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每日速看!中科院职工楼去年就列入了“中关村东区的老旧小区改造”的一部分,主管部门很重视
2022-08-11 16:40:41 来源: 爱咋咋地你管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中科院老天文学家蜗居13平米筒子楼:墙体破损发霉、卫生情况堪忧,漏水时有发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搬一个微博上看到的

@凯雷:

天文学家段元星蜗居13平米的筒子楼的遭遇,突然上了热搜——这让海淀区中关村的科源社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居住困窘脏乱差的情况浮出水面!中科院职工楼建于共和国成立初期,当年“藏龙卧虎”,住着钱学森、钱三强等知名科学家。然而,近70年过去,当年最好的楼变成了今天北京最差的楼,水电暖处处问题漏洞。去年今年遇到大暴雨,都有住房反映成了“龙须沟”,线路老化小心发生电灾火灾也是让人心惊胆战!去年科源社区16、17号楼居民反应集中的卫生间改造事宜也列上议程日程。今年,北京民声接诉即办平台曝光记者现场采访的情况,改造仍未见“曙光”,大部分楼栋都未得到改造,墙体破损发霉,卫生情况堪忧,楼内漏水时有发生。

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的首批429处历史建筑,位于中关村科源社区的3栋“特楼”赫然在列。曾几何时,这座三层的苏式小楼云集了新中国的“最强大脑”,他们绝大部分为中国最早的中科院院士,有“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863”高科技计划的倡导者,几乎每一位都是某一学科领域奠基人。正如“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所言“中科院精神的根在这儿”。2019年当读者去探访科源小区:“今天,因为《读者》上的一篇文章,今天专门跑到中关村科源社区,当年中国“最强大脑“居住的地方,13号14号15号楼去参观。一面感叹当年科学家们抛弃国外优渥迁居此地建设祖国,一面感慨世事沧桑楼体斑驳。进入楼道,却不知站在哪位大家的门前;与社区居民一起买菜,旁边走过的老人仿佛带感;在据说是郭沫若和钱三强一起栽种的雪松前合影…”所见所感,所拍的照片,的确证实,科源小区当年住的都是科学家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历史情况复杂生活居住条件已今非昔比。

段元星的13平米居住情况曝光,这不是个例。段元星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时,是当年我们初中、高中生眼中心中的“神”级人物,中科大1978级三位免试特招生,就有史丰收、段元星和李维渡,谁也想不到快80岁的段元星因居住条件再次出名。这次曝光后,也有人说,这是老破小,旁边是中关村小区,房子很值钱,科研职工其实都跑了,房子都转租了。这讲的极偏颇,攻击、谩骂段元星不是天文学家的人,也拿不出其子女在外住大房子让父母坚守“老破小”图谋拆迁暴利的证据,恰恰是科源小区情况相当复杂,但早有调查分类情况也是很清楚,但居住条件的破败隐患重重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也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早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科源社区应该是“中关村东区的老旧小区改造”的一部分,根据去年民间“中关村东区改造资讯平台”的讯息,改造申报虽尚未获得正式批复,但院地各级沟通过程中,市、区领导普遍给予积极反馈。去年以来,新一届院领导多次与北京市、海淀区方面沟通,并针对中关村东区(含南北区)改造成立了各级专班协力推进。东区建筑总体量庞大、年代久远且居民反应强烈,无论在国管系统或是市级层面皆首屈一指,各方均期待此次能结合我国“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窗口期积极推动项目落地。

去年,中科院方面已由行管局等多部门重新成立了前期工作组,与规划单位积极对接东区整体规划,在符合新总规“三不增”原则的同时力争实现居住环境适度提升;相应的综合实施方案目前正在设计阶段,待市、区规土等部门批准后,将面向居民广泛征求意见。通过本轮改造,筒子楼/合住户等不符合现行规范的设计将通过增加厨卫的方式补齐短板,居室面积原则上不做额外提升。目前可以明确,本轮改造并非简单的“原拆原建”或“小修小补”,综合方案将涉及多方面的改造提升,不仅居住环境和条件,街区面貌也会以此为契机实现大规模重塑更新。资金平衡、测算、引入社会资本等后续工作正在深入研究中;若项目最终成行,未来“回迁”房屋性质、回购价格等将根据各主管部门(如国管局)新政和测算结果做相应调整。

根据北京时间的采访,产权单位中科院行政管理局成了负责科源社区旧改的项目办公室,中关村街道也多次反映过科源社区居民的旧改需求,目前仍未有明显进展,仍然等待上级单位的审批中。用居民万女士的说法是“大家反映若干次,但产权单位索性就一字理都不理你”。希望这次接诉即办曝光后,情况复杂的科源社区、中关村东区的整体改造,未来这一两年一定当有一个大的突破进展,真的是不能再拖下去。

责任编辑:zN_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