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焦点短讯!强-5退役后,为什么中国就不研发攻击机了?
2022-09-15 16:43:30 来源: 特种侦察连

NO.1795 - 强五强击机

作者:140工程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资料图)

从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直至21世纪退役,强五伴随着我国走过50余年的风风雨雨。其诞生过程充满坎坷与曲折,服役后各种改进型号层出不穷,不断战斗在国防第一线。虽以黯然退场,但其所代表的空中对地打击能力,早已成为人民空军“攻防兼备”中“攻”的核心。

研发过程曲折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航空工业部决定,由沈阳飞机制造厂以米格-19为蓝本,发展安装有大型尖锥形雷达罩、两侧进气道、三角翼布局的新型歼击机东风-104。由于设计人员缺乏经验,且东风-104方案性能指标较高,因而准备了性能参数较低的东风-106方案作为备用。

在两个歼击机方案进行的火热朝天时,空军提出新型强击机的需求,并确定了新型强击机要符合低空高速突防的作战要求。设计师以东风-106为基础,增加机翼面积与武器挂载点,加入内置弹仓,优化低空飞行性能,很快就拿出了新型强击机的初步设计方案。

“大跃进”运动的开始,打乱了项目原有节奏。东风-104的技术指标一涨再涨,航空工业部甚至提出了性能与研发实力完全不符的东风-107!这使性能平庸的东风-106逐渐被冷落,乃至计划终止。

东风106

在空军的坚持下,新型强击机项目没有下马,转而交由南昌飞机制造厂继续研制,并赋予独立代号:雄鹰-302。在“大跃进”运动后期,东风系列项目全部停止,符合当下研发能力的雄鹰-302得以保留。作为当时为数不多性能参数符合实际的项目,雄鹰-302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研发进度很快,最终在一年内完成了初始设计并开始原型机制造。

此时,由于“大跃进”时期过于追求速度,各种航空工业产品质量严重下滑,南昌飞机制造厂开始修补之前的质量漏洞,使原型机生产进度缓慢。伴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的来临,国家暂停了雄鹰项目的研制,南昌飞机制造厂也取消了相应计划,项目已经处于下马的边缘。

在设计师和工人们的坚持下,原型机的生产并未完全停止。采用类似“打游击”式的生产方式,将零件生产夹杂到其它产品的生产中,在机床的使用空闲时加工。就在这样时断时续的生产中度过了两年,国家经济情况已经显著好转,项目得以恢复,最终在1963年6月原型机下线,准备静力试验。

强五原型机

静力试验中,由于实验装置钢索强度不足,超出机体可承受载荷,试验时机翼折断,试验失败。与此同时,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空军对先进强击机的需求越发迫切,推动研制速度逐渐加快,雄鹰-302也被正式命名为“强击五型飞机”。

1965年5月,强五第二架原型机下线并完成地面试验。为了争取时间,强五打破先试验再首飞的惯例,直接首飞。同年的6月,强五首飞成功;7月,静力试验圆满成功,其余各项试验稳步推进,并最终于1969年12月31日,强五投产。至此,漫长的研制终于开花结果。

强五静力试验

飞机的技术特点 

总体布局上,强五采用锥形机头和两侧进气道,使飞行员获得了较好的前下方视野,为对地攻击创造了很好的观察条件;但由于座舱后部有一条延伸至垂尾的背脊,使飞行员后向视野非常差。机头为设备舱,集中了全机大部分机载设备。机身腹部还有个内置弹仓,可携带2枚250千克航空炸弹。

强五后机身并列安装两台涡喷六型加力式喷气发动机,动力强筋,飞机整体推重比较大。同时飞机操作随动性很好,结构过载能力强,甚至可以在没有副油箱和挂载武器的情况下与战斗机进行空战。

强五弹仓

为满足低空高速的作战需求,在设计上注重低空高速度下的机动性和稳定性。燃油系统与武器系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把燃油消耗和武器投放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中。

燃油系统也是我国首次使用“比例供油”的方式,不同于常见的用完一个油箱再用下一个的燃油使用方法,强五采用各油箱按一定比例向位于重心的主油箱供油,主油箱再向发动机供油的方式,对燃油自动化控制设备要求很高。为此南昌飞机制造厂还研制了我国首个全尺寸飞机燃油系统地面模拟平台,为以后的研制精度更高、规模更大的类似平台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电子设备上,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电子设备比较落后,并没有先进的电子助瞄系统,飞机座舱仪表综合化程度也比较低。

