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皇后”景雪变 为蒲剧接续火种
2021-06-22 09:14:11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山西蒲剧,是山陕梆子的一枝,腔高板急、热耳酸心,自诞生之日起就名角辈出,在每一个时代发展阶段,都能唱出自己的如歌行板。

2021年,被誉为“蒲剧皇后”的景雪变已经站在舞台上半个世纪,她身体力行地做好蒲剧的守护人与传承人。50年的艺术生涯,景雪变扎根于人民,用精湛的演技将一台台惠民大戏送到田间地头,她的表演深得曹禺、郭汉城、吴祖光、王朝闻、刘厚生、贾平凹等大家赞誉,称其是“戏路很宽的全才演员”“舞台上的活动雕塑”“蒲剧艺术集大成者”“景雪变是位大才”。近20年来,为了蒲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景雪变倾尽心血为蒲剧树人才,先后培养47枚戏剧“小梅花”,以青春之阵容、青春之力量,把蒲剧这一黄河流域古老的优秀剧种带出山西、走向世界。

她与年轻人一起,在新时代让有着500年历史的山西蒲剧焕发出新的光彩,景雪变说:“让青年尽快走上蒲剧舞台的中心,才是我们戏曲人的责任之所在。”

为蒲剧接续火种

景雪变11岁进运城县蒲剧团学戏时,父亲说的“艺不压身,艺无止境”被她记在心头。在团里她不满足学花旦,又自己加练刀马旦,耐得清寒,吃得艰苦。4年时间,凭借着极高的天赋和扎实的功底,从小学员一步步走到舞台中央,成为团里主要剧目的顶梁柱:从现代戏《山花》到剧团看家戏《刘胡兰》,从主打戏《打金枝》到《穆柯寨》开启刀马旦生涯,景雪变的戏路越拓越宽,表演也越来越成熟。凭借着一身扎实的功力不仅征服了家乡观众,还走到陕西,走向全国,塑造了一个个立得住、传得开的响当当的戏剧人物。

1994年春节,景雪变带着《关公与貂蝉》晋京演出,轰动一时。她把自己20多年的艺术功力,有机地结合到貂蝉的身上,把程式内化,向一个崭新的貂蝉无限地靠拢。“花园绣袍”一节中,她的拔针、别针、取针、穿针、抽线、捻线、捋线、挽结、咬线等生活细节程式化地亮相舞台,带来了非同凡响的美。当年11月,景雪变以貂蝉一角,获得第四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1995年4月,依旧是《关公与貂蝉》,还有景雪变拿手的折子戏《柜中缘》《阴阳河》和《宇宙锋》,景雪变摘取了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景雪变不仅爱琢磨演技,也有自己的戏曲理论见解。在进入中国戏剧学院表导演进修班学习的时候,她系统全面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艺、新理念,回顾梳理自己的舞台实践,发表了一批理论研究文章。分析《关公与貂蝉》的“真戏真做真性情”,分析《宇宙锋》中外形表演如何催动内在情感,景雪变认真记录传统戏曲中的“四功五法”如何与剧中人物相结合,演出独一无二的舞台人物。她融会贯通,把艺术与技术、内在与外在、形象与声音、理性与感性有机融合汇成真正的舞台艺术。她的思考为蒲剧理论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参考资料。

2004年夏,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一经面世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先后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文化部安排《山村母亲》进行全国巡演。2014年春,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将《山村母亲》列为优秀梅花奖演员数字戏曲电影工程项目。2016年,景雪变凭戏曲电影《山村母亲》获得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女主角”,2017年9月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

如今,景雪变已是国家一级演员、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获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不是我技艺好,是我遇到的老师们好。作为演员,不管声誉有多高,要永远站在舞台上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老天照顾我,给了我奖牌,也给了舞台。我没有辜负运城几十万人民,也没有被时代淘汰。”景雪变说起自己总是那么简单、谦卑,但质朴的言语背后却能看到她对蒲剧的一腔热爱。

为戏曲事业育种护苗

从艺三十年时,景雪变本可以凭优异成绩坐稳蒲剧第一把交椅,持续在舞台上绽放美丽,但她却更忧心蒲剧的发展。

2002年10月,运城市委调任景雪变来到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担任主管戏剧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同年10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创建“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景雪变兼任团长。景雪变认为,建团是兴校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建团伊始,景雪变提出明确的办团理念:“带新人,走正路,出精品,兴戏剧。”彼时,景雪变深切感受到,戏剧的繁荣发展,特别是一个地方剧种的兴旺发达,仅靠几个名演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成批的戏剧新人源源不断地涌现,才能为一个剧团、一个地方、一个剧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

针对蒲剧人才面临严重断代的危机,景雪变思考着如何突破困局、建设起强大稳固的戏剧人才队伍的问题,她在《地方戏剧教学要着力打好“阵地战”》的论文中谈道:“培养一批,就要收获一批;收获一批,就要成就一批;成就一批,就要扎根一群,形成能够不断开辟蒲剧新局面的强大阵容。”2004年,在她的首倡下,学校创办了“小梅花定向班”,通过严格招生、精心培养,以解决演员青黄不接的现实问题。

