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中医的科学性
2022-05-15 06:33:45 来源: T生

中医的科学性

需要说明两点:

1、请不要扯什么科学的“定义”。定义主要是事物的简要说明,并不是判断标准。科学界都没有科学的所谓严谨定义,学不通也不会使用科学方法的人,又如何能“定义”?科学常识是,科学无法用“定义”来当作判断标准,科学是不断发展演进的知识门类,不需要固化的教条来束缚科学的生命力。用所谓定义来作为科学体系的判断标准,无异于刻舟求剑。

科学范式主要指方法而不是教条规定。

2、愿意说现代医学常识的人,可以尽管说,请不要妄称科学或科学标准,只需要实事求是。这篇文章后面会说到双盲验证。

科学世界观的变迁

科学的一般范式:通过归纳、分类、总结广泛的现象事实,经过简化与抽象处理,先形成一般性的理论体系。再通过一般性的理论体系,演绎推论至各种现实实践,产生人们的各种实践事实,经过理论事实与实践事实的比对,反过来验证原有科学理论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所以,科学体系能不断发展演进,换句话说,科学有生命力,而不是语言限定的死教条。再换句话说,科学不是宗教。

科学的一般表达方法:数学。

以前对于数学是否是科学也争论不休,实际上,数学是一种语言,一种简化、抽象、严谨的符号化语言,根本没必要争论这个问题,就如我们不会争论英语是否属于科学。数学是一种科学方法,是科学交流的通用语言。这点,可以看看牛顿那本名著的名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意为自然规律的数学表达。

学不会语言,能明白表达意思吗?最多一知半解。人类的语言工具,目前可以分为三类: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机器语言。三种语言的规则基础,又对应三门逻辑科目:语言逻辑,数理逻辑(广义),布尔逻辑。三种逻辑其实共通,基础是广义的数理逻辑。狭义的数理逻辑是门大学课程,指用数学方法研究逻辑规范。

科学体系起源于伽利略——牛顿时期,以物理学为代表。

一般认为,伽利略是现代科学之父。为什么这样说?伽利略首创了实验事实验证思维理论的方法,从而让一种理论摆脱了仅靠人们想象来主观认同的囧境。人不分地位、权威、身份、种族等等,皆可以通过事实,去检验并提出科学意见,包括反对旧科学结论。这种方法上的实质平等,是科学对现实世界最大的人文贡献。这种方法,也是科学知识无国界的坚实基础,它使科学知识摆脱了人群身份的主观标签。

这一方法,也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论中“唯物”一词的解释:从事实出发,以事实检验。即实事求是。

(可以再对照看看前面的,科学的一般范式

伽利略去世后一年,牛顿诞生。牛顿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从此,科学进入理论体系化的时代。科学理论,出现了这样一种体系模式:以假设与数学关系表达式建立起一组公理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演绎、推论,或者加上其它现实条件,得到新的理论结论。概念定义,这时退居为语言简要说明的角色,往往称为不完全定义。

牛顿时代的科学认识方法,有两个主要特征:还原论与因果论。

以牛顿力学为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的运动现象,通过思维简化,牛顿将万事万物的运动形态简化为一种几何形式,无空间大小的点。这个点的唯一属性就是自身质量。由此,万事万物的宏观运动,大到星球,小到灰尘,都表现为质点的运动,由此可以数学处理并建立相应的关系规律公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大名鼎鼎的质点系(国内中学物理必学知识),它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方法。

这种将现实复杂的现象事实,简化或拆解为一种简单的基础模式,并认为由此叠加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现实的认知方法,被称为还原论。

还是以牛顿力学为例。根据牛顿三定律(一个理论前提假设与两个数学关系式),一个物体的运动,因为另一个物体对其施加了力的作用。即A力——B运动的因果解释。现在大问题来了:无限后推,谁对万事万物的运动施加了首个力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推动问题。牛顿认为,第一推动的施力者,只能是上帝。

