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我禁止自己的孩子阅读郑渊洁所有的书
2022-07-11 06:34:33 来源: 背水2战

看到观网上有郑渊洁喷童书作家排行榜的新闻,我也发帖说一下我对郑渊洁的看法。

在观网,我待了有三年,一直以来的身份就是一个安静的读者,偶尔会对感兴趣的帖子内容评论一两句,最多的一次评论有过359个赞,仅此而已。之所以在此文开篇先有自我介绍的表述,是想说明我写下这些文字,是思虑再三的主观决定的。好,废话不多说,以下是正文。


(资料图)

我写这个帖子的目的就是想告诉观网读者,我眼中的郑渊洁是个什么人。

今年年初,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拿着KINDLE告诉我,说他正在看郑渊洁的一本书,觉得里面有一篇讲到一个警察吃屎,觉得这样的描写很难理解。听了孩子这样讲,当时觉得可能是他没看懂故事情节。因为我知道郑渊洁是个有名的儿童作家,出版过巨量的作品,不过我之前并没看过他的任何文字,所以正好借此机会拿来看了一下,想着看了之后可以和孩子聊聊儿童文学。谁知这一看,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孩子看的这本书的书名叫《皮皮鲁和419宗罪》。简介中说这本书是向青少年普及我国的刑法,增加法律意识。书中按我国刑法条例一共编写了66个故事,每个故事对应一条刑法。孩子说的“警察吃屎”的事件,出自其中第8宗罪“伪证罪”,吃屎的情节不是发生在警察身上,而是一个被公安局局长胁迫作伪证的法医。该法医因作伪证受到良心谴责,于是跑到厕所,找了一张沾了屎的厕纸吞下。

我对于这个情节的描写,虽然感到有些恶心,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毕竟作家接触和掌握的资源较常人丰富,书中描写的行为方式或许真有案例亦未可知。真正让我感到不解,进而愤怒的是当我将这本书从头开始翻阅,直至通读全书以后。我对郑渊洁这本书产生了质疑。

这本书借着描写犯罪案件,却夹带了大量的社会负能量和作者低级认知。我总结了一下,共有三个方面:

第一 否定教育体制,诋毁教职人员  书中对教育体制进行了大量反面描述,对教职人员进行讽刺挖苦。特别是66宗罪中有涉及攻击教育体制12例,其中教职人员犯罪就有7例。而对学生(如皮鲁鲁)的逃学行为,言语反驳教师的行为多进行鼓励描写。此外,部分篇幅将罪犯的犯罪原因嫁归结为教育制度。

第二 污化国家机关公职人员 书中的66宗罪中,涉及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犯罪10例,其中警察(法医)占4例。案例中不乏有篇幅预设国家公职人员原罪论,暗示公职人员高犯罪率。在此书的引子篇及主要脉络干线上,大量充斥描写官场(检查院 公安部门)的腐败,阴谋斗争等。甚至还有借国外历史,历史人物进行暗喻。(暗喻的主体,这里不多加说明,以免扣上帽子)

第三 大量有关性描述,性暗示以及反生理行为除了第8宗罪的“吃屎”情节外,还有第5宗故意伤害罪,第17宗欺侮罪中描写“暴力”,“饮尿”,“变性”的叙述。犯罪主体依次为:法医,初中生,教师。有关性词汇的堆栈和隐喻已经达到了让成人脸红的地步。举个第12宗诬告陷害罪中的例子(一段有性前提的对话):

“当官要管好四巴:嘴巴、印巴、尾巴。”

“好像还缺一巴?”

“你自己猜吧。”

成年人看到这一段对话可能会明白,也可能想一想能猜出含义。但是对于以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看到这一段会如何思考?

再举第43宗敲诈勒索罪为例,讲述的是大学教授嫖娼,被卖淫女敲诈。此篇中对女性罪犯直接使用了污蔑性的词汇,比如:“呆若木鸡——目光里是鸡”;“无底洞”等。联系上下文很容易让读者意识到这是作者在使用有目的的侮辱性词汇。再重复一遍,这些文字的阅读人是尚未进入青春期,十岁左右的孩子。

总结以上三个方面,我对郑渊洁的这本书产生莫大的排斥。但考虑到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犯罪和法律知识,或许作者在创作中,真的难免会受到犯罪案例的影响,导致语言文字异常出格。不能因为一本书就以偏概全,否定他的其他作品。于是我询问了孩子看过的其他郑渊洁的书,另外在网络上,也找了郑渊洁的文章来阅读。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完全看了他的另两本书《皮鲁鲁和细菌大王》,《309暗室--铜门》,除此以外其他的书,我不能加以评判。但看过的这共三本书,我个人认为绝对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特别是《309》一书,对“伟人”这一名词的隐喻,已经到了令人恶心的地步!

在网络上寻找郑渊洁书籍的时候,我也才发现多年以前,方舟子在网络上怼过郑渊洁,指出他的书中对性的描写不适合青少年读者。我不知道这件事后续如何,只知道郑渊洁仍然是中国少年儿童文学文坛上的绝对地位,知道他的书籍仍然在畅销,他也几乎每天都在微博上对盗版自己书籍的行为做着坚决的斗争。

好吧,以上是我对郑渊洁和他文章的个人观点。或许不对。我能做的,是说出我所看到和想到的。至少我能做的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再接触他的书,仅此而已。另外补充一点,我很高兴地了解到孩子所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没有一本郑渊洁的书。幸哉!

最后,若观网网友点进这个帖子,持有不同意见,欢迎一切指正,为我解惑。也希望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网上或者问自己的儿女要这本儿童读物来读一下。

责任编辑:zN_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