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六六
来源| 最人物
唐尚珺并不渴望获得太多人的关注和理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纪录片《高十》的主人公,每一年高考结束,他都会接到各类媒体的采访邀约。对此,他绝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拒绝,偶尔接受,也很难吐露心底的真实想法。
在唐尚珺为数不多的几篇专访中,其出生年月日都没有被写明,他的人生坐标被高考年份和成绩标记着:
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总分372分;
2010年,第一次复读之后参加高考,总分405分;
2011年,475分;2012年,505分;2013年……
时间沿着横轴不断朝正方向奔跑,可唐尚珺的人生纵轴始终只有“高考分数”一个元素——高分则代表“起”,低分则代表“落”,除此之外,坐标系近乎一片空白。
2022年,唐尚珺第14次参加高考,总分597分,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
8月8日,他在个人社交平台晒出录取通知书,并配文:
“无所谓值与不值,这只是一种选择,对应着的一个结果。”
几天后,据部分媒体及知情人士爆料,唐尚珺并没有打算去上海交大读书。他选择了继续复读,和以往的每一年一样,这次他依旧说:
“再冲一次,今年应该是最后一次了。”
有关唐尚珺“高三”的故事,开篇发生在2009年的盛夏。
这一年,他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总分372分,按照当时广西公布的高考分数线来看,他的成绩还不够进入一所三本院校。
对于这个结果,唐尚珺根本无法接受,他总觉得自己不至于此。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他出生那一年,母亲40岁,属于高龄产妇,受了很多苦才生下他。父亲因为超生问题丢了工作,一家人都靠着种甘蔗、桉树和刮松脂勉强维持温饱。
虽然家境清贫,但唐尚珺的父亲却很受村里人的尊敬。
父亲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文化人,看过不少书,识得许多字,周围的乡亲们遇上麻烦事都会先请父亲参谋一下。同样的事见多了,唐尚珺也懂了:
只要有文化,那就能被别人高看一眼。
稍微长大一点,唐尚珺也跟着父母到山上做农活。种玉米、花生、除草、杀虫,他都做得不错,哥哥和姐姐都去城里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幺忙前忙后,父母总是夸他,是几个孩子里最懂事的。
唐尚珺
过去每到甘蔗成熟的季节,唐尚珺都要跟着父母到山上大干一场,将砍好的甘蔗用绳子捆好、搬运、拆卸、装车……如此重复。
一捆甘蔗几十斤重,每背一次,唐尚珺好好读书的想法就更坚定一点,不然就只能一辈子干辛苦的体力活。
在这种激励下,唐尚珺成了家里最努力读书的人。
2002年,小学毕业的唐尚珺以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上思二中,男孩背着行囊独自踏上了求学路。
大巴车不断向距离家76公里外的学校驶去。车轮快速转动,地上尘土飞扬,后方的路变得越来越模糊,前方的路也一眼望不到头。
那时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过,这一走,竟再也没回头。
唐尚珺与父亲扛甘蔗
在上思二中,唐尚珺很快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尽管在乡里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可小村庄的教育水平哪里比得上县城? 要学习的有很多,第一年他还能勉强跟上班级的整体进度,可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增加,他显得越发吃力。
初二那年,唐尚珺的成绩出现了明显下滑,一直到初三,他的成绩依旧游离在班级的倒数几名。
中考前一个月,唐尚珺生了一场“怪病”。具体病症为:看东西很模糊,脑袋也昏沉沉的,一直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休息了几日,情况依旧没有好转,他便跟着家人去了医院,检查之后医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说有可能是神经衰弱。
