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混血”货币
2022-04-24 12:31:34 来源: 我从新疆来

我出生的那一年,父亲翻阅了字典,给我取名,锞。

“锞”(ke)读第四声,一个生僻字,字典里的基本释义:锞子,旧时用做货币的小块金子、银锭。

年少时,我对这个字充满了无限的想象,“锞子”到底长什么样?

这个疑问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脑海中过滤过无数张影像。

直到成年后有一次,在我参观博物馆时,偶然看到这件与自己同名的文物。

它出现在我眼前,馒首形,底心凹进,闪着光,原来古代的“我”竟然是如此小巧精致。

▲博物馆文物 银锞

也许是出生时取名的缘分,长大后的我有幸去到一家名人捐赠的小型钱币博物馆工作。

一家县市级的钱币博物馆内竟展出了5000多枚钱币,从中国古代最早的贝币到当下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每一枚小小的钱币都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在三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是历史的见证者。

看着每一枚钱币上包浆和磨损痕迹,你仿佛可以看见它在历史长河中流通的身影,看到无数文人雅士留下的痕迹。

钱,这个现代人看着特俗的“东西”却能记录历史的文明和朝代的兴亡。

一次整理库房盘点馆藏文物时,我发现了一盒印有动物图案的丝绸之路西域古钱币,顿时眼前一亮,其中部分钱币还待考证,更是激发了我无限的探索欲。

▲钱币博物馆库房馆藏动物图案丝绸之路西域古钱币

▲钱币博物馆展厅 古丝绸之路板块

从古至今,无论地理上的阻碍,还是文化上的差异,人类的探索之路从未停止。丝绸之路的形成距今已超过两千年,时间与风沙磨灭了很多记忆的载体,但是留下了西域古钱币。我们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发现从中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一书中提出,主要指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

而实际上,汉代之前中西经济与文化交往就已存在,我们知道,中国“China”一词来源于Cina,它是南亚、西亚和西方国家最早对中国的称呼,其实是“秦”的音译——这说明在汉代以前西方人已经知道遥远的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输出的商品中最受西方人喜爱的就是丝绸,古希腊和罗马人将“丝”字音译为“赛尔”(Ser),将中国称为“赛里斯”(Seres),译为“丝国”。

▲古丝绸之路路线图

丝绸之路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为代表的各类商品,而同时作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领域交流的通道与桥梁,要实现这一作用,首先,它必须是一条贸易之路。

贸易的核心是商品交换,有了商品交换,也就慢慢演化出了钱币。

神秘钱币的发现

英国探险家道格拉斯·福赛斯爵士(T. D. Forsyth)受英国政府委托,以商务考察为名,分别于1870年和1873年率团进入中国新疆时,偶然在叶尔羌(今莎车)地区意外采集到了2枚神秘的古钱币。

福赛斯是一名英属印度的政府官员,1827年出生在英国利物浦附近的伯肯黑德(Birkenhead),1847年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培养自用人才的海利伯利学院(Haileibury College)毕业。

其后福赛斯长期在英属印度工作,1860年,因其参与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被任命为旁遮普省专员,而10年后,他为什么又会出现在中国?

我们将视线转移到清朝末年的新疆喀什地区,这竟然与曾引起英、俄两国在新疆爆发激烈争夺的一起外敌入侵事件有关。

时间追随到1865年清朝同治年间,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阀阿古柏趁新疆内乱,占领南疆之后,俄国也趁机派兵,从推翻清朝统治的伊犁苏丹手中侵占伊犁地区,俄国此举引起了与俄国在中亚地区竞争的英国的强烈不安。

为了遏制俄国进一步向南疆扩张,英国指派英属印度政府设法进入中国寻找机会与阿古柏合作,共同抗衡俄国向南扩张,而这次英属印度政府任命的谈判官恰好是道格拉斯·福赛斯爵士,没有完成外交使命的他,却因发现了两枚神秘钱币而留名于世。这也就不难理解,10年后的他为何出现在新疆。

福赛斯爵士在发现这两枚钱币之初,对上面的图案和文字产生了好奇,并在进行反复推敲后,终于有了初步的推测结果。1876年他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公布这两枚钱币的时候,报告上认为这两枚钱币是古代大夏国(今阿富汗斯坦巴尔赫附近)的货币,甚至还将材质弄错而误认为它是铁制钱币,实际上并不清楚它们的来历及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自公布之日起的16年里,再无任何消息,神秘钱币的线索突然断了……

直到1892年,法国的杜特雷依考察队又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了4枚相似的钱币,于1898年公布了资料,但是钱币的去向却没有留下记载。

而3年后,又突然迎来了新一波神秘钱币的发掘高潮!

