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焦点热文:今天一些憨憨对汉字的反思,属实是对历史的不了解
2022-08-12 21:45:10 来源: 幽灵之翼

【本文来自《古代汉语本身并不适合用于科学研究,精准记录,但汉语也有强悍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还有一个关键点,象形字本身就是定义,不需要像表音文字进行解释,所以任何成熟的技术、思想,以今天的标准看都不“科学”。


【资料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刑名学,本身起源于对贵族封地由来的解释,著名像什么晋、汉、商,不著名的比如“潢”,最晚到秦汉时期,演变为对一些概念的阐释,但是吧,以当时的社会条件,各地区差异很大,不少概念你是无法统一解释的。

再往后,作为门阀专门传承的家学,逐渐消亡,与训诂学、释家、道家合流。

总之,今天一些憨憨对汉字的反思属实是对历史的不了解,象形字最初的定义是清晰的,但不可能每出现一个新事物就造一个新字,出现延伸的定义是很正常的事。

历朝历代,都有说文解字,目的就是对概念进行解释,至于中文适合不适合科研。

这个民间吵的再厉害都没用,你什么时候成就超过钱学森了,再对大众输出观点。楼主你也是的,没必要为了迎合一些所谓的“理性思考者”而妥协。

解放后的绝大部分科学家,特别是领军人物,都能吟诗作对。

我用一个数学逻辑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个问题:

对于一个汉字“某”而言,其涵义为向量a=(甲、乙、丙、丁、戊……),对于每个分项值而言,由相应的应用场景集合A=(天、地、玄、黄、人……)确定。

对于任意一句话而言,“某”的涵义确实是由前后文决定的,如果我们以线性代数的乘法来表述这个问题,假定记作,【某一】*【某二】*【某三】,我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个不满足乘法交换律的向量乘法,一个定义明确的词其最后的结果,要么是一个向量x=(Ø,Ø,玄三,Ø,Ø……),要么是一个“确定值”。

要进行这些“算法”,你就必须有足够多的阅读量,进行逻辑推演,已经是这之后的事情了。

估计不少人看不懂怎么回事儿,我拿道家的【太】【极】一词作为案例,“太”字的古义本身和今天的“最”有相近之处,也可以说是某类极限,如果此时你对“极”字也取“极限”的涵义,那么你在历史中是找不到这种用法的。

太极生两仪,如果你用取“最大的极限”,很明显是不符合这句话的逻辑关系的,取“最大的极化”时也不符合逻辑关系,在混沌状态中,极化开始,即产生了两仪,你把这两仪命名为“清浊”“正负”“阴阳”哪怕您像我一样闲得抽筋给它命命为“以太”“量子”,两仪的集合都是在极化一开始便产生了,如果采用最大的极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为后文还有“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生”,采用该逻辑后,这段话就成了【所有的“混沌”都转化“两仪”后,“两仪”才会再次转化为“四象”】,任意一个阶段的转化过程就没有名称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易经》根本活不到今天,早在两晋时期的清谈就会被释家攻击,进而被作为错误理论不进行传承。

太极一词,只有取“极化后最初始的状态”,《易经》,《道德经》中的一些论述,才具备意义,也就是数学概念中的“非空集”。

这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并不是不适应“科学体系”,而是,古典时期的生产条件,不是近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对于便于向非专业人士传授知识的需求没有那么大。

今天的数学物理符号,其实已经是很晚近的事情了,大多数的符号,都是产生于近200年,这不是某些人口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别,而是现代工业化社会和古典社会的差异。

从当代史来看,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其本土文化都会与科学思想共同产生出独特的知识体系——限于篇幅,不赘述了,诸位找找今天的建筑规范和上世纪的旧规范对比一下,这就是最典型的斯拉夫文化与盎萨文化造成的美苏差异。

责任编辑:zN_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