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学历歧视”怪圈为何总是针对“东南亚高校”?
2022-07-28 08:30:13 来源: 我是呼哈哟

国内盛行的“内卷”在高等教育界早已经刮起来了,除了人们各种考研怪圈,对英国的所谓的一年制“水硕”说法,现在也开始蔓延到博士层次了,好像只有去了欧美的高校才能取得含金量十足的“学位和学历”。我个人认为这是很可悲的。最起码是把社会的“病态”传染到了高等教育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实讲,就像最近的湖南邵阳学院斥资19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一事以及引起的热议的的确确是“很水的”——甚至背后的动机还可能有其他,大多都是一把辛酸泪,比如被强迫着“拉着上车”,被迫“内卷”。但是回到“东南亚博士”这回事上,我们又绝不可以“一棒子打死”。

首先,也不知道真的是大学也好,中学也罢,博士学历才可以教书或者进入已经成为了“硬性条件”,当然,由于目前的形式还没那么“嚣张”——还不敢要求必须是什么世界顶级大学的博士学位等等,于是在高校的博士就形成了一个“鄙视链”:欧美澳新优于日韩,日韩优于东南亚,海外的优于本土的。甚至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细分的“鄙视链”,比如美国内部地区会进行划分,高校的排名进行划分,学的专业的划分,毕业后的就职行业进行划分等等。

凡事一旦“排名”就一定会出现问题,会变质。本身排名就是个可以商业操作的事情,也就是“不干净”。早先的文章我已经就四大的排名进行过分析和解剖。

说实话,国内的很多高校不管是时间还是精力,最主要的还是经费问题——毕竟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是钱的问题”。送人去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去“镀金”,不管是上面的哪一点都可以满足,而且相比较于欧美澳新,也可能的确会好毕业一点,但是如果说学历水啊,很好毕业啊,那绝对是误解和偏见。

其实,就像欧美的学校,或者英国的“水硕”除了一小部分,绝大多数还真不“水”,反正比国内的很多的硕士研究生绝对是“含金量足很多”——国内的研究生模式,想必就不用我展开了吧。给导师打工,这成了公开的“基操”。而在外国,最起码你可以实实在在学点东西,搞自己的学问。说一年是“水硕”,你可以看看英国的学制和课程安排有多么紧凑,东西在最短的时间学完,就成了“水硕”?国内的死活都得2-3年松松垮垮就不“水”了?凡事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高校具体分析。和什么哪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有什么关系呢?

教育现在就是个“市场行为”,留学也是,国内的考研也是一样,既然都放在“市场的框架里”,就不要搞那一套“看谁最学术,谁水谁含金量多”,不是纯粹的搞学术,那就不能用“学术的标准”去比来比去。

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在国内,不管是哪个高校,不管是考上还是接受调剂,我怎么没听几个人说自己的“高校”多水呢?难道几千所大学高校就没有那些很水的?我想事实上有很多的,甚至是大量的“很水的”高校吧?

最后说回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高校的“注水学历”,就单看每个国家的那几个顶尖的大学,平时课程安排很满,毕业要求也很高的,比如要求发表Scopus,SSCI文章或者国际期刊,而且有的还不止一篇,比如要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果你非要说人家学习环境不像欧美澳新那么正宗,那么“native”,那学术成果可是全球统一的吧,发表文章总能说明点什么吧?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可能还没那么方便吧?

是的,也有很多高校不要求发表什么国际期刊或者文章,毕业论文要求也没那么高,但是这些事情也发生在欧美澳新那些所谓的“名校”之外,最好的总是最少的,那其他的难道就不存在“合理性”,就一定是“很水”吗?

说实话,学术界的纯粹也从来都是局限在一部分人身上,多么排名靠前的名校里也有很多混日子的;多么排名靠后的学校里也有很多努力奋斗的。这些话都必须来回倒腾着说,来回倒腾着听。留学是个产业,有一套自己的产业链,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非天才”,就是想出去留学也是去一般的学校居多——人们为的是“镀金”,不完全是为了什么学术进修——当然这句话也是一分为二,要么求学者不纯粹,要么就是当地的学校不纯粹,这都是事实,外国的高校把留学生都当成了“收入”,甚至是高度的“货币化”,只想要你去交钱读书,至于什么“学术殿堂”大多数都是假的了。

其实,不管是那些疯狂吐槽的网络喷子也罢,过度踩外国的“水硕,水博士”,我都不想多提及,毕竟那些出去的人看了更广的世界,能够在全英文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更能够接触世界上最新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国内的高校还是普遍从外国引进的当代高等教育现状,就这些,那些喷子就该闭嘴。

学历也不是唯一,我也不想列举哪些特例,什么事情都要两面看。就是在国内,不同高校的博士含金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博士也同样是个“学习,培养和创造”的过程,考上名校固然了不起,但是还是那句话,名校也不是任何人甚至是绝大多数人上的,摆正自己的心态,在普通高校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东南亚国家也能取得不错的学术成绩。读博士或者读硕士的人不努力,就算进了名校,也会很难过;当然,国际上那些名校很多砸钱可以进,我就不举例子了。就是在普通学校,能够真正做出学术成果的也大有人在。平台有好坏,利用好平台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首先还是要跳出“学术鄙视怪圈”,这些明明该很严肃,很干净的圈子也被一些人给污染了:一种是大量“注水的”行为——高校本身;一种则是那些盲目攀比的“病态心理人群”——社会人。

学术,没有高低贵贱;高校也没什么高低贵贱,211和985都取消了,还不明白什么意思吗?一流学科的细分才是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各自有自己的“王牌专业”这才是正道。那些脑子里长久都是排名和名校的人,算是彻底困在了那个“过去的时代”,就不用救了。

学术或者高等教育界的事情,其他乱七八糟的人最好是闭嘴,没什么发言权。当然,也包括那些想要和稀泥的群体。还请远离教育界。哪怕你只是为了尊重知识。

责任编辑:zN_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