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赓哲教授称“门当户对的婚姻是对当事人的一种保护”,为何老一辈偏爱这种婚姻?
2022-05-08 13:56:14 来源: 托卡马克之冠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在谈及古代婚姻嫁妆问题时称门当户对的婚姻,其实是对当事人的一种保护。而且似乎在老一辈的人认知中,婚姻就需要门当户对。大家怎么看待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你觉得婚姻更应该是自由的婚姻好,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门当户对?

婚姻必然是需要门当户对的,至少不能落差太大,贫贱夫妻百事哀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婚姻首先是一份财务关系,既然是一份财务关系,那自然就存在门户之别,这是客观事实,真正可以不在乎门户之见的那叫爱情,不叫婚姻,爱情和婚姻有重合的地方,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人的组织形式,一种基础社会单元,这种社会性质导致构成婚姻的主要因素必然是物质条件,达成婚姻的路径很多,但绝大多数路径实际上都和爱情无关,爱情只是婚姻路径上的一种助推剂,完全依靠爱情促成的婚姻不是没有,但条件苛刻且困难重重,不是那种头特别铁,心理素质特别好或者家庭条件特别好的人,轻易不要尝试。

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最摧残的实际上就是婚姻双方当事人,因为在这种婚姻中,双方的客观家庭地位天然是不对等的,而人与人之间必有矛盾,哪怕是夫妻之间也不可能永远一团和气,否则离婚率也就不会那么高了。

在处理这种人际矛盾时,一定程度的博弈和对抗必然会发生,而在这种博弈和对抗之中,相对平等的家庭地位有助于对抗和博弈向着良性,可控和斗而不破的方向发展,这种博弈并不全是坏事,很多时候对家庭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但若是博弈双方的家庭地位过于悬殊,则博弈难以避免的会朝着单方面的压服和单方面的妥协发展,简而言之,过于悬殊的力量破坏了博弈本身的平衡,那最终的结局自然就是树倒猢狲散。

你看约翰尼·德普,多好的一个人,天天被他那个疯子老婆家暴虐待毒打,还得好声好气的哄着老婆,老婆诈捐,他还要为了维护老婆的名誉自掏腰包去擦屁股,最后被倒打一耙说自己才是家暴方,为此还几乎丢了事业,活脱脱一个锅男。

这就是家庭地位过于悬殊造就的悲剧,虽然德普和艾梅柏这种悬殊的家庭地位不是经济条件造就的,但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条件是造就悬殊家庭地位的主要原因。

极端悬殊的家庭地位诞生不了真正和睦的家庭,强势方予取予求,恣意妄为,弱势方唯唯诺诺,低眉顺眼是大概率事件,哪怕最强烈真挚的感情都难以对冲这种局面,这是客观事实,因为过于悬殊的家庭地位,本质上就是把人性至于火炉之上进行无休止的考验,而人性是最经受不住考验的事物。

另一方面,过于悬殊的门户之别天然导致婚姻双方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轨迹具有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会破坏婚姻的根基。

因为婚姻和爱情不同,爱情之中,双方总是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并且会刻意迎合对方的喜好,理想状态充盈其中,缺乏对负面因素的反馈机制。

但婚姻不同,婚姻其实是一种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是必须也只能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的,很多在爱情状态下被刻意回避和隐瞒的部分此时无遮无挡,王朔就说过,当他结婚后看到自己老婆居然也会便秘时,内心深处的幻想一瞬间就破灭了,这是非常现实的。

而过于悬殊的门户之别,必然导致人生经历和成长轨迹差异巨大,这种巨大的差异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忍个一天两天不是问题,但是经年累月几无可能,生活习惯不同,衣食住行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巨大不同,几乎没有家庭能承受得住这种损耗。

门当户对,本质上是顺应人性,承认现实,是对婚姻双方最负责任的选择。

老一辈对门当户对的追求,其实是看透了这种社会现实后的无奈。

我们要明白老一辈的成长经历,看看他们那一辈是在什么社会环境下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

老一辈成长于一个被户口、身份和工作重重束缚的社会环境中,在他们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出身和成分很大程度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在农村里,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挣工分交公粮的日子,一辈子打交道的也就周边乡村的邻里熟人,风俗近似,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差异不大,他们的择偶范围非常有限。

而在城市里,在那个年代社会对于两性关系的严厉道德约束下,两性大防无处不在,稍有不慎就是流氓罪和搞破鞋的大帽子扣过来,基本上是社死是结局,再加上人都有单位编制,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单位体系内运转,人在这种环境下的社交圈子同样不会太大,择偶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

在那个人人都吃商品粮或者人人都挣工分的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与人之间几乎就像是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两群外星人,在跨省旅行都要开介绍信的环境下,人是非常难以结交到自己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之外的人的,择偶更是几乎不可能,门当户对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一种客观制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客观规律。

婚姻的阶级性在那个宣扬消灭阶级的时代反而加重了,他们那个年代结婚不仅要看门当户对,还要看户口,“找外地的”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是负面因素,老一辈就是这么过来的,在那种环境下,想不门当户对都难。

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不形成视门当户对为理所当然的观念,现如今,门户之别对婚姻关系的限制只是不那么明显了,人们的择偶范围貌似更广泛了,但实际上门当户对的有效性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还更深刻了。

于赓哲是在腾讯新闻和农业银行联合录制的综艺节目《时间的礼物之盛宴唐潮》里谈到门当户对这件事的

最近每周二都在看这个节目,这个节目主要是谈唐朝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文风物的,在谈及那个时代的人际交往和衣食住行时,内容主轴都是唐朝那种相对后世而言更为开放自由的社会氛围,但是在涉及谈婚论嫁时,唐朝虽然没有后世理学兴盛之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时那么拘谨,婚恋关系远较后世自由,但讲求门当户对依然是社会主流风气,毕竟客观规律在那里摆着,不论哪个时代的人,终究还是没法摆脱这种约束,哪怕那个时代再怎么自由开放,物质条件的客观限制都是始终存在的。

说白了,阶层是有传承性的,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出身,而这种传承性又通常是父母辈以社会财富继承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而婚姻关系中的门当户对诉求,既有婚姻双方门户之别的客观制约,又是双方家庭在做出婚姻决策时主动选择的产物,而这种选择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了阶层的传递性,颇有龙找龙,凤找凤,老鼠婆娘打地洞的感觉。而这种阶层的传递往往又以某些社会道德约束的方式提供制度保障,或者以文化理念的形式提供合理性辩护,它是一个双向奔赴的关系。

就像开办这个节目的农行,它旗下私人银行专属品牌壹私行最近推出的家族财富信托服务,就是以重视家庭和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传承作为文化理念,以现金、股权、不动产等财富的信托继承作为物质支撑,实现阶层关系的代际传递的,这也是这个节目门当户对理念的一种微妙写照。

责任编辑:zN_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