为了治疗“怪病”,唐尚珺和家人想了各种办法,但全都无功而返,折腾了一大通,病没有治好,中考也因此耽误了。
后来再讲起这段经历,唐尚珺说,命运的考验或许从这时就开始了。
复读时,唐尚珺在走廊背诵英语单词
第二年,唐尚珺又回到了上思二中,备战中考。也许是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他的心态极为放松,成绩也突飞猛进。
那一年中考,他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钦州二中——上思县附近最好的高中之一,坊间甚至流传“考上钦州二中,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清华、北大”。
唐尚珺的表现让家里人大吃一惊,在他之前,三个姐姐和哥哥都只是念完初中便到城里打工,“家里没有学习的氛围”,谁也没想到小弟会如此争气。
家人和外界不断传递出的赞许,在某种程度上让唐尚珺迷失了自己,钦州二中盛名在外,身处其中,他也觉得距离“清、北”仅是一步之遥。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整个高中三年,唐尚珺都显得格外漫不经心,“一天总想着玩”。打球、溜冰、唱歌、翻墙出去逛街……他将校园里能玩的东西都体验了一遍,技能学了不少,成绩却直线下滑。
钦州二中遍地人才,以唐尚珺的入学成绩来看,他本不属于“尖子生”,再加上后期散漫,他在年级的排名很快就掉到了最后。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意料之中的“非常差”。最终成绩公布那天,他连高考志愿都没有填写,直接向学校提出了复读申请。
“读完这一年,明年考上(大学)就不读了。”
在彼时的唐尚珺看来,“复读”则代表着“进步”,以为再读一年,就一定会让最终成绩有所提升。
他极为单纯且纯粹地理解了“复读”的概念,可定义之外,他似乎忽视了,高考本就是“意外”与“实力”的结合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等来意料之中的结局。
复读时的唐尚珺
唐尚珺不敢和别人说,自己的终极目标其实是考入清华大学,这是他自小便有的愿望。
还没上学时,他便听大人说,村里有一个人考上了清华,毕业就当官,学成归来后还出钱给家乡修了路。
后来,这位“能耐人”成了十里八乡仰慕的对象,而“清华大学”也成了村里人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结合体。对于他们来说,考上这所大学就意味着拥有学识、地位、财富,以及所有在农村努力一辈子也换不来的东西。
唐尚珺出生时,正是“清华传说”在村子里流传最广的时候,原本大学生衣锦还乡的简单故事被逐渐神化,“长大考上清华大学”也变成了村里所有孩子最大的期许。
唐尚珺也是其中之一,彼时“清华”在他的心里犹如一个“真实的传说”,只是知道它确实存在,可它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进去读书?里面有什么?他一概不知。
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以为考清华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
直到上高中时,唐尚珺才从同学那里听说,清华大学其实是全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每年在广西的招生人数不过几十、一百,就算是在重点高中,也要成绩排名在前3才有希望。
同学的话让他如梦初醒,他终于清醒意识到高考的难度,和努力的重要性,只可惜为时已晚。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唐尚珺拿着姐姐给的3000块钱再次回到了钦州二中。老师们看见他都很惊讶,虽没有明说,但唐尚珺能感受到,他们吃惊是因为不解:一个三本都考不上的人,复读还有什么意义呢?
可别人越是这样想,唐尚珺就越觉得应该拼一把。
复读时的唐尚珺
此后一年,唐尚珺试图努力学习,奈何心有余力不足,之前落下的功课太多,他拼命追赶了一个学期也没有太大的起色。
2010年,他第二次参加高考,总分405分,没过二本线。家里人觉得再读下去也没什么希望了,便催促他报一所技校学门手艺,以后也可以养家糊口。
唐尚珺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是很不乐意的。去技校学门手艺然后呢?还不是要到城里当苦力。他实在不愿重复父亲的路,他相信“考一个好大学,比用别的方法去改变命运更容易些”。
拿着家里东拼西凑来的5000元学费,唐尚珺先是去了南宁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但只在学校晃悠了半天,就火速办理了退学手续,然后回到钦州二中,再次复读。
