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速读:古装剧自查“倭风”能查出来东西吗?回答是:一群文盲能查出来啥
2022-07-01 05:32:31 来源: 纵想

看到了古装剧自查“倭风”的消息,这真的能查出来东西吗?我的回答是:一群文盲能查出来啥。

分享此前看到一个博主的观点→“以倭代华”的本质是文盲。


(相关资料图)

微博@秦祎墨:

我最近跟老师聊天想明白了“以倭代华”的本质,说真的网上现在骂他们思想觉悟不高,骂文化侵略没啥用。

人家能不知道抄么?人家知道抄,你骂他抄能治抄么?

要找到事件的根本原因——文盲。

根本原因就是文盲不能准确的理解中国传统古典审美,并做到现代化落地发展。因为文盲,所以照抄隔壁的。“以倭代华”的本质就是文盲废物还要冒充自己是传统文明传承大师。

接下来一个个说为啥是文盲废物还要冒充是大师啊:

先说和果子,但凡有一个人认真的研究过和果子的制作方法,就不会把和果子当成是中华料理的产物,因为和果子那一套说白了不是在味觉上,是在雕工上。而且雕刻的手法还不如中国厨子基本的入门手法。

你雕刻的是云豆沙啊都不是豆腐啊。

为什么要用和果子来冒充呢,因为单个镜头好看啊,特别好构图啊。

你是拍照片呢还是拍电影呢?中国八大菜系无数名菜佳肴,煎炒烹炸涮烧烤蒸煮腌,各种手法红白案划分,拍的是动作不是成品啊。

周星驰当年怎么拍《食神》的?李安当年怎么拍《饮食男女》的?

但凡做过吃的都知道,和果子就是基本的手法简单,味觉简单。日本人给一个简单的玩意儿赋予了各种说法,然后当然顺利的骗了一群傻子,只有文盲才会上当。

只有真正的中国人,才知道中国做菜是什么概念,用十八般武艺来形容中国菜的水准都不为过了。

和果子有啥?只有文盲。

再说喝茶。

喝茶这件事,本身茶文化从当南方传到北方,从煮茶那些奇怪的味道到今天的基础泡茶,经过了无数的时光岁月淘洗。

中国人为啥不说“茶道”?因为“道”这个字太重了。

而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啥?是基础,是开门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基本日常并列的事儿。

中国人早已驯化了茶,把从当年繁琐中解脱,演变成今天每个中国人都能喝上的茶。

为啥?因为中国不缺。

不说多的,从福建开始你从南往北走,还没走到北方你能喝到的茶比日本全境加起来的种类翻了几倍都多。

中国为啥没有茶道?不需要,因为中国人喝的是茶,不是被茶喝。

日本人为什么要讲究茶道,因为缺,所以喝茶变成了一项礼仪文化,以示郑重。

所谓一期一会,所谓茶室,所谓什么喝茶要准备要各种东西,包括烧水的炭,什么喝茶吃个茶果子生果子才给一个,干果子可以多给几个。

这是什么?这是物资缺乏情况下对于稀有物重视的表现。

现在倒过来学日本茶道那个,老祖宗缺你茶喝了?不仅穷还文盲。

喝茶喝的是啥,喝的是茶,不是被茶喝。

而真的要展示茶文化,展示的内核是茶如何走进千家万户的,而不是茶有多牛逼。

茶对中国人来说,是自然生活的一部分,是融入骨髓的,而不是摆看的。

再说到衣服。

为啥有人会对着和服抄呢?还是因为一句话,简单。

其实你如果理解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脉络里的底层逻辑,你就完全不会弄混中国风格和日本风格的差异。

物资匮乏所带来的文化发展差异是巨大的。

你如果见过刺绣缂丝花罗等诸多材质,再看看博物馆里的精美刺绣纹样,你完全能明白在不同的土地上养出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劳动人民之间所诞生的完全不同的美学风格。

日本,甚至韩国的单一,带有明显符号特色的,标准化的服饰风格,和博大精深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中日美学之间的区别,一是博大精深,一是螺丝壳里做道场。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深入理解博大精深,而不是照抄隔壁家螺丝壳里做道场的东西还自以为是。

“螺丝壳里做道场”是有原因的,但我们不是生活在螺丝壳文化下的人。

螺丝壳是日本的特色,但不是中国的。

我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千年文明历史,所沉淀出来的内在不是螺丝壳系列可以理解的逻辑。

我记得音乐学院有个大佬说过特别经典的总结:中国音乐是大气的,日本音乐先降调两个度。他并且现场先弹奏了一曲《黄河大合唱》,然后降了两个度,果然浓郁的日本调就出来了。

文艺和生长的土地是相通的,音乐如此,美学如此,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

“博大精深”四个字,是最好的概括。

“以倭代华”的本质是文盲,美人在骨不在皮。

中华文明的美丽,不是说看了两张图、查了两本书就能明白的。他所发展的土壤,依赖于土地上的人民,最终生根发芽结成美丽的果子。

不理解这片土地,不理解土地上的人民,永远做不好美学。

文艺圈有些人恨不得一口吃下果子就能懂树生长的历史,却不知道自己吃的不是橘生淮南的橘,而是生于淮北的枳。他不肯承认自己的酸涩,只能吹逼说自己吃到了的是橘子,还是正统的橘子。

说到底还是文盲。你跟他较真吃到的是枳他不会信的,还会不停的自我洗脑我这就是橘。

你只有大声的告诉他,因为你是文盲,你才会把枳认成橘。

“以倭代华”的本质是文盲,美人在骨不在皮。

不是“好看”就是中华美学,真的的美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你理解不了创作过程,就永远也拍不出真正的中华美学。

以后看到“以倭代华”,请大声喊出这两个字:“文盲”!我看谁还敢吹自己是美学传承。

责任编辑:zN_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