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竟然是假的?砸缸的不一定是他,而且砸的也不是缸
2022-05-08 12:44:45 来源: 浩然文史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讲述的是司马光用石头砸缸拯救落入水缸中的同伴的故事。其中展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后世往往借用这个故事说明遇事要冷静,不要慌张,且要善于动脑筋,不要受固定思维逻辑的限制。可是你想过吗,司马光砸的可能不是缸?

一、关于司马光砸缸故事的记载

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供后世统治者借鉴,也为我们如今还原古代历史提供参考。

关于司马光砸缸故事最早的记载来自北宋时期惠洪的《冷斋夜话》卷三“活人手段”的目录下:

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登之,偶堕瓮水中。群儿皆弃去,公则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故事大意就是司马光幼年的时候,与伙伴们在庭院里嬉戏,庭院里有一个大瓮,有一个小朋友不知怎么的就登上了大瓮边上的台阶,还不小心掉进去了,里面可是装了水的,伙伴们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都抛下他走了,只有司马光还留在那里,并找来了石头把大瓮给砸破了,瓮里的水迸射出来,男孩得救了。司马光使人活命的才能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直到现在京城开封、洛阳一带的人家里,还多挂有《小儿击瓮图》。由此可见,故事情节与我们如今所知道所差无几。

另一个较为古早的版本是载于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乙篇卷六“临事之智”的目录下:

小而文潞公幼年之浮球,司马公幼年之击瓮,亦皆于仓卒之中,有变通之术。

大意就是说,像文彦博(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小时候让球浮出,司马光小的时候砸瓮救人,都是在仓促的情况下采用了变通的方法。此记载中虽然没有记载司马光砸“缸”的详细经过,但是也说明了有砸“缸”救人之事。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两则故事其实说的都是司马缸砸“瓮”,而不是砸“缸”。你可能会说是不是作者笔误,实然不是,因为在古代“缸”和“瓮”是两种相似但不相同的用具,且之后元明清三代关于此事的记载也都是提及“瓮”。那么,“缸”和“瓮”到底有何不同呢?

二、缸和瓮的区别

许慎《说文解字》中载,“缸,瓨也。似罂,长颈,受十升”、 “瓮,罂也”。即是说,缸是属于瓨一类的用具。而瓨读作“xiáng”时,译作长颈的瓮坛类容器;读作“hóng”时,译作陶器,与罂(小口大肚的瓶子)有一点类似,长颈容器,有十升的容量。而瓮就是罂。这种解释或许模糊,但是根据后来考古发现,其实两者还是有明显差别的,缸是宽口窄底,而瓮是窄口宽腹。说到这你可能就明白了为什么司马光只能击“瓮”施救,而不能尝试从瓮口把他救出来——因为瓮口相对狭窄,不太好施救,倒是直接击碎来得痛快些,更能保住伙伴的性命。

可能以上推测还不太有说服力,那我们就从实际出发,再来分析分析。北宋时期,缸与瓮都存在,但是从现存史料来看,那时候缸的大小不足以淹死一个小孩。因为烧制一个大缸的难度很大,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考验烧制技术。明朝现存的体量最大的缸,高和口径都不超过70厘米,而古代三岁男孩的平均身高是100.2厘米,女孩是99.1厘米,所以这根本就不可能困住一个小孩,甚至让他大喊救命,北宋的缸更不必说。

而瓮的可能性则更大,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周兴》中就记载了请君入瓮的典故,里面就说到把犯人装到已经被火烤热的瓮中,试想如果瓮都能装下一个成年人,那装下一个孩子自然也不再在话下。宋代也有关于瓮的记载,陆游在《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中就曾写到:“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可见在宋朝瓮充当了储酒的容器,那么用它来装水摆在院子里也不奇怪,毕竟大户人家是很怕走水的,往往都会做好预防措施。而且相较于缸,瓮的结构更容易烧制成功,所以是很常见的容器。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地河南光山,发现了很多蛋形瓮遗址。总之,从体量和遗址来看,司马光砸瓮的可能性还是更大的。

三、误传的原因

司马光果真砸瓮救人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会有他砸瓮救人的故事流传下来?

可能是因为司马光太过于家喻户晓。前文中引用的北宋惠洪的《冷斋夜话》中就曾提到:“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所以在当时人们就已经对司马光击瓮这件事广为流传,北宋印刷术大有进步,书籍阅览也比之前更为方便,这有助于故事的传播,甚至还有专门为之创作的《小儿击瓮图》。但是这本书终究是一本小说性质的佐证,对于司马光是否真的确有击瓮救人之举还无法证实,可小说毕竟传达的是一种情感,所以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世人还是渴望像司马光这样的人来拯救他们,其中的“活人手段”足以说明。

如果司马光果真砸瓮救人了,为什么砸瓮又被误传成了砸缸?关于这个问题,其一可能是觉得“砸缸”比“砸瓮”更为朗朗上口。其二可能是因为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使用“瓮”这个字,可能大部分人也分不清“缸”和“瓮”有什么区别,所以为了方便故事流传,就把“瓮”换成了“缸”。

文史君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常用来教导孩子们遇事要冷静勇敢,不要囿于思维定式。但不曾想到,就算司马光真的砸“缸”救人,砸的实际上可能也是“瓮”而不是“缸”,因为很多文献材料和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张慧:《试论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北方文学》2017年第18期。

郑达威:《“司马光砸缸”的版本源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25卷第11期。

(作者:浩然文史·梃梧)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zN_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