没有太多复杂的原因,他只是觉得,如果每次都能提高个几十分,那“下一次”就永远优于“上一次”,按照这个规律自己很快就能够摸到重点大学的门槛了。
可现实果真如此吗?回顾唐尚珺以往的高考成绩:
2011年,475分,与一本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相差31分;
2012年,505分,依旧只在二本录取线“徘徊”;
2013年,537分,终于超过了“一本线”,但由于志愿填报出现了失误,他依旧没能完成“一本梦”,而此时,他已经瞒着家里人在钦州二中复读3年了。
2013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不少老师都劝唐尚珺适可而止。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老师,以他当年的分数,足够支撑他在优秀的二本院校里选一个“王牌专业”,对比去普通一本学校读普通专业,如此也算一个不错的结局。
可唐尚珺不甘心。
多年来不断上涨的高考成绩,让他看见了希望,他自认正在逐步接近“理想目标”,那个已经很少和别人提起,却从未忘记的“清华梦”。
连续几次高考失败后,“清华大学”已经从“目标”变为了唐尚珺心底“不能说的秘密”。
之后遇到别人问起他心中的理想学府,他多数时候会含糊过去,或者干脆随便说一个答案应付一下。
除了在日记里,他不敢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真正的目标。他怕别人嘲笑自己异想天开,也怕若最后也没能考上清华,会引来更多人的耻笑。
复读不仅没有消减他对于“清华”的期待,反而让其愈发向往。
唐尚珺参观清华大学
2013年八月底,唐尚珺去了趟北京,目的只有一个,参观清华大学。
出发前,他算了算口袋里的钱,只够买最慢一班列车的站票,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出发了。从钦州到北京,一来一去56个小时,他站在火车里体验了一把梦想中的旅程。
那时一路上他都在想,如果日后真的能像现在这样乘车去清华念书,那站再久都是值得的。
唐尚珺前往清华大学时,正是新生报到入学的时候,看着别人提着行李匆匆走过,他恍惚以为自己身处某种梦境:新生的笑声、家长的叮嘱、校园里的欢迎广播……除了自己,一切都是真实的。
那天晚上他没有走开太远,就在清华大学附近的公园里坐了一夜,第二天天刚亮,他便又去了学校,把昨天已经参观过的风景、教学楼、图书馆重新看了一遍。
秋季清华园里落叶满地,他捡起了几片银杏叶当做纪念。日后,每每看见那些叶子,他都会想起参观清华大学的日子,那种感觉就好像——梦想,触手可及。
唐尚珺参观清华大学
所谓“目标”又成了“执念”。
这天之后,考入清华大学成为了唐尚珺一切行为、行动的“前提条件”。尽管过程中也有人对他说,可以通过考研来实现梦想,可他仍觉得那不一样。
人生不是只有“考清华”这一件事情的。
可对于彼时的唐尚珺来说,只有考上清华,才能再去做别的事情,“其实就是一次次地不服”。
“考清华”对于唐尚珺来说,逐渐变为一场豪赌,而赌注便是他过往已经付出的时间,和未来的全部人生。
把所有青春都押进去,谁不想换一个完美的结局呢?
2014年的夏天,发生了两件让唐尚珺感慨颇深的事情。
第一件,是他完成了生命中的第6次高考,总分573分,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可他并没有打算去。
第二件,是和他一同在钦州二中复读的,32岁的吴善柳夺取了钦州市理科状元,成功被清华大学录取。
而在此之前,这位被舆论称为“高考疯子”的人,已经参加了10次高考,为了圆自己的“清华梦”,他前后放弃了北京交大、北京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录取机会。
两件事都给了唐尚珺极大的鼓舞,因为无论是从个人成绩,还是他人事迹来看,都让他更加相信努力和坚持是有效的,如此,自己考入清华也是有可能的事。
而这一年,他25岁了。
唐尚珺2014年参加高考
只是圆梦之前,他首先要做的是圆谎。
依照他对家里人的说法,2014年是他从南宁机电技校毕业的时间,而这也意味着,他将失去此前家里为他提供的学费和生活费。
按照当时钦州二中的规定,复读班的学生如果入学成绩,超过了当年广西高考一本分数线,则可获得学费全免、每月400元餐宿补助的“奖励”。
虽然以当时唐尚珺的情况来看,想要拿到这份“奖励”并不是难事,可除了念书、吃饭之外,他的兜里还需要额外的钱,一些可以让家人相信,自己正在打工挣来的钱。
为此,唐尚珺课余时间都会去尝试做一些小时工,每个月勉强可以挣到一千多元,可他却告诉家人,那是自己在机电厂上班赚来的辛苦钱。