1901年,英国的赫恩雷公布了120多枚在他倡导下由英国驻新疆喀什领事馆人员收集的同种钱币,这些钱币后来分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政府图书馆。

1902年至1914年间,日本西本愿寺长老谷光瑞组织了三次中亚考察探险活动,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了11枚同种神秘钱币,后因考察活动经费紧张,又将这11枚钱币全部卖给了旅顺博物馆。

之后俄国驻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以及探险队长奥登堡在新疆探险过程中,也收集有21枚相似神秘钱币,收藏于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

据统计,收集这种神秘钱币最多的是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他于1900至1916年曾三次深入塔里木盆地挖掘,共收集到187枚,全部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我们再将视线转回国内,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于1929年参加中国西北科学考察时,仅采集到1枚相似神秘钱币,后几十年间在和田及其临近地区不断有新的发现。

现公开报道的约有350枚,其中仅有十多枚保存在国内的文博及考古部门,其他的受时局影响大部分都已流失海外。

在专家学者的反复对比研究后发现,这一系列相似的神秘钱币呈不规则的圆形,中间无孔,也没有边郭,用红铜两面打压制成,分大钱和小钱两种尺寸。

大钱重约14.14克,直径36毫米,厚4.5毫米;小钱重约6.5克,直径25毫米,厚2毫米。

▲大钱 背面中央马纹图案

▲小钱 背面中央骆驼纹图案

无论大钱还是小钱,正反面都有当时无法辨别的铭文,唯一可以清晰辨认到的是,大钱背面的中心是行走马图案纹,右腿抬起,姿态生动逼真,小钱背面是双峰骆驼图纹,昂首阔步,形神兼备。

在中国新疆发现的钱币上有马,还有骆驼,如此神秘,背后究竟又有什么故事呢?

它被发现以来的百余年间,为何无人能够挖掘出它的身世之谜?

破解神秘钱币

汉佉(qū)二体钱问世

由于这种新发现的神秘钱币都是在沙漠古遗址中采集所得,而不是窖藏或是随葬,因此在发现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其他文物相伴,这使得研究者几乎没有其他的资料可以借鉴参考,完全只能通过钱币本身来破解它,需要运用钱币学的知识,从钱币的铭文、图案纹饰以及铸造技术等方面来挖掘它背后的文化信息。

因其独特的魅力,一经面世立刻引起了国际钱币届的高度重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我国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夏鼐先生、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林梅村先生、大英博物馆钱币部的克力勃先生、俄罗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捷玛尔先生、日本的夏一雄等国内外众多考古者的共同致力研究下,神秘钱币的身世逐渐浮出水面。

1962年,神秘钱币被学术界正式命名为“汉佉(qū)二体钱”,是夏鼐先生给它取的学术名称,英译为Sino-Kharosthi Coin。

▲汉佉二体钱 大钱正面

▲汉佉二体钱 大钱背面

这一名称非常精准地概括出了这种钱币最大的一个特点,即钱币上印有两种铭文,一种是汉文,另一种是佉卢文。

汉文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那么佉卢文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呢?

它怎么会和汉文一起出现在这种钱币上呢?

解密汉佉二体钱之文字

“佉卢文”是一种曾经流行于古印度西北部地区的古老文字,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波斯人统治印度西北时期,由阿拉米字母派衍生而来的一种文字,主要用来书写印度俗语,与称作雅语的梵文并行使用。后来被另一种印度婆罗米文字所取代,佉卢文逐渐被废弃而成了一种死文字,如今这种文字更是鲜为人知。

佉卢文大约在2世纪中叶之前就已经传到了古代和田地区。

中国境内发现的有关佉卢文的资料,除了“汉佉二体钱”外,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鄯善、尼雅等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用佉卢文字书写的木牍文书。

▲佉卢文木牍

这说明在古代塔里木盆地南缘,佉卢文曾经是当地居民广泛使用的文字。

回过头再看“汉佉卢二体钱”上的佉卢文拼写出的意思,其实是当时打制这枚钱币的时任国王姓名,这说明当时官方所使用的文字是佉卢文,这明显是受到了印度的影响。

另外,在国王的名字前冠上“大王”“王中王”“众王之王”等尊号,并将它和国王的名字一起打印在钱币上的做法,最早出现在希腊化时期的安息国,这反映了“汉佉二体钱”受西方货币文化影响的痕迹。

