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围做生意的人都开始说相比以前,生意越来越难做?”
2022-04-22 10:49:55 来源: Zpuzzle

当代人都以为上一辈儿人都很容易,为什么?

前些年回家的时候,跟我妈聊起来以前的事,我妈感慨了好多次说以前的钱是真的好挣。

我妈以前干什么的呢?其实就是个开小卖部的,从市里进货,然后在乡镇上有个小商店,在那里卖货。

当年做生意倒真的是简单,租个房子开商店就能挣到钱。在90年代的时候,那一个小商店一年的利润能有一两万——看着虽然不多,但那是在乡镇,普通人一年挣几千块钱都费劲的时候,一年挣一两万实在是不少了。当时,县城里一套普通的房子也不过三五万。

我女朋友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情况。她妈妈当年也是因为老工厂的工资低,自己出来做生意,盘了个服装店,隔一段时间从省城的批发市场进货,然后零售。她们是在市里,所以挣得更多些,2000年左右的时候一年可以轻松挣十几万。

跟今天比,那个时候的人可是真的穷,但在那个年代,还是能挣到钱的。

不过,说到当年,我妈也承认,当时挣钱有个很大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之所以我妈以及我女朋友的妈妈,从大城市进点货回来随便卖就能挣钱,是因为当时的物流很差。普通人几乎没机会去市里和省城买东西,所以哪怕是一些很简单的工业品,比如电池、方便面、布、毛巾、暖水瓶等等,你从市里批发过来加价一倍卖出去都算是良心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年的生意好做,也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做生意的人真的不算多。

如果你不带幸存者偏差的视角去看90年代和2000年初的话,会发现当时中国七八成以上的人还是农民,他们最主要的挣钱方式还是务农以及进城打工。而真正有能力、有本钱做生意的农民,真的是少之又少。

而城市里又是什么状况呢?90年代对全社会冲击最大的事情之一就是东北的大下岗。这一方面表明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企业维持不下去。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搞市场经济,很多人是畏首畏尾,看不清未来趋势的。越是在那个混乱的时候,想到体制内避一避的人也会越多。只不过,当年体制内的招聘远没有今天这么规范化,毕业分配、子女顶班等才是主流。

另外,一些70后、80后应该有印象,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一个县或者一个市里往往会有很多本地的中小国企,这些国企在当时也算是很多人想去的体面工作。比如,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县城里就有造纸厂、文具厂、雪糕厂、化肥厂、发电厂、水泥厂等等各种国企,县城里也没有太多人对做生意有兴趣。

所以当时能做生意的人,基本就是三类:一类是有本钱、能进入大产业淘金的资本家;一类是下岗或者其他原因被逼无奈的人;一类则是有点想法,想通过做生意挣点小钱的人。

所以,在农业人口占全国七八成以上、大量中小国企依然存在的那个时候,做生意的人少、做生意的门槛高(你得有一定的人脉,知道哪里进货便宜,哪里的东西能挣钱)、风险大(当时社会治安不好,但现金交易又占主流,所以各种抢劫货款案频发)。在那种情况下,能把生意做下来的人,肯定是能发财的。

而在后来,物流越来越发达,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做生意的门槛和难度越来越低。差不多到2000年初的时候,我妈就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就把小商店关门了。四五年之后,我女朋友的妈妈也把店关了。现在看来,即便他们不关门,随着后来网购的发展,她们的生意也很难再做下去了。

当然,也可以看更直观的数据。根据2005年的经济数据,当时“全国共有198.2万个私营企业,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同口径数据比较,增长49.7%”——倒推一下,2001年的时候我国差不多有130万家私企。但就在短短20年后,这个数字到了多少呢?

近日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2012—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

也就是说,在过去20年里,我国的民营企业数量增长了差不多34倍,在过去十年里我国的私企数量增长了3.3倍。

但看GDP的话,从2001年到2021年我国GDP的增长差不多是10倍,2012到2021年间差不多是80%。

很显然,我国GDP的增速远远赶不上私企数量的增长(尽管这其中有企业注册制度放宽、很多企业是空壳公司等等因素)。所以,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经济增速依然不算低,但是依然会年年有生意难做的声音。

换言之,做生意越来越难,跟中国经济依然在增长,其实并不矛盾。

当然,这两年生意难做还叠加了贸易战、去产能、疫情等等众多因素,能直接挣到钱的只有少数企业。经营相对还比较稳定的,也就只有一些大型的国企了。

回到你的问题上,你说“当代人都以为上一辈儿人都很容易,为什么?”这个问题应该这么说:上一辈人做生意的确比现在容易,但在上一辈想做生意却并不容易。这就如同大学生找工作一样——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大学生的确不用为找工作而发愁,但绝大多数人要发愁的,是怎么成为大学生。

责任编辑:zN_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