火控系统主要使用基于歼击机射击瞄准具上加强对地瞄准能力而来的射轰-1型瞄准具,该瞄准具除了保留了空中射击功能外,还可用于普通航空炸弹的水平轰炸与俯冲轰炸,但由于瞄准具自身设计的局限性,瞄准投弹误差大,可靠性也一般,更只具备打击固定目标的能力,在实际作战条件下能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正因如此,电子设备与火控设备是改进改型发展的重要方面。

强五座舱

改进改型的发展 

强五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拥有众多型号的强五系列家族。其中包括了针对不同作战需求的改进型号,也有不少先进技术试验机,以及远走海外的出口型。以下介绍几种强五家族的代表型号:

强五基本型

我国海空军首款大规模装备与使用的强五型号。强五基本型在定型生产后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生产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早期生产型故障率居高不下,性能也未达到设计要求。在随后的生产中,质量问题逐渐解决,同时根据海军的使用情况做了诸如防腐蚀方面的处理。在最后的生产批次中,还增加了发射空空导弹的能力。

强五I(强五A)

针对强五航程较短的缺陷,取消炸弹仓改造成油箱,加大主油箱。同时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更换新型材料进行减重,使强五拥有更远的航程,更强的机动性,更大的载弹量。

强五II(强五B)

主要对强五的机载电子设备做了大幅度升级,引入西方电子设备,尤其是加入了西方先进的全向雷达告警系统。在中西方军事交流中断后,我国仿制了这套全向雷达告警系统,为其它型号的强五也安装了这套系统。

强五III(强五C)

强五首个出口型号,主要出口巴基斯坦。根据巴方的要求,修改座舱布局,进一步增大航程,加大弹药挂架,以挂载巴方所装备的弹药。

强五D

上世纪90年代,对强五进行现代化改型,更换电子设备,增加更先进的导航系统,对气动外形进行修形。增加挂载架数量,同时增加挂载光电瞄准吊舱并具备发射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也同步增加了电子对抗系统,使其能更好的应对现代化作战的需求。

发展回顾与得失

强五具有良好的低空突防和对地攻击能力,在不断地发展改进中,增加了挂载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增强了夜间作战能力与电子对抗能力,使强五飞机的作战效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也存在着飞机载弹量低、挂载点较少、航程有限、缺乏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全天候坐在能力等“硬伤”。

除了强五的硬件条件越来越不符合现代战争的需要外,空中对地支援作战战术,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下悄然发生着变化。

冷战时期,国外攻击机演化成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种是注重装甲装甲和载弹量、滞空时间长、专注于打击敌方机动作战与装甲目标的“空中炸弹卡车”;另一种是注重低空高速突防能力、具有一定自卫能力、强调多用途能力的超音速攻击机。

研发强五时,主要参考了空军在解放东南沿海岛屿作战中伊尔-10强击机的实际作战经验,并对伊尔-10强击机的缺点进行完善改进。伊尔-10更偏向于上文中“空中炸弹卡车”的设计思路,飞行速度慢,防护基本依靠自身装甲,只有在拥有制空权的背景下才能大显身手,这并不符合上世纪中叶我国国土防御作战要求。

伊尔-10

强五在设计上强调机动性与飞行速度,依赖自身飞行性能通过低空高速突破敌方防空网攻击目标。在冷战前中期,高射炮逐渐被导弹所取代,导弹存在最小射高与射界的影响,且当时的导弹可靠性欠佳,这给强五留下了不小的窗口。

随着各国野战防空体系的逐渐完善,强五的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定位也越发尴尬,赖以生存的低空突防优势已不复存在,而设计的局限性使其基本没有改装潜力:机体较小限制了无法携带大型远程对地武器;机载设备落后局限了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载弹量较少使其无法成为“空中炸弹卡车”......。在无人机与歼十六、歼轰七等装备大量服役后,最终黯然退场。

强五,在混乱年代中诞生,在激情岁月中成长,在铿锵激荡中发展,在盛世繁华中隐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责任编辑:zN_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