假装从技校毕业后,唐尚珺一直谎称自己在南宁一家名为“顺风”的电子厂上班,每月薪资1600元,管住不管吃,日常工作内容是检查手机屏幕是否存在漏电、漏光的情况。
家里对此深信不疑,每每讲起唐尚珺的工作,都满脸笑容地说,他正跟着城里的老板,在大厂子研究技术,赚的钱不多,但也不用再出苦力挣钱了。
唐尚珺母亲
见家中最小的孩子也念完了书,操劳一辈子的父母卖掉了养了十几年的牛,等到来年开春,他们打算把耕地也换成林地。
“我们把他供到学业有成了,以后也不用他回家种甘蔗了。”讲起小儿子,母亲语气里满是骄傲。
唐尚珺母亲在甘蔗地里讲起小儿子
在电子厂“打工”的那几年,唐尚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一趟南宁,然后用那里的电话问候一下家里的情况,通话结束后再坐车返回钦州。
遵照其他在外地打工人的习惯,他每年只有春节的时候才会返乡。回家前,他会先去买一些年货,然后再把印有“钦州”字眼的商店购物袋换掉,“不然被家里看到解释不通”。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每次回家前他都会换上深色的皮衣或者西服外套,这样看起来成熟一些,不然姐姐总是会问他,为什么工作了还穿运动服,打扮得像个学生。
当然,也有“差点露馅”的时候。
唐尚珺的哥哥姐姐都生活在钦州,他走在街上都要提心吊胆,生怕遇见家里人。
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复读期间唐尚珺就曾两次遇到姐姐,面对家人的质问,他只能以同学聚会搪塞过去。
有一次唐尚珺的三堂哥到南宁出差,想约弟弟一起吃饭、喝酒,不想给唐尚珺的手机打了十几通电话,全都无人接听。
堂哥为此耿耿于怀,那一年除夕吃年夜饭时都在数落弟弟:“不能进城就忘了本,你以后不管成了什么人,都要记住家里人。”
坐在一旁的唐尚珺一直低头不语,他不敢说,其实自己知道那是堂哥打来的电话,但他当时正在钦州复读,又怎么能去南宁见亲人呢?
三堂哥抱怨唐尚珺不接电话
瞒着全家人复读时,唐尚珺最害怕过暑假,因为找不到容身之处,他不能回家,“上班族”是没有暑假的。
学校宿舍关闭后,他便只能四处流浪,偶尔去朋友家睡几天,但更多时候,他只能随便找个地方将就一夜。
桥洞和公园他都睡过,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想,如果自己已经顺利考上了大学,那该有多好啊。
开始的一个谎言,就要用以后的无数个谎言去圆,偶尔唐尚珺也会为此感到疲累。
2014年,为了借钱,他找上了初中最好的朋友何汉立。
那时何汉立正在电视台的纪录片部门工作,听闻唐尚珺还在念“高三”,他有了将好友经历拍成纪录片的想法。
唐尚珺本是不愿意的,但又觉得既然要问人家借钱,也不好什么都不“付出”。
借此机会,二人一起回到了唐尚珺的老家,何汉立谎称是为了拍摄当地春节民俗,在唐家住了几天。
某天夜里,唐尚珺喝了一些酒,也许是醉了,他忽然对着何汉立的镜头自顾自地说:
“心中的梦想,老是驱使我去做那些事……我本来只打算做一年的,结果现在也五年了……我现在都怀疑,那句‘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了……现在想想,其实还有很多路可以走的,但是我现在不能回头了,我只能再走一段了,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会比以前好很多了。”
那一晚唐尚珺忽然觉得,能不能考上清华大学,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唐尚珺酒后独白
隐藏在一个又一个谎言之下,唐尚珺东躲西藏地读到了“高十”。
2016年,27岁的他第8次参加高考,考出了历史最好成绩,621分,成功被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系录取。
唐尚珺复读班的老师和同学得知此结果后,都高兴得不得了,觉得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好结果,可唐尚珺却很平静,只说“可以给家里一个交代了”。
老师劝唐尚珺:“中国政法大学可以去读了”
拿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唐尚珺回了家,就在此时他才知道,父亲患上了癌症,病情已发展到了晚期。
唐尚珺中国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
夜里,他将录取通知书摆在饭桌上,然后向母亲坦白了一切。
母亲已经67岁了,头发花白,背也有些佝偻,听到真相后,她没有责怪儿子,只是默默地用双手捧起了大红色的录取通知书,母亲不识字,仔细端详了半天才说:
