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孩子“兴趣之窗” 为学生拓展素质做“加法”
2021-10-15 09:16:12 来源: 文汇报

课后“多”出2小时,为学生拓展素质做“加法”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从这个学期开始,本市的课后服务从小学延伸到初中,并按照“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的原则,学校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为学生提供2小时课后服务。

开学一个多月,从下午三点半到五点半,除了可以在教室完成作业、在校园内参加各类兴趣班及社团活动,很多学生惊喜地发现,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多了起来。焊接电路板、辨识中草药、为无人机编队……这些很多学生很感兴趣却少有接触机会的“新技能”,不仅为他们打开了课余生活的另一扇窗,也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获得了更多书本之外的生活体验。

“走出去”学习新技能,打开孩子“兴趣之窗”

“双减”落地后,不仅学校教育要做好“加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做好课后服务这道“加法题”,教育工作者们也脑洞大开。除了完成作业,能否抓住这段时间,让孩子们多动手、多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体验劳动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午4点半,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迎来了一群身穿校服的初中生。“火星救援”“趣味电子”“陶艺与雕塑”……冲着各自感兴趣的课程,几十位比乐中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步行10分钟左右来到这里,尝鲜课后服务的全新“打开方式”。

本学期起,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面向区域内中小学,在下午4点到5点半的课后服务时段,专门开发了十余门丰富多样的课程,供各校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力求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从而打开一扇洋溢个性的“兴趣之窗”。

“趣味电子”课堂里,第一次接触电烙铁的比乐中学六年级学生叶炜桢很快就掌握了初步的焊接技能,能够亲手焊接一块电路板让他感觉格外新鲜。据执教老师钱晟介绍,通过10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模拟单自由度磁悬浮”这一电子制作小作品,感受电子技术的魅力,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根据不同学段的年龄特点,我们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了诸如创意黏土、创意纸电路、纸艺家居、校园微电影摄制、无人机编队飞行计划等多门课程,多元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黄浦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主任龚铭介绍,九月下旬起,中心第一轮课后服务课程正式启动,周边的三所中小学——比乐中学、徽宁路第三小学和黄浦学校的学生率先体验到了这一服务。

挖掘周边优质资源,打造劳动实践“新课堂”

作为上海最早成立的劳技中心之一,龚铭坦言,“双减”带来的利好,中心的老师们有很深刻的体察。

“过去大家始终很困惑,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似乎总是少了一个抓手。很多学校要开展劳动教育,也会遇到各种变相阻力。”龚铭说,随着“双减”的实施,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之下,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明显少了,“多出来”的时间,正好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国庆长假过后,虹口区凉城第四小学的“330课堂”里,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上海雷允上北区一家药店的经理。为什么要把雷允上的中医药专家请到学校?凉城第四小学校长周吉接受采访时道出原因:学校将在校内修建一片劳动园地,让孩子们尝试种植一些中草药,从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但摸底后发现,多数学生对中草药不太了解,而学校地处的江湾镇周边,不仅拥有老字号雷允上的药店、药厂和中草药博物馆,从前也曾是远近闻名的“中医之乡”。

“我们想借助社区周边优质资源,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对中草药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劳动实践打好基础。”周吉说,学校将把这作为一项长周期探究拓展作业,目前已和雷允上达成了初步协议,接下来会以20位学生为一个小组,分批组织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段,让学生化身“小药农”,到附近的药厂和中草药博物馆这一“大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文汇报记者 王星)

责任编辑:zN_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