而“汉佉卢二体钱”上背面为马纹图案的大钱四周为篆书的六个汉字铭文,即“重廿四铢铜钱”,也可读作“铜钱重廿十四铢”;背面为骆驼纹图案的小钱四周只有三个篆书汉字铭文,即“六铢钱”,其中“六”有几种明显不同的写法,但都笔画清晰,容易辨认。

▲汉佉二体钱 大钱重廿四铢

▲汉佉二体钱 小钱重六铢

无论大钱小钱都以“铢”为货币单位,纵观我国的货币史,在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确定重“半两”的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流通货币,货币单位称“两”。

到了汉朝沿用秦朝的半两钱,直到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除半两钱,改铸五铢钱,正式以“铢”为货币单位。

而在西域地区,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此后西域地区与中原内地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

▲西汉时期设西域都护府

1977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和田县买丽克阿瓦提遗址的一个窖藏中发掘出了45公斤的汉代五铢钱,说明当时汉代的官方货币已随着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而传到西域,再对照“汉佉卢二体钱”上的货币单位,反映出“汉佉卢二体钱”在铸造上深受东方货币文化影响。

▲西汉五铢钱

那两千多年前的钱币又是为什么能体现出两种文化的交融呢?

“汉佉二体钱”

见证了千年前的中西文化碰撞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在位时,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的艰苦后,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后向汉武帝写了一份有关西域的见闻报告。

这份报告虽然没有保留下来,但是报告的主要内容都记录在了司马迁的《史记·大宛传》:“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这是古代中国人对西域地区最早的亲历见闻。

张骞在报告中专门提到,位于今天伊朗东北部和里海东南一带的安息国所使用的货币是用白银打制成的,上面印有国王的头像,当老国王死后新打制的银币上就换新即位的国王头像。

▲安息国钱币

因此,张骞不仅是中国古代认识西方打制货币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最早留下记载的人。

▲张骞出使西域图

这种采用打压法制成的圆形无孔的银币,与中国古代的钱范浇铸的圆形方孔铜钱完全不同,它源自古希腊的货币文化,属于西方货币体系。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开始,希腊文化也随之开始逐步渗透中亚地区。

▲亚历山大大帝

伴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文明达成交流,中西方两种货币文化也实现了交汇和融合,“汉佉二体钱”便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

“汉佉二体钱”不同于中原铸钱用钱范浇铸,而是采用源自古希腊的打压法,也不同于中原流通币上只有文字的传统,加入了西域本土文化中的马和骆驼形象元素。

它是希腊文化通过印度传入和田,同中国文化相结合,产生了这种“混血货币”。

由于“汉佉二体钱”发现至今,钱币的背面中央为骆驼纹图案的仅区区几枚,以马纹图案的钱币居多,且大多发现于古代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一带,故又称其为“和田马钱”。

作为公元1-3世纪古代新疆和田地区打制的一种地方货币,“汉佉二体钱”是目前已知新疆地区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

无论是汉佉二体钱、唐代的高昌吉利钱还是各式粟特青铜钱,它们身上所体现的都是在保持本土文化根基的前提下,通过对外来文化的扬弃,使得自生文化更加完善,并最终形成以多元、交融、开放为特色的丝绸之路文化。

这枚钱币上有马,还有骆驼……它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产物,也是古老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贸易凭证。

当我们拂去深埋沙漠中汉佉二体钱上的尘埃时,似乎也擦亮了一条贯穿中西的伟大贸易之路,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的中西商贾驼队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交汇的景象,重现了古丝绸之路上商旅云集的繁华。

参考文献:

[1]王永生《三千年来谁铸币》

[2]杜维善《丝绸之路古国钱币》

[3]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4]《史话新疆》第5集:丝绸之路

[5]丁骋骋《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买卖用什么钱》

注:“我从新疆来”系列图书所有版税

都将献给“我从新疆来”大学生圆梦计划

——欢迎关注”我从新疆来“视频号——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生活研究所、疆来电台

版 主:史杰、米合热阿依

作 者:沈微锞

校 对:美日古力

主 播: 苏桦

排 版:阿热艾

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zN_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