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西医的条条框框来让中医“现代化”,一味去找什么“有效成份”,肯定没戏
2022-04-25 21:39:19 来源: 观静
任路我学生化和分子生物的,我们学校曾经和同城的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过几批学生,本科头两年在我们这儿学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什么的。我自己的导师也跟中医方面的学者有过合作,试图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中医诊疗建立动物模型并进行分析和解释。到现在20年过去了,就我粗浅的了解,恐怕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善,甚至局部情况还有倒退。说实话中医药的争议这么大,在很大程度上恐怕并不是有无效果的问题。中医药的效果。老百姓都看得出来,政府也在推动。问题实质上是中医药体系很大程度上没有办法完全按照现代西方医学体系的方法进行临床评估。原因是它主要是多途径、多组分作用体系,而现代西药体系是建立在单组分作用及其分析基础上的。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医药体系做的现代化尝试,就是希望用这一套体系对中医药进行改造和评估。但事实证明没法进行全面的改造和评估,中医药这套多因素体系太复杂了。所以早期能做的事情就是把它简单化。把原本建立在经验体系之上的中医药体系当中的某些单一成分有效成分、某几种或者一种有效方法,拿出来评估。这本身就有违中医药体系作用的模式。那又怎么能科学地、系统地评估它的作用呢?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中医药体系不应该现代化。应该反对的是以西医药理论对中医药进行教条化、简单化的评估。我们应该从中医药体系的实践出发,依托最近几年以及未来新发展起来的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论等等现代前沿科学手段以及以上各学科的最新成果,为中医药建立全新的、系统性的评估体系。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评估中医药方法方剂效果和副作用,才能真正把中国传统医学和药学发扬光大。但很遗憾的是,我们传统中医药领域的专家教授们很多,我不说全部,很多都陷入了跟西医的这种二元对立,对中医药现代化要么浅尝辄止,满足于提取有效成分、改良制剂、建几个模型、测几次序,要么坚决反对,觉得用西医改造、解释甚至否定中医药就是大逆不道。当然,很多时候这种对立是由西医一方挑起的,因为单纯的西医是不懂中医的,他没有那个知识背景。但中医药的研究者、从业者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没有能跳出这种对抗性的思考,并且实践这样创新性的体系。希望未来中医药学能够出现真正开创性的学者,在中医药的现代化上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中医的现代化,首先是理清中医的医理。

一个重要的点,是数字化病人的病征,体征,生理指标。

标准化,才能记录,才能保存,才能进一步更高效更准确的学习、交流、讨论、检验。

比如说,中医的舌苔,传统的仪器是无法设定指标、无法计量的。

但是现在可以拍一组图片,用AI 来进行标准化判断。

是舌苔发白,舌苔厚,有齿痕…… 以及重度、中度、轻度等等。

把脉这种,可以用几个感应器,记录一段比如30秒的脉象、震动、时序的专用数据,

气色差这个更是没有问题,

让摄像头跟着医生坐诊,积累了病人的照片之后,就能准确识别。

问题是,气味、触觉、温感、身上的痛点等等,针炙的那种人人感应那种感觉,仪器是模拟不到的。

这次太空三人组出差,中医四诊仪被带到天宫,试用天地远程中医诊视,保障航天员健康。

目前不知道使用结果如何。

总之,

如果按西医的条条框框来“现代化”,一味去找什么“有效成份”,肯定没戏。

顺着中医的医理,生理指标,独立自主去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zN_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