今天的科学体系,已经可以明确回答:牛顿时代的还原论与因果论有重大历史局限,并不符合现实世界运行的事实情况。先向三百多年来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变革的科学家群体致敬!然后说说今天的科学世界观。

今天的科学世界观:系统科学——整体论与系统论。

跳过经典力学变革为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发展史,就说说还原论与因果论的变革。

20世纪30年代,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并发展为一般系统论。系统论认为,万事万物根据人不同的参照划分,可以视为不同的相对子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形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显然,系统的认识方法,比质点系的简化认识方法要更接近现实事实。比如,一个人体,视为质点,只能描述其在宏观视野下的整体物理运动,而其自身的新陈代谢与自组织变化都无法描述研究。人们也无法将人体内部的复杂运动,拆解为简单的质点运动。

实际上,系统论能半个世纪便横扫科学界,与旧科学认识方法已经被科学界质疑多年有关。还原论在哲学上其实就是机械论,认为复杂事物可以视为简单模式的数学叠加,忽略了复杂事物自身的结构特点。同样纯净的碳原子,可以形成钻石,也可以形成石墨,并不是基础单元差异,而是内部结构不同。地球上一共100多种元素,事物形态却不可计数,还原论无法解释绝大多数事实现象。

现代物理学中,力的概念已经被相互作用的关系描述所取代,因果关系也被系统的内部作用与相互作用而取代。如果通俗点,即单一因素作用导致的因果关系是种人为简化现实的谬误,万事万物实际是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关系。

其实,牛顿力学已经表达了一种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作用,万有引力。任意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必有万有引力,人们没有能力观测到不等于没有。

等到20世纪下半叶混沌理论的出现,也就是人们试图研究非线性动态系统时,牛顿力学时代的旧科学认识方法,已经被科学体系彻底淘汰。

注意:经典力学体系至今也被广泛运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并没有被淘汰。原因不在于它正确,而是因为在人类一般的宏观生活场景中,使用牛顿力学所产生的事实误差,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比如,人使用牛顿力学依然能做到很高的弹道精度。

医学的科学性

医学本身是一种应用学科,也可称为经验科学。医学如同工科,好不好,有效无效,关键看实践效果,即事实检验。前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比动嘴,武比动手,意思是主观评价很难统一标准,可如果以现实效果来检验,便容易比较高下。医学与工科都属于“武无第二”的门类。横插一杠子,拿所谓是否科学的比嘴来作为判断医学的标准,属于科学教,既不通科学也不通医学。

连科学体系自身都以事实检验来检查并改进自己,更何况医学?

挑双盲验证说一下:我怀疑口口声声双盲实验有多科学的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双盲验证。

双盲的初衷:验证某种药物或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是否真实存在,并不是心理治疗(所谓安慰剂)的效果。

双盲验证的提出,本身承认心理状态对人体系统有巨大影响!否则要区分两者干什么呢?没治疗效果,不用甄别才对。实际上,某种真有治疗效果的医疗手段如果只是安慰剂,是最高的医疗境界,因为基本不用担心有现实的各种长短期负面作用。比如,心态健康、乐观是最好的治疗手段(前提是有实际事实效果)。

安慰剂对于心理的影响并不都是正面,也可能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比如在测试新药的安全性时。这些事实,在以前的双盲实验中已经被大量实证所证实。

现实情况是,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药物测试事件本身对病人的心理影响偏负面;而人体处于疾病状态,药物测试事件本身对病人的心理影响偏正面。而测试对象可以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药品还是安慰剂(即盲),却绝无可能不知道自己在接受实验测试。药物测试必须是测试者知情且自愿,这不仅是个伦理道德问题,甚至可能涉及是否刑事犯罪。

双盲实验在系统科学中的性质很简单:如何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子系统,以便测试某单一输入变量的实际输出效果。

这实验的性质说起来简单,可真要客观严谨的实现,实践方面却非常难。因为,人本身是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接收源,比机械电气系统强得不可比较,要想切断所有信息输入的控制变量,绝对不可能,只能做到大差不差。