“我看懂你的相片,但是不知道具体意思。瞒着我不怪你,我还是开开心心的。”
几天后,还在医院的父亲也知道了真相,而他也只说:
“我的病情都减轻一半了,心里很高兴,虽然他瞒了我很多年,但他那种毅力还是很值得敬佩的。”
癌症晚期的父亲
在病床上得知唐尚珺考上中国政法大学
正式开学前,他带着从未出过远门的父母一起去了北京,一家人共同参观了长城、故宫,还吃了北京烤鸭。
有关唐尚珺高考的故事似乎即将迎来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现实是,转折和意外仍在继续。
唐尚珺带着父母在北京游览长城
按照录取通知书上写明的时间,2016年9月3日本该是唐尚珺去中国政法大学报到的日子。可到了那天,他只是去学校感受了一下,便又回到高中复读了。
对于放弃政法大学,唐尚珺本人有很多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要筹钱为父亲治病。
根据当时南宁某私立中学发布的招生广告,复读生入学成绩如果在600分以上,则可获得10万元奖励。听闻之前有位考生复读了一年,第二年考上清华后又得到60万元奖金。
在那个当下,“钱”对于唐尚珺来说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他在心里盘算了一下,父亲化疗大概需要8万元,有了这笔奖金,家里就不用再发愁了。
何况,自己这一次的高考成绩已经突破620分了,明年“再拼一次”,说不定就真的能考进清华大学了。
权衡之下,他又一次选择了欺骗,瞒着所有人回到了高中继续复读——
2年后,唐尚珺的父亲去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以为儿子正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
重病的父亲
拿着唐尚珺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因着从前复读的事情,唐尚珺与家人之间已经不存在“信任”一说了。在中国政法大学“上学”期间,哥哥、姐姐曾以各种方式询问、打探,想看看小弟是否真的去北京念书了。
面对这些试探,唐尚珺都知道,却从不明说,多数时候都只是配合对方,说几句“正在学校上课,一切都很好”。至于更多细节,他不说,家里也不懂。
他理解哥哥、姐姐的良苦用心,却也费解为什么家人总是不体谅他的执着。
他也想过读一个普通的大学,或者干脆不读大学,回到农村,和小学同学一样结婚生子,过琐碎的日子。可那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唐尚珺也试过去广州打工,但仅坚持了一个暑假便放弃了,而辞职的理由是,“每日都被使唤来使唤去”,他实在无法适应。
唐尚珺去广州打工后返回广西的车票
唐尚珺似乎一直都不知道,除了极少数天赋异禀、带着使命降临人间的“天才”,这个世界里的绝大多数都被划分为“普通人”。
大家的人生都没有特殊的“意义”,所有人到最后都只是在为“生活”奋斗。
在短暂拨开云雾之后,唐尚珺又过起了“双面人生”。“政法大学高材生”是他虚假的阳面,被公之于众;私立高中“高十一”复读生是他真实的阴面,被小心隐藏。
阴阳对立,真假共存,唐尚珺似乎已经在各类矛盾间找到了平衡。他已经很少想未来了,眼下的生活已经重复了十几次,他早已能够预料到结局。
就像是进入了某种循环模式,他成了公式中唯一不变的常量,而周围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足以让属于他的结果,天翻地覆。
高考成绩超过600分之后,他听课也不像从前那般认真了。下午碰到老师不在教室,他偶尔也会在上自习课时躲回宿舍睡觉。
他忽然发现,“620分”其实是一道坎儿,想要突破很难,到了这个阶段,很多事情已经不能单纯靠“努力”实现了。
自习课,唐尚珺在宿舍里睡觉
2016年之后,唐尚珺的成绩变得非常不稳定。在各类模拟考试中,发挥得好了,可以拿到650分;发挥失常,也不过刚刚超过一本线。
2017年,他第9次参加高考。考试那两天,女友突然扁桃体发炎,他去医院陪护了两天,几乎没怎么睡觉,状态不在线的他最终只考了550分,连志愿都没填,他觉得那根本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此后几年,他每一年都在参加高考,成绩偶尔上浮,却始终碰不到清华大学的“最低标准”。
2020年,唐尚珺31岁,有关他屡次复读的消息在新媒体、短视频的发酵下,渐渐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秘密”,亲朋好友几乎都知道了。
到了这时,哥哥和姐姐虽生气,却也不再说什么,他们知道,指责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年逾70的母亲早已不关心儿子能否考上大学,只一心期盼着他能早些娶妻生子,过正常的日子;
