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敢核突袭中国吗?全球核威慑失衡的不测后果
2022-04-29 21:36:49 来源: 脑洞新视界

作者:秦纵轩

导读:美国敢对华核突袭吗?随着俄乌战争俄罗斯军力的底裤被撕,中国孱弱的核威慑能力也完全暴露在美国枪口之下,这背后又隐藏着巨大的不测风险。

今年伊始,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采访发表联合《反对核战声明》。

但是这件事本身,恰恰说明了核战争爆发的风险已经非常高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有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

经济的此消彼长

除了中国对美国世界地位的冲击外,全球经济危机是主要推手。

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几乎让我们忘记了经济是有着周期规律的,在享受了长时间的增长周期后,衰退周期在2008被推延之后还是连本带利汹汹而至了。

2010年开始,全球80%以上的经济增长都由中美两国创造,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在此期间除中美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GDP是衰退的。

2020年开始的疫情更是让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当年度全球GDP总量环比下降6.6%,就连美国也下降了3.5%。

在美国国内,原本被繁荣的经济增长所掩盖的矛盾悉数浮上水面,全球情况也不遑多让,武装冲突开始零星爆发。

现有局面下,蛋糕很难再做大了,而偏偏中国又切走了越来越大的一块份额,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可想而知。

历史上,一战、二战的前夜都与当前的经济形势如出一辙。

现在和当初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有核武器,大国之前都不敢轻言直接开战。

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俄两国长期披露的核弹头数量都为6000颗左右,英法两国据悉都在300-600颗之间。而中国的核弹头数量外界始终没有定数,通常认为和英法两国差不多数量,和美俄两国差了一个数量级。

可以看到,世界核平衡的两大主要砝码是美国和俄罗斯。

经济疲弱的俄罗斯,在冷战后已经无力像当年苏联那样与美国展开全面的军备竞赛,只能把钱花在刀刃上,依靠维护和部分更新苏联时代的核武库,保障自己的生存安全。

和俄罗斯不同,中国在取得长足的经济发展后,为了维护日益庞大的海外利益,必须大力打造烧钱的蓝水海军,同时还要在常规武器上拼命补课,消除和美军之间的技术代差。

作为最后的安全保障,在2020年疫情之前,中国在核武器的发展和使用上,都秉持“有限战略威慑”的态度。具体操作上,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即把核武器作为防御性力量来使用,与之配套的是,维持最低的核武器数量。

面对冷战后如日中天的美国,中国始终采取“有限战略威慑”,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上的:

第一,美国人惜命,即便少量的核武器攻击美国,也足以吓阻美国铤而走险;

第二,搭乘核捆绑的便车,主要靠俄罗斯的核武库来平衡美国的战略威慑,让美国不敢轻易发起核大战。

在以上两条成立的情况下,中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就能规避美国的核威胁。

但是另一方面,自冷战后,美国从未甘心被核捆绑束缚住手脚,被国力远不如自己的中俄依靠核威慑抵抗它的意志。

美国独霸全球的核战略

为了打破战略威慑均势,美国凭借国力及技术优势进行了两手操盘。

一方面,美国为自己打造了一面盾,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通过无盲区的巡天卫星覆盖,来发现敌方的发射的弹道导弹,配合以在盟国、公海、以及本土部署的陆基和海基拦截导弹,敌方弹道导弹处于飞行初段、中段或末段时对其进行摧毁。

另一方面,美国还在不断升级它手中的矛,研发高超音速载具。高超音速载具可以在大气层内以五倍以上的音速机动飞行,相比飞行轨迹呈抛物线的弹道导弹,它几乎无法拦截。

虽然美国的高超音速载具研制遇到了不少挫折,但是其导弹防御系统已经是一套经过实战检验,相对成熟的系统,单凭这面盾就相对中俄两国拥有了不对称的战略威慑优势。

尤其是美国布置在中俄周边的拦截系统,可以在弹道导弹处于速度最慢的上升阶段就予以摧毁,2016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萨德入韩事件便是因此而起的。

这一切中俄两国自然知道其中意义,因此也在针对性地升级自己的矛和盾,构建自身的导弹防御系统和高超音速载具。比如中国的“北斗”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中国的DF-17高超音速导弹。

在加强自身之外,中俄两国也在致力于削弱美国的盾牌,大力发展反卫星武器,寄望于在战时先刺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双眼。

但是随着近年来美国“星链”卫星系统投入使用,面对上万枚卫星组成的“星链”,常规的反卫星武器完全无能为力。

虽然没有任何硝烟,但是核战争领域的大国斗争一刻都不曾停歇。中俄两国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都没能逆转美国方面的优势。

不过这还只是斗争的一部分。美国取得的优势除了体现在“术”上,更在于“势”上。事实上,仅仅依靠“势”,美国就能打破战略威慑平衡。

战略威慑力量一般都是海陆空三位一体打击构成的,即海基-战略核潜艇发射潜射导弹,陆基-战略导弹发射井及铁路/公路机动发射车发射战略导弹,空基-战略轰炸机发射战略巡航导弹。