在我眼中,目前西医的绝大多数双盲实验都不合格。我认为相对客观严谨的双盲实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不再一一解释说明):

1、对照组必须使用无外在差别的安慰剂;

2、样本人群必须是具备数量要求的相对同质化,包括病理阶段;

3、输出数据的统计口径,回避问卷调查,只能使用机测指标;

4、无利益相关的专业第三方设计、主导、监督双盲实验;

5、只接受随机化平衡处理。

大致就到这儿,可能不周全,有意没写长期(5年以上)的副作用验证要求,因为双盲肯定做不到。不过,就是这些,也够目前的专业人士冷汗直冒了。拿双盲验证当药物上市的必要条件,目前看,只是商业化进程中,先发者对后来者设置的进入门槛。要说科学性,只能笑笑。

至于认为没经过双盲验证的治疗手段就是安慰剂治疗,肯定是科盲。因为药物治疗与病人痊愈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双盲验证的分析是数学的分布概率统计,而不是因果证明。这些科盲需要补统计学知识。

这里就涉及了现代生命科学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正在稳态运行的生命系统。这个系统停止运行便是死亡;运行不正常便是疾病。

生命系统通过不断的输入输出,来维持自身系统的稳定运行,输入,如饮食与吸气,输出,如排泄与呼气。

外部其它因素输入(不管主动被动),会对生命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

先不谈药物输入,我们看看病毒输入,比如新冠病毒。感染了新冠病毒,有人无症状有人有症状;有人轻微有人重危,那么感染新冠病毒——》?你如何得到因果结论?

如果是概率统计结论,就请你不要再谈什么因果,因为这不是充分条件。这才有点科学素养的样子。药物输入同理。

系统科学认为,外部输入,实际是出现了一个对生命系统干扰的初始条件(诱因),并可能引发人体的一连串连锁反应。由于,天底下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系统,所以连锁反应的发生进程也不一样,最终在大样本统计下呈现一系列各种可能的概率。

注意:这种连锁反应可能在人体内持续一生,比如隐患与后遗症。

还是以新冠疫情为例:病毒感染,首先影响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肺炎痰堵导致窒息死亡)是新冠致死的主要大类。其次,人体呼吸功能下降,导致正常代谢能力下降,引发人体内一系列器官功能的下降甚至衰竭,由此出现并发症死亡,这是新冠的另一大类死亡。同时,由于人体短期内呼吸功能急速下降,缺氧是否会导致脑部部分功能出现不可逆损伤,这需要长期的事实统计样本来观察后遗症。

我曾经以为,国内医学界大量的还原论与因果关系思维,主要是我们全面学习西医的时间不长,就算有点崇洋媚外与利益私心,大多数还是以治病救人为天职。不过,本次新冠让我发现,国外医学的主流思维方式,也依然停留在牛顿时代。而且,由于工业社会,工业化大生产的标准化、批量化,在提高了药物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影响了医学的初衷,偏离了生命科学的认识,商业化更是放大了工业化的弊端。

我并没有否定西医,只是指出了现实的弊端。指出弊端不是为了口头评论的否定,而是为了现实实践的改进。

中医的科学性

先说总体结论:中医对人体与疾病的认识,与现代系统科学的认知高度吻合。

首先,“不看广告看疗效”。事实检验、用实践效果检验是科学体系的最高准则,中医与此高度一致。如果不是有这条最高准则,目前科学体系还停留在牛顿时代,大家还在拿经典力学当宗教。而试图用嘴皮制定所谓判断标准的人,我只能回答,玩去!这种人,哪怕自己能设计出一个双盲验证的雏形--相对封闭系统的事实模型,也不至于这么不着调。

一个生命系统运行不正常,便是疾病。中医认为,让这个生命系统恢复原有的平稳运行状态,便是治疗。而太多人,认为治病是找到致病原因,消除它,消除症状,便是治病,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果谬误,比如,退烧药能降体温,却不是治病,而是压制症状。止痛药同理。再比如,杀毒只是消除外部进入体内的诱因,对于人体自身已经出现的紊乱状态,无能为力。