复读班的老师也劝他,事情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结局其实已经明朗,清华本就不是唯一的选择。
唐尚珺母亲
好像所有人都不在意唐尚珺的“清华梦”了,除了他自己。
也有人猜测,唐尚珺屡次参加高考不过是为了拿到复读班的奖励,借此挣钱而已,可他自己也说,除了2016年为父亲治病去私立高中复读,和2022年考上上海交大的两次奖金比较可观外,其他的都只够基本生活开销。
那为什么只能是“清华大学”呢?他自己也说不清。
喝醉后,唐尚珺讲起“梦想”
今年,33岁的唐尚珺完成了人生的第14次高考,虽被上海交大录取,但他依旧没有去读大学的打算。
2022年9月,在决定再次复读后,他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写道:
“我也想过假如当初如何如何,那么今日又如何如何。可人生又哪来那么多假如?有当初的因,方有今日的果。不试过,怎知其不可?纵使结果不如我所想。亦是无怨无悔。”
唐尚珺的上海交大录取通知书
纪录片《高十》的导演何汉立,是最早发掘并将唐尚珺高考故事拍摄成影片的人,同时也是唐尚珺最好的朋友之一。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回忆起与唐尚珺的一件往事:
那应该是上初中的事情。二人相约去“冒险”,一起去看看山那边到底有什么。
第二天,他们早早便从学校出发了,可一直走到中午十二点,依旧没有发现什么值得欣赏的风景。
何汉立有些担心,周围是荒郊野岭,他们又没有带照明和求生的工具,待天色暗下来,想要回家就很困难了。
于是,他赶忙劝说唐尚珺就此停下,原路返回。
可唐尚珺只是沉默地盯着远方,眼神分明在说,他想一直走下去。
部分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 何汉立专访:《唐尚珺读了14年高三,
2、《人物》唐尚珺、何汉立专访:《复读十二年,走不出的高三》
3、澎湃新闻唐尚珺专访:《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
4、纪录片《高十》
5、唐尚珺微博 等
图片来源:纪录片《高十》、网络、唐尚珺微博
点击「最人物」阅读原文
-
焦点快播:【财经面对面】对话贝泰妮董事长郭振宇:是什么支撑公司业绩高速增长?出品人:李 银统 筹:王长山监 制:伍晓阳策 划:吉哲鹏记 者
-
环球今热点: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达16.98亿户截至8月底,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达16 98亿户,首次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
-
【天天聚看点】恒生指数跌1.79% 舜宇光学科技领跌成分股香港恒生指数周三收跌1 79%,报18444 62点。舜宇光学科技下跌10 51%,股价刷新3年来低点,总市值亦跌破千亿港元。
-
【天天聚看点】传基金经理蔡嵩松失联 其本人深夜回应“正常休假中”9月21日午间,诺安基金正式回应称:“我司基金经理蔡嵩松目前在休假中,其管理的相关产品运作一切正常。”
-
环球快看点丨中企携新品亮相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德国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20日在汉诺威会展中心正式开幕。上汽大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携新技术、新产品亮相展会。
-
焦点快播:【财经面对面】对话贝泰妮董事长郭振宇:是什么支撑公司业绩高速增长?
2022-09-21 17:38:35
-
环球今热点: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达16.98亿户
2022-09-21 16:32:26
-
【天天聚看点】恒生指数跌1.79% 舜宇光学科技领跌成分股
2022-09-21 16:41:48
-
【天天聚看点】传基金经理蔡嵩松失联 其本人深夜回应“正常休假中”
2022-09-21 15:39:19
-
环球快看点丨中企携新品亮相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
2022-09-21 15: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