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事通!“未来编制内会不会像上世纪的国企工人一样大批下岗?”
2022-07-19 08:24:59 来源: Zpuzzle

毕业一年了,在国内某大城市工作还算顺利,但是爸妈总希望回老家考公,说对我一位女孩子来说稳定的同时,他们也可以照顾着(爸妈都是我们老家体制内的)。

也咨询过相关培训机构,发现现在真的好多人会选择想“上岸”,身边的不少姐妹也有的已经成功了,按照她们的描述,真的就是扎堆,所以我就想问问大家,未来编制内会不会像上世纪的国企工人一样大批下岗?

“编制内”三个字说复杂也复杂,但说简单也简单。目前所谓的“编制内”一般也就是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而从具体的比例来看,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市或者一个县中,各单位的人员构成大致是这样:教师(中小学)占比1/3~1/2,公务员占比1/5~1/4,其他杂七杂八的单位分剩下的比例。


(资料图)

这基本意味着,在当下的“编制内”,教师与公务员就占了70%左右的人数。但很显然,教师与公务员大规模下岗是很难的,这二者一个是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的,另一个则是搞劳动力再生产的。这两个群体大下岗,那就不是经济下行,而是天下大乱了。

而剩下的编制内岗位中,就算财政有压力,也未必都要靠下岗来解决。比如说一些传统纸媒机构,原本是事业单位,但不少地区都已经将其转为了企业,组建了传媒集团。这么一来,这些机构就要自负盈亏,对财政的压力当然也就小了。而至于说转成企业之后,如果你考核不通过被辞退,那就跟国家没什么关系了。过去这些年,很多体制内的机构,比如质检、文艺、媒体、教育等相关的都已经市场化了。

这意味着,如果说国企破产是直接破产的,那么事业单位还可以多一道先转为企业,然后再破产的程序。可一旦事业单位转为企业,那企业经营成什么样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当然,前面所说的公务员,倒也有可能因为机构裁撤而转岗到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单位,但总之很难直接下岗——毕竟,公务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也才1/200。

再比如说大学——这些年大学的去编制化很多人应该都知道,有些大学是搞非升即走,有些则是用岗位编取代之前的人事编,还有些大学在搞其他的改革。但总归不是说因为没编制了,就让人直接下岗。

把这部分再剔除出去之后,剩下的那些既有财政压力也无法市场化的编制内机构,占比可能连1/10都不到。就算真的要把这些机构裁掉,也不至于说是“大批下岗”。

假如说财政真的紧张到了没法发钱的地步,上世纪90年代还搞过一招停薪留职。你自己要真觉得有本事去市场挣钱,那就去闯一闯,实在不行了还能回来上班。这么搞的好处是,你要是最后放弃公职,那肯定是你自己挣的钱比单位工资高出不少,等于给社会创造的价值更高,还能空出个编制来。而如果你最后混不开再回来,单位也少给你开了几年的工资,用人成本还是降了下来的。

上世纪国企工人的大下岗,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国企的产业竞争力不足,已经无法维系原有体系的运转,而与此同时国企的替代品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比如,国产的汽车竞争力不行,汽车厂破产了,但并不影响用车的单位买汽车——因为进口的汽车性价比还更高。然而,编制内岗位取消了之后,去哪儿找替代品?

你把警察的编制砍一半,社会治安服务去哪儿找替代品?去国外进口?那中小学教育呢?基层医疗呢?这些都得依靠本国人本地化的服务,而不可能到市场上去进口替代品。

而这也涉及到了之前国企改革时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产品或者服务要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更容易被改革,本地化属性较强的则不容易被裁掉。比如,汽车、机械这类国企生产的产品就可以直接进口替代,因此把厂子关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供电、自来水这种涉及居民基本生活的企业,其产品是不可能进口替代的,并且本地一定得留有相应的人员来进行设备的维护,所以同样是国企员工,下岗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

责任编辑:zN_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