中医这里体现的是内因论。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其实就是系统科学的外部初始条件诱因说。医学治疗,最终目的是让人体系统恢复原来的平稳运行状态,无论如何解释原因,无论解释多合理,目的不会变。因此,治疗的靶点必然是针对人体自身,人体自身能力丧失,药石无用。中国古人早已知道的常识,今天某些人却一无所知,所以大谈外因说。比如,肺部燥热多痰,不管原因是新冠病毒入侵还是风寒入侵,中医都是针对肺部润清,降低免疫过激反应,帮助人体器官有效应对突发情况。

中医还有一大特点是整体论。肺部功能下降,不是光救肺部就可以,因为人体各个器官是个有机整体,必须考虑对其它器官的影响。药物同理,西药大量压制症状的药物,对其它器官的作用影响,其实都没有有效验证(因为需要很长时间的事实验证),以至于有些药物商业化多年后,又因为发现副作用而被禁止销售。中药处方,讲究君臣佐使,便是考虑到对人体的整体影响。整体论的观点,在中医里具体表现为普遍联系与相生相克。相生相克用今天的科学语言便是,互为正面积极影响或互为负面消极影响。

中医对于医疗这件事,也是整体认识,表现为分阶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首先,防患于未然。中医非常强调预防,所谓不知已病治未病,对于传染病,更是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其实,这个道理非常浅显,一旦疾病发生,再好的结果也是没恶化,未来体内连锁反应的器官损伤或隐患后遗都不确定,当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中医的养生理念,也是因此而生。

其次,疾病发生后,重在防止恶化。中医诊治针对主要器官,调动辅助器官,调理其它器官,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诊疗态势,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新冠患者使用中药,能降低重症率就是巨大成功,还要什么自行车?说中医调理人体机能,主要靠人体自身自愈,不是中医本事,属于自己认知不清。事实是,疾病治疗就是以人体自愈为主,无非是中医承认这个事实并顺应其治疗,而某些人无知不承认,还想贪天之功。

最后,疾病缓和,主要症状消失,中医还要继续换方调理巩固,舒缓人体器官负担,即调养也是诊疗过程。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对消除隐患与后遗症有重要作用。

插播一句: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中医治疗的三步骤:预防、调整、巩固,有无让人联想到什么?这其实是方法论。去看中央各种政策吧,有了这个方法论来指导阅读,不比看自媒体的因果解释胡扯强?

中医主张“一人一方”,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所以,中医思想与同质化假设下批量化、规模化要求的双盲实验,本质上冲突。中医还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药材不同产地的药性有差异等等,都与系统科学高度吻合,因为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系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可知论。其实科学理论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的规律认知,为人们提供的是一个方向或范围,具体实践还是要根据现实条件,进行细化分析以及定制化处理。目前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也出现了细节处理定制化的趋势。

国内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基本功是背成方。已经被前人上千年反复验证过的成熟处方,统统背下来,因为这就是被病例与时间检验过的成熟经验规律。背下来是不是就成良医了呢?还早。这些都是证候群、诊疗、组方等的大致范围与方向,真正的医术,还需要通过具体病例与大量现实经验积累,然后才能根据具体症候群酌情加减药物药量,甚至重组药方。民间的所谓老中医更值得信任,有其内在合理性,因为中医仅靠纸上谈兵的赵括不行,长期实践才能出真知。

中医的现实弊端也在于此,成材太难,没有速成捷径。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难度,中医在民间有神秘化的倾向。在商业化的今天,打着中医旗号的蒙古大夫太多太多,成了一门纯生意。通过上面的大致介绍,可以得到一个识别真假中医的大致方法:看他的处方能力。凡是一个成方都说不出来,只会说《易》《内经》等神叨叨的,还要行医,这不是骗子也差不太远。要相信国家的资质认定,不说一定对或合理,最少政府调动社会资源的把关能力最强。

