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落地靠普及 课程改革稳步前行
2021-07-26 15:20:10 来源: 羊城晚报

助力广州美育课程实现综合育人功效

中小学课堂是美育的主阵地。年来,广州市利用各种资源和台,贯彻落实国家艺术课程计划,各学段艺术课程不仅实现了“开足开齐”,不少学校还结合时代发展、地域文化以及学生的特点,积极创新艺术课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州目前已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推进机制,学生美育素养不断提升,素质教育成果显著。

美育落地靠普及,课程改革稳步前行

美育课程,是用审美引导所铺设的实现美育目标的“跑道”。广州市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学前教育阶段积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书法、舞蹈、粤剧等艺术课程,丰富艺术课程内容;高中阶段结合新课标的模块设置,开设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职业学校则积极探索美育课程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

据广州市天河区美术教研员李琳老师介绍,天河区年来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美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一方面,天河区科学规划学校美育课程,引导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基于“美育的本质”来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另一方面,区级团队积极将课程架构、艺术测评、美育教师培养融合到常规调研与项目培训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对课标的认识及对课程的理解,鼓励教师对不同版本美术教材进行研读和对比,天河区加强了美育课程区级集备模式的探究,并进行美育融合课程的尝试。

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的推动,天河区在广州市2020年“广州电视课堂”资源台推广中,给广州美育课程带来了新的思考。广州市美育精品课程线上资源库的建立与完善,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实现了大美育观与美育课程的有效整合。

岭南文化进校园,美育多元化发展

基于地域特色开展美育教学探索,是广州推动现代化美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岭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年来,广州不少学校积极推进岭南文化的探索,如开设戏曲、醒狮、民乐等美育课程,推动灰塑、珐琅、粤剧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注重书法、国画、戏曲、剪纸等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与发展,整合多样化的区域美育资源,逐步形成学校美育特色发展多元化的格局。

番禺区根植广府地方文化,粤文化底蕴深厚,是粤剧、广东音乐等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年来,番禺区致力于粤剧传承,从“娃娃”抓起,通过“粤剧进校园”等活动普及粤剧文化,让“声声粤韵”萦绕在师生、家长的耳边,把岭南文化注入师生心田。如广州市番禺区傍江东小学500多名学生中,400人学民族器乐与粤剧,其中不乏外地学生,学校民族乐团与粤剧社团参加比赛、演出300余场次。目前,番禺区多措并举,全面开展民族音乐、粤剧进校园工作,已有区级民乐、粤剧传承基地15个,市级粤剧传承学校6所,高水艺术团队4所,省级艺术重点基地学校传统项目学校2所,惠及全区30所学校10000多名学生。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在接纳中融入,在融入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在美术方面,灰塑、广绣、广彩、版画、硬笔书法、扎染、陶艺等课程也各具特色。花都区圆玄中学立足于广州灰塑传承与发展,开设灰塑艺术专修课程,每年都在初一挑选有一定艺术功底的学生,专门成立兴趣小组,由广州灰塑国家级传承人邵成村进行教学。同时,该校编写了《古韵流芳——广州灰塑》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灰塑设计与创作活动,就灰塑作品进行展示与交流,为岭南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部分学校的美育教学则有向综合发展的趋势,推动教学进步,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疆域”。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积极建构了具有综合、实践、开放的美育课程——“黄之魅展能课程群”。学校开设了合唱队、舞蹈队、中国鼓队、民乐队、管乐团、现代乐团等艺术社团,同时学生还能选修武术、书法、美文旅游、快乐篮球、童话鉴赏等课程。华阳小学校长周洁表示:“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学生能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训练自身的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番禺区海傍小学三年级开始面向全部学生开设诗词弹唱课。学生们通过诗词弹唱,不但可以背诵语文学必备的古诗词,而且还能同时感受到诗词独特的音乐和韵律之美;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应用钢琴进行简单乐曲弹唱的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家、校、社协同合作,打破传统艺术教育藩篱

“开齐开足”美育课堂之余,广州中小学校不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通过家校合作和校社合作以及和高校合作,打破传统艺术教育的藩篱。“家校合作有机地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于美育,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情境氛围。”广州市越秀区水荫路小学教学处主任王悦慧表示,该校育人绝不仅限于教会学生几首童谣、几段粤剧唱腔和音乐技能,而是通过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使孩子们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转化和升华为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即了解自己的母体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之根。

校社合作同样重要。一方面,通过名家“请进来”,走进普及课堂指导师生;另一方面,通过学校“走出去”,与社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合作。越秀区与辖区内艺术场馆合作,共同开发馆校合作课程,天河区与广东美术馆构建的“馆校合作”系列课程,将新课程理念与馆内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如班级学生到美术馆与艺术家的现场对话、美术馆资源进校园、线上“亲子美育”模式推广、入馆式区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实现了美术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年来,广州市教育局加强与高校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美育课堂创新。作为广州市教育局合作高校之一的华南师范大学,就立足于“新师范”教育给出了“华师答卷”。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海英教授表示,华师以优质学科及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遵循“专业引领,协同成长,美育辐射”的创新理念,拉动广州中小学美育建设。例如,华师“多样态”创设传统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社会美育,及多台构建“5G+”美育课程资源的共享等路径,推进与加强了中小学的课程建设、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

未来美育体系应该如何建设?广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负责人认为:“学校在大力推进美育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力发挥美育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构建鲜明的区域美育文化、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为目标,挖掘和培育学校美育特色为抓手,传承和发展校园美育特色文化,构建人文美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统筹/陈晓璇 何宁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生 夏嘉欣

责任编辑:zN_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