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报道:一个建议:科研、工程领域用英语,日常生活用汉语
2022-10-03 22:40:33 来源: 纸上谈兵

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核心技术、治理模式、文化竞争和创新。语言选择应围绕解决主要矛盾,以实用性、满足国家、民族竞争需要为主。


(资料图)

历史上,拉丁语具有语音明确、词义明确不易混淆、语法结构严谨、词素丰富的特点,对古代欧洲的自然科学领域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同属印欧语系的英语相对而言也有类似特点。考虑到科学和西方语言思维习惯可能存在相关性,为避免翻译过程中遗失关键细节线索,学习研究最好能保持原汁原味而非异体移植。

英语比较严谨、准确,适合描述事物细节;汉语比较抽象、笼统。历史上中国学者的文章偏向于杂谈,专业深度不足。难懂是因为文言文语焉不详,给人很大自由想象空间,原意难以确定。古汉语高效,但限定词笼统、贫乏,思维习惯容易绝对化、非黑即白。文言文过于追求形式对仗、一气呵成的洗脑效果(宣传战可以有),侧重形式的艺术;英语限定词、量词丰富多彩、分得很细,描述事物相对全面、准确,但有时比较啰嗦,可能没必要,like right now(汉英押韵【笑脸】).

可以结合两者优点。专业性强的学术研究、工程领域用英语上课、写作、交流(沉浸式学习更高效),省去翻译同时避免出错,直接与西方接轨,方便学术、技术交流;日常社交等不需要太具体、准确的场合用汉语,简洁高效。就像古代西方国家都用拉丁语做学问一样。经常投英文刊物,和国外交流比较密切的科研人员可能或多或少已经这样做了,建议逐步全面推广。

可能有人担心如果这样做,英语日后会全面取代汉语,失去对先祖文化的传承。从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的例子来看,应该不至于。即便都用英语,各国在社会文化、思维方式、常用词汇量和熟练程度方面仍有很大差别。英语并没有在各领域拥有压倒性优势,全面取代本国母语。退一万步说,假设英语真的全面领先,取代也是理所当然的。 选择本身也可以看成公平竞争。

语言只是媒介形式,不管用哪种语言,创新成果归属权都属于发明人。我们最理智的选择,就是在充分选择、借鉴所有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为后世人类留下值得传承的文化遗产。眼光要放宽一点。就语言本身改良、创新来说,可以是结合两者优点的新语言。或者两种语言互相吸收对方有借鉴意义的词汇、概念(因为有大量使用双语的人口,可以集思广益)。比如用英语的一些优点来改良汉语,典型如倒装句、定语从句。

从写作经验来看,汉语要花很多时间去润色、修改语病,删除啰嗦、多余的词、句、虚词和连词(了,的),否则会严重影响受众阅读体验。英语则灵活得多,多一个、少一个词没关系,正过来、倒过去说都可以,语法更完善,比如所有格‘s和of 一般不会被漏掉,而汉语“的”有时可省、有时不行,无规律,容易漏。汉语对字词选用和语序缺乏包容性。还有像“努力奋斗”是两个动词连用,有冗余之嫌(加“和”更啰嗦),严谨性不足。

所以英语写作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容方面,避免舍本逐末,在遣词造句上花太多时间。汉语写作原则不如复古,可去可不去的词都去掉,形成干脆利落的风格,进一步提高效率、减少修改成本,展现简练之美(但要注意保留限定词)。

说到底,语言只是工具而已,并不是定义“我是谁”的内在属性。

---------------------------------------------------------------------------------------

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原因并不是学习、使用外语,而恰恰是盲目自大。发现主观与客观不符继而自卑。别人无意触及到伤口,还可能会迁怒于人。其实落后并没必要自卑,客观看待问题,发挥能动作用解决就行了。

之所以需要英语,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前沿科研成果都是用英语发布,为了跟上世界潮流和创新也不得不使用。所以我不认为建议有特别荒谬之处,仅仅是范围从研究学者扩大到一般学生。

我注意到评论区很多网友持不同意见,如果文中建议有不合理之处,请具体指出。谢绝抬杠、人身攻击。否则就是自恋,容不下别人的正常不同意见。

责任编辑:zN_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