阴阳与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的归纳分类方法,没什么神秘的,更不能用一句伪科学来概括。经络学说与针灸其实有道行,这要说到系统科学的黑箱理论,忽略。

在根本认识方面,中医主张针对“我”的修复与保持(防御性);西医主张针对“非我”的排斥与消除(攻击性)。这才是每个人都可以一直深入思考的非专业问题。

1903年,学贯中西的严复,将约翰穆勒的《论自由》(On Liberty)翻译为中文,译名《群己权界论》。100多年后的今天,个人自由的权利边界,在小小的口罩上具体体现。也许,西方社会应该再重温自己先贤的思想历史,而我们中国人却再次感受到,中国古人朴素辩证思想的生命力光芒。

统一答疑:

本篇文章主体分为三段,逻辑外延从大到小,内涵从大略到详实,是个完整的逻辑过程。不是想哪儿写哪儿,实际也是一次归纳总结的示范。不谦虚的说,这需要千锤百炼的自我训练。

严格来说,科学体系中的正确与错误,只有一个标准:是否与事实相符。相符即正确,不相符即错误。不过,这个标准其实也有现实误差,即存在模糊地带。至于逻辑错误,只是与某种逻辑规则不符,并不能算科学正误的绝对标准,因为人类的逻辑规则也是发展的。比如,牛顿力学符合欧式几何的逻辑;广义相对论符合非欧几何的逻辑,谁正确?最终还是事实说了算。

1、评价中医,需要学习了解中医。同理,评价科学,或者拿科学当作参照组,也需要学习了解科学。不学习不了解,却要去评价,只会自曝其短。真正的问题在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追求一个“科学是什么”的纸面答案,不可能真正了解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只会变成斗嘴。怎样才能了解或明白呢?学了要会用,要了解“科学是怎样做的”,自己还能在运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这样才能知道一种门类知识的长短,并提出合理意见。纸面学了不会用,等于不会不了解,白学,所以人们说,实践出真知。

2、显微镜是实验物理的发明;细菌病毒发现是生物学的成果。西医首先运用这些科学成果发展自身,并不意味着医学可以将这些成果据为己有,而且还独占。西医能用,中医也能用,这不可能是中西医的区分标准。不要为了口头胜负,不了解就胡乱贪功揽功,这很不实事求是。

3、原文批了,用“定义”这种形式化,来作为判断科学与否的标准,结果又出了什么“公理化体系”这种形式化标准。这种人能否来告诉大家,现代物理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公理化体系是什么?不为事物按个形式框框,有些人是不是就睡不着?这是套中人。爱因斯坦写广义相对论、钱学森写《工程控制论》(国内系统科学的开山作)时,不会去胡想自己搞的是不是科学。

4、科学理论有假设作为基础,可非科学理论也有假设基础,比如宗教的上帝,仅会说“科学基础是假设”没用。本文就给出了科学假设之所以科学的解答:科学假设来源于对广泛的事实现象(大样本)的归纳总结,即从事实出发。谈假设不谈实事求是,不可能科学。民科那儿每天都有无数拍脑袋的“理论假设”,拿大样本的现实事实一验,绝大多数马上原形毕露。

5、上面这条,看似说清了科学假设,其实远着呢。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个日复一日的现象(大样本),会让人得到“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假设,可这个现象的事实是地球自传。通过现象进行分类归纳的能力,是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能力。“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如果一个人能自己做到一定的分类归纳能力,才可能去评价科学假设,否则,不过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6、顺着理论假设这个议题,再说说阴阳五行。其实阴阳五行就是中国古人的分类归纳,这种现象是人类早期知识思考的普遍现象。比如,古希腊一派就认为万物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组成;或者万物由“原子”组成;或者“万物皆数”,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对科学理论的命名与基本思考。(具体说,是自十字军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之后。西罗马以古罗马文化为基,东罗马以古希腊文化为基)。

