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庭死,而明亡矣
2022-04-30 10:04:34 来源: 简单快乐

作者   Mer86

1638年,孙传庭与洪承畴联手,在潼关南原聚歼起义军,打得李自成仅率18骑而走。

当时,如果孙传庭和洪承畴再加一把劲,不敢说一定能逮住李自成。最起码的,西北的局势不会如日后那般稀烂。

然而,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崇祯下旨了:

令孙传庭、洪承畴不要再管李自成,迅速进京勤王。

为什么关键时刻,崇祯要调回孙、洪呢?

因为同一年,多尔衮率数万清军从密云突破长城防线,杀进关内,在北直隶烧杀劫掠。

为了击退清军,崇祯令宣大总督卢象升御敌。

卢象升也是一代名将,由他御敌,本来用不着孙传庭、洪承畴进京救火。

但由于崇祯不信任卢象升,当时还派了一个叫高起潜的太监到前线监军。

而正是高起潜的瞎指挥,导致卢战死,明军死伤惨重,京城也被迫戒严。

而崇祯环顾全国,此时关内也只有孙传庭和洪承畴的部队还有与清军一战的能力。

于是,正在搜捕李自成的孙传庭和洪承畴就都被调回了京城。

对于火速进京勤王,孙传庭没有意见。他也不敢有什么意见。

但勤王过后,崇祯要求孙传庭把陕西精锐留在京师,用于守卫蓟辽。他就有意见了。

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

他反对的原因,是明摆着的。

从1628年到1638年,明军对全国起义军是反复围剿。就像割韭菜似的,杀了一批,马上又能重新涌现出一批。根本杀不完。

尤其是陕西,堪称是重灾区。

初代闯王高迎祥,二代闯王李自成,还有张献忠、罗汝才等人,都出自陕西。

如果陕西没有精兵坐镇,像以前一样,刚练出一支精兵,就被崇祯调往京城,用于对付八旗军。那起义军在西北,必然又会死灰复燃。以致之前的进剿成果化为乌有。

应该说,孙传庭的建议是正确的。

但崇祯在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影响下,对此提议却拒不理会。

当时崇祯认为,闯贼不足为患,朝廷花点钱安抚就好了。清军才是大敌。他要留着中原精锐出关打大仗。

结果正是崇祯的这一骚操作,导致孙、洪构想的“十面张网战略”化为泡影。

农民军在陕西又迅速死灰复燃,所谓的“十面张网”,逐渐成为一张破网。明朝又一次陷入干戈扰攘之中。

孙传庭见崇祯一意孤行,不听良言,既感到身心疲惫。这皇上,是真扶不起。

同时,还有点小情绪。皇帝凭什么只信任杨嗣昌,不信任自己?

不信任拉倒,爷不伺候了。

于是,孙传庭就以自己生病为由,对崇祯表示自己想辞官回乡的想法。

崇祯见孙传庭要辞职,心里也很不爽。

我不信任你,你就要撂挑子不干。要是以后所有大臣都如你这般有个性,我这个皇帝还要不要做了?

再加上杨嗣昌、高起潜等人又无中生有,在崇祯面前屡屡打孙传庭的小报告。

导致崇祯一怒之下派锦衣卫把孙传庭给抓了起来,丢下大狱,关了三年之久。

而正是在这三年,明朝形势一塌糊涂,变得不可收拾。

先是1640年,河南大旱,流民高达百万。

李自成趁机杀出商洛山,在河南拉起了一支十多万人的队伍。

从18人发展到十万人,李自成也就用了区区个把月时间。

紧接着是1641年。

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因为担不起责任,最后畏罪自杀了。

同一年,清军包围锦州,关外告急。崇祯审时度势后,认为救锦州要紧。便把主力调到了关外,令洪承畴为援锦统帅,领王朴、唐通、杨国柱、白广恩、曹变蛟、吴三桂八位总兵,及步骑十三万,出关解锦州之围。

然而结果,援锦大军惨败。

53783人战死,数万人被俘,13万精锐,仅有吴三桂一支保存了下来。

崇祯手上最后一支生力军,就这么没了。

而同一时间的中原战场,明军在缺乏精锐的情况下,屡屡被起义军吊打。李自成的人马越打越多,追随他的民众高达几十万。朝廷对中原逐渐失去了掌控

不夸张地说,1641年是转折之年。

明军在这一年的多线惨败,基本决定了崇祯已经无力回天。

到了1642年时,崇祯发现,堂堂大明,竟然已经找不出一个能打得帅才了。

于是,他这才派人释放孙传庭。并在不给钱粮的情况下,让孙到西北救火。

然而前面也说了,李自成此时鸟枪换炮,早已不是当年的流寇。孙传庭还没到,李自成就在朱仙镇之战中,歼灭了十八万明军。

各地明军士气涣散到了极点。

尽管,孙传庭此前曾多次打败李自成。但那都是过去式了,没有意义。

他的这次“救火”,必然是凶多吉少。

对于自己面对这种危局,孙传庭心知肚明。

所以他在与李自成交手前,给崇祯上奏,希望朝廷能给钱、给人,并宽限一段时间。让他练出精兵后,再去迎战李自成。

然而,孙传庭的合理建议却遭到了崇祯的无端揣摩。

崇祯就像当年怀疑卢象升一样,也怀疑孙传庭迟迟不出击,是另有所图。

故而,他也就逼迫孙传庭,率编练未成的军队出战。

孙传庭拗不过崇祯,不敢抗旨。被迫无奈之下也只好出战。

结果不出他所料,明军在柿园之役中被起义军打得惨败。

这一战,孙传庭的指挥其实没问题。明军战败的关键,是军纪不严。

明军初战击败起义军后,食不果腹的新募明军争相抢夺战利品,导致行军队列混乱,被起义军顺势反击打败。

崇祯不懂军事,总以为胜利是天下掉下来的。他做皇帝,就算给他徐达、常遇春,晚明军事也一样无可救药。

柿园之役后,保定总督杨文岳和平贼将军左良玉又先后在南阳和襄阳被李自成击败,中原战事糜烂到了极点,已彻底无可救药。

崇祯对此颇感不满。于是,他就又一次逼迫孙传庭出战,并严厉训斥了孙传庭。说孙传庭养寇自重,关中士绅的状纸都递到自己案前了。孙要是再犹豫不进,提头来见!

对此,孙传庭很是无语。

他早就打报告了,让朝廷拨粮、拨饷。崇祯不给钱,又让他出战。他能怎么办?

他想破脑壳,也只能想到拿关中有钱的士绅开刀了。

他总不能拿平民百姓开刀吧?难道他还嫌李自成的追随者不够多?

一面是皇帝的催促,一面是缺钱缺粮。

孙传庭无语,只能是硬着头皮,率领还只是半成品的四万明军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

结果,惨败。明朝最后的四万精锐,没了。

孙传庭本人也身死战场。

事后,崇祯是懊悔不已。

但他又不愿意承担催战失利的责任。

于是他就下了一道非常败人品的圣旨:说孙传庭“诈死潜逃”,把战败的罪名都扣在了已经殉国的孙传庭头上。

而崇祯这种自欺欺人之举,也很快遭到了天打雷劈的报应。

孙传庭死后不久,李自成东征山西。

起义军所到之处,明军望风而降。此时,没有一个明军大将再愿为崇祯卖命。

北边的吴三桂,在山海关坐视观望。

南边的左良玉,也在武昌坐视观望。

1644年的明朝,没有人再愿为崇祯背黑锅。

崇祯最后自缢时,身边除了一个老太监,再没第三个人了。

责任编辑:zN_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