“小梅花定向班”的创办,一时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第一批原计划招收25名至30名学员,结果一下子招进90名。当时,年龄最小的孩子9岁。

在培养艺术新苗过程中,景雪变和老师们都把学生当作自家孩子,车上、饭桌上、病床前、被窝里……随处都成了给孩子们传艺的课堂。也可以说,景雪变和老师们是“追着教”“撵着教”。孩子们的学习、练功要抓紧,安全问题同样要操心,学校专门配备了一名生活老师,白天帮着年龄幼小的孩子上灶打饭,夜晚跟着孩子们睡觉,就连孩子上厕所也要陪同。时序更替,寒暑往来,春华秋实,孩子们在景雪变的精心呵护下渐渐成长,他们亲切地称景雪变为“校长妈妈”。

在成才规律系统中,景雪变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历,讲出一个明确的观点:“戏剧教学有其非常明显的特殊规律,人才一定要从娃娃抓起,立足一个‘早’字。可以说,戏剧是最讲究功力的艺术,练好‘童子功’,夯实基本功,决定着一个演员一生的艺术前途。”

在创新戏剧教学实践中,景雪变提出,“戏剧教学要走教研与实验、创作与演出、课堂与舞台、基地与成才相结合的新路子”。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引领和强化一代戏剧新人快速成长。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一是目标定位,因人施教,即根据每个小学员的天赋条件,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来“选苗”栽培。二是以师带徒,以剧推人。要求戏剧教师责任到人,选定一个经典剧目来指导,以剧目规范角色。三是一对一单元化培育,多元化组合,形成聚焦成才与协调成才相结合的竞争局面。四是注重实践,现场解决问题。

“小梅花”们从初次登台演出的8分钟,到2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目前他们已经能够独立演出30余出折子戏和10多部本戏,47枚全国“小梅花”奖演员在这里绽放。

10多年来,为了蒲剧事业的繁荣发展,作为体现剧种特色的代表性艺术家,景雪变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代表作《关公与貂蝉》《杨门女将》《窦娥冤》《火焰驹》《山村母亲》《柜中缘》《阴阳河》《宇宙锋》等都无私地传授给了青年演员和学生们。

如今,孩子中有的从运城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有的还留在了国家级艺术院团,景雪变不仅为蒲剧培养了人才,还为整个戏剧事业育种扶苗。她说:“艺术家必须要有胸怀!希望你们比我走得更远,比我飞得更高!”

以戏剧人才工程建设为己任,景雪变带着运城市蒲剧青年团开创了运城戏剧发展史上“小梅花”群英辈出的局面,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蒲剧人才严重断代问题,为蒲剧的未来发展赢得了主动权。

为蒲剧之未来延迟退休再奋斗

今年,运城市委市政府慎重决定,让景雪变延迟退休。今年,也是景雪变从事舞台艺术50年。50年春风化雨, 对景雪变来说,青年研修班、蒲剧青年团……这些年她最希望的就是让青年尽快走上蒲剧舞台的中心。“青年人潜力巨大、可堪大任,传统戏曲的勃兴还是要靠他们新一代,未来的观众群体也要靠他们去聚拢。”景雪变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

景雪变还立下了这样一个团训——“领导群众观看一个样,城市农村演出一个样,钱多钱少阵容一个样,观众多少质量一个样”,这四个“一个样”,简单、质朴,却透露出她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对观众的平等尊重。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剧团近8个月没有演出。“但我要求他们不能闲着,利用网络给孩子们讲课。不能聚集练功就分开单独训练。封闭式管理和培训,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功夫骗不了人。”景雪变说。

2020年6月,当《蒲剧之光》在线通过晋风蒲剧网、小灵通直播、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演出直播,当晚33.69万人的点击量让大家欢欣鼓舞。“危中有机。这次疫情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蒲剧该怎么传承、如何弘扬,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守正创新。在技艺精益求精的基础上,借助更先进的传播手段。这是大势,一定要抓住。”景雪变感慨地说,蒲剧的市场是很大,“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蒲剧一定能走得更远。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运城市蒲剧青年团认真排练了两出剧目来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一出是大型新创历史剧《更上一层楼》,反映发生在黄河边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爱国故事;另一出是《党的女儿》,弘扬英雄主义情结和为信仰献身的革命精神,是一曲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给青年人以心灵震撼,更是给新时期共产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景雪变说。

“延迟退休是党委、政府信任我,给我的黄金时间,我要抓紧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继续为蒲剧繁荣发展而努力。” 景雪变表示。这背后,是她不舍的诗意栖居的蒲剧和戏曲,还有她立身的河东大地。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 琤

责任编辑:zN_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