名称不重要,关键是概念所指的内涵与外延。如同一事物的英文名与中文名写法念法都不同,这一点都不影响科学概念的运用甚至正误。

中国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归纳,与希腊的水火土气四大元素归纳,没什么形成原理的不同,也不是谁拍脑袋想出来的,都是先民对现实世界万千现象的朴素归纳分类。你可以说,这种归纳分类不好,我有个更好的,但不能主观臆断的说,这是古人没什么根据胡乱编出来的。

后人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当知识与语言不发达时,先民会指着所有的植物类,对自己的孩子说,这是“木”。甚至,后人还可以看到,金木水火土的分类,与古希腊的水火土气相比,多了金和木,少了气,这与农耕文明还是海洋殖民文明有明显关系。即古人类的认知分类与他们的生存方式以及生产实践,高度相关。

阴阳两分归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的精华。略说说,估计不少国人想了解。

世间万事万物,要想区分就需要分类,否则就是混沌一片,如同盘古生在混沌之中,万物不分。那么,最基本的区分应该是怎样的?

还是先来看看古希腊的一种分法:他们认为,万事万物不分类可都视为“存在”。世界都是被“存在”填满的吗?当然不是,除了“存在”,剩下的便是“不存在”。所以,世界两分为,存在与不存在。两者为矛盾关系。

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单词be,其中有个意思就是存在。To be or not to be?

形式逻辑中也是这样的基础两分:是否。人类语言也是这样的普遍两分:有无。

这种区分的性质:这种两分是绝对矛盾关系,非此即彼,同时,合起来又是一切。比如,是树与不是树,两者的集合是所有一切,要么放这个筐,要么放那个筐,不可能放不了,也不可能全放。或着,有事与无事,包含了所有事的状态。或者,生存还是死亡,包含了生命的所有状态。

其实,阴阳也是基于这样的,人最基本的认知区分。不过,阴阳又前进了一大步,一、阴阳不是绝对矛盾关系,而是对立统一关系;二、阴阳不是静态的事物区分,而是可以动态转化的双方。

至于万物皆阴阳,认识论开始向方法论转化。

点到为止。现在问:哪种基本区分更科学?(即更接近现实事实)

所以说,阴阳两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的精华,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实际是世界被人知两分后的动态平衡论。大家好好想想,无论是老庄的道家还是孔子的儒家,认识根基都是动态平衡论,使用的思维方法都是朴素辩证。典型例子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完全没有片面的极端化东西,连论述战争(人类的极端竞争)的《孙子兵法》,最高主旨也是“以战止战”。

照例,我们要看看,阴阳两分如何用在中医治病。单能解释却不会用在实践中,就算不得“懂”或“会”。

用个简单的事例:比如,机器轰响,一摸外壳,十分烫手。于是,我们判断机器可能过速了。再细致检查,发现机器转速正常,于是,判断可能是冷却设备不正常。

好,现在我们换个古人来处理这类事情,内涵不变,把语言换成中医语言。

某物状态异常,多发溃疡燎泡,于是,判断此物上火,可能是阳盛(即机能亢进),再望闻问切一番或用药试探后,又判断可能是阴虚(即辅助机能不足)。

这就是所谓“阴虚生内热”。所以,阳盛的上火与阴虚的上火,虽然表面症状相似,其实是两种事实情况。人体是个不断新陈代谢的生命系统,最主要的代谢便是消耗能量维持机能。如果机能亢进便是阳症;如果机能不足便是阴症。

为普通人提供一个大致判断阴阳的简单方法:太阳为阳,万物生长靠太阳,能量供给等等为阳。供给太多,或不消耗也吃不消,比如十个太阳就需要后羿,因此,晚上为阴,散热消耗等为阴。所谓滋阴补阳,同时提高两方面会怎样?当然是人体器官的原有功能变强了。

阴阳为总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纲辨证为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个人为这个存乎一心的“一心”加个注解:学而时习之。一个人若是老想着普世真理(即不变的死真理)、千秋万代、成名成家什么的,那就是分心了。

责任编辑:zN_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