方武装人员有备而来,作为据守马里乌波尔的主力,即“亚速营”武装组织。他们常年作战,经验相对丰富,加之反俄情绪坚定,对当地环境极为熟悉,因此从多角度来说,战斗力要强于乌军,这就给参与攻坚的俄军带来不少麻烦。

还有人们经常忽略的一点,那便是北约集团向该地乌军武装力量提供大量源源不断且相当有效的情报支援。因此造成俄军一方面要与乌军血战,一方面又同北约组织在情报及信息领域展开角逐。可以确定的是,此地所谓的“大鱼”,并不是此前人们猜测的北约组织某某中高级军事指挥官,而是军事教官或是情报人员,级别较低。

对于俄军来说,此后提高城市居民地作战环境的相关训练及战术战法已是必然,否则再遇到类似马里乌波尔的城市环境出现,将严重干扰俄军的攻略步伐。再者便是变更打法,如何提高火力打击的密度强度,使其效果符合战前预期,也显得尤为重要。若是一味被平民百姓自缚手脚,从而影响整体战局,对于俄军来说真可谓是得不偿失,因此,必须寻求出一条折中策略。

如今,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新一轮攻势已经发起,乌方也传出了相关地区失守的消息,时下开局看似不错的同时,就要求马里乌波尔地区的俄军,须从快拿下亚速钢铁厂这块硬骨头,毕竟久攻不绝,必生动乱。

科罗廖夫的军事大厅

责任编辑:zN_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