对美核威慑应对之道

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都有完整的三位一体打击手段。相比美国,俄罗斯的战略打击能力相对比较均衡,中国的空基平台较弱,主要靠陆基和海基平台,法国空基和陆基都难当大任,主要靠海基平台。而英国则只有海基核打击能力。

如果美国蓄力发动一轮先发制人的核突袭,那么无论中俄,或者是法国,主要空军基地和战略导弹发射井这些固定目标一定是摧毁对象,那么核反击只能依靠陆基机动平台,也就是核导弹列车和DF-41这样的“原木运载车”,以及战略核潜艇。

陆基发射平台,由于只能从本土发射,且发射地必然在第一轮核打击之外的铁路或公路沿线,其打击的突然性很差,美国有着充足的预警时间,通过初中末三层的导弹防御系统拦截其中大部分。

海基发射平台是最可靠的核反击手段,美国三分之二的核弹头都是战略核潜艇所搭载的。首先是因为即便在核打击下也能完整保存实力,其次战略核潜艇可以在全球任何海域发起打击,突然性很强,如果抵近美国海岸线发射,导弹防御系统根本没有时间窗口进行拦截。

我们先看看中国的海基核打击力量情况。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被第一岛链死死封锁,一旦局势紧张,中国的战略核潜艇在美日海军的严密监视下,几乎不可能通过仅有的几个海峡进入外洋潜伏,根据局势需要发射核导弹。

由于渤海、黄海、东海,以及近一半的南海都属于大陆架,平均深度很小且海底平坦,几乎没有可供隐蔽的海沟和海脊,平时绝大多数的活动都暴露在美日海军的监视之下。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反潜,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在第一岛链内对中国海军和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核潜艇进行严防死守。一旦它们试图从第一岛链几个有限的海峡内突围,便伺机拦截或跟踪。

中国渔民已经多次在近海打捞起外军投放的自动潜航器,可想而知其布置的密度和监视强度。

虽然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大力发展水面舰艇,但是中国的水面舰队还是没有办法在第一岛链彻底压制美日海军,掩护自己的战略核潜艇进入外洋开路。

一旦局势紧张,中国战略和潜艇很难避免被摧毁的命运,即便侥幸存活并成功发射核导弹,那么就失去了战略核潜艇最大的优势,和陆基机动发射如出一辙了。

俄罗斯的情况也是一样,苏联解体后,由于海军力量崩塌式衰退,俄罗斯的四大舰队所在的黑海、波罗的海、太平洋、北冰洋,前三个海域和中国情况相似,甚至更加憋屈,都在美国的北约盟国和第一岛链的严密封锁下,难以通过水面舰队护航进入外洋。

即便是情况相对较好的北冰洋,由于封冻的原因,俄罗斯只有摩尔曼斯克一个潜艇基地,而且紧挨着北约国家挪威,别说潜入其他大洋无望,就是进入北冰洋活动都被严密监视。

就算俄罗斯能够从北冰洋冰层下上浮,发射核导弹攻击美国,又有几成把握突破美国部署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的导弹防御体系。

第一岛链不是一个虚幻的地理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封印中俄核反击力量的锁链。所以中国首先奋力发展水面舰艇而不是战略核潜艇。

北约也是同理,所以为了阻止北约东扩俄罗斯动武也在所不惜。

那么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难道就没有一个可以直达外洋的深水港吗么?

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答案也是令人懊丧的。

因为这个地方在台湾。

台湾岛是东亚大陆架的尽头,台湾东部就是深度3000米以上的太平洋,战略核潜艇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外洋隐蔽和航行。

这才是美国绝不让中国统一台湾的深层原因。只要中国没有控制台湾,那么美国就能对中国握有不对称的威慑优势,进而可以对中国进行单方面的军事讹诈。

对于美国而言,由此带来的利益绝不是对台军售那仨瓜俩枣所能比拟的。

反观美国海军,一句话,全世界的海洋都是它的后花园。

战略威慑的天平已经严重向美国倾斜了,雪上加霜的是,天平上最重要的砝码又失重了。

俄乌冲突几乎把俄罗斯最后的遮羞布都撕碎了。以俄罗斯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军备废弛的状态来看,其参战的常规武器的表现都令人大跌眼镜,更别说从来都没有使用过的核武器了。

事实上以俄罗斯当前每年600亿美元左右的军费开支,能够维持现有的军队规模和核武库已经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了,何况还要进行装备的更新和研发,如果考虑到俄军长期存在的严重贪腐,那情况就更不乐观了。

可能俄罗斯自己都不清楚它所谓的6000余颗核弹头还有多少是能成功引爆的,至于又有多少能够最终突破反导系统在美国本土成功引爆的,也许这个世界上都没有人清楚。

但是明智的人一定清楚一点:中国决不能将自己的存亡命运寄托在这样不靠谱的保障上。

既然是威慑,一但威慑值下降,就已经失去了其核心价值。

更令人忧心的是,恰恰在俄乌冲突中,无论是侦查还是通讯,美国的“星链”卫星系统都表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此消彼长,黑云压城。

责任编辑:zN_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