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科技 > 正文
俄联盟号MS-21飞船,即将送3名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2022-03-20 12:25:39 来源: 易有料

俄联盟号MS-21飞船,即将送3名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此次飞行计划是一次正常的人员更替变化。

在发射后2小时10分钟后,联盟号飞船将会抵达国际空间站,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之后宇航员从舱门进入国际空间站,执行为期6个月的在轨飞行任务。

 

当联盟号3名航天员成功进入国际空间站后,此时国际空间站共有10名宇航员,其中4名是美国宇航员,1名欧洲宇航员和5名俄宇航员。10名宇航员预计将会在国际空间站共同生活10多天,之后2名俄宇航员和1名美国宇航员,会搭乘俄联盟号飞船返航地球。

但问题是,在这10多天里,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将不得不遇到床位不够的问题。

宇航员要打地铺?

根据我国权威账号“我们的太空”介绍,2021年4月份时,国际空间站一共有7个永久隔间,每个隔间都给航天员提供了一小块私人空间,供他们睡觉休息使用。

但问题是,现如今国际空间站经常会遇到两个飞船乘组在轨交接班,此时国际空间站上的人数将会超过7个,最多时甚至达到了13个宇航员。

那么问题来了,当宇航员数量较多,床位数量不足时,宇航员该如何在国际空间站中休息呢?

事实上,这个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比如:2021年4月份时,美国Space X飞船将4名宇航员运到国际空间站,此时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数量达到了11人,远远超过了床位数量。

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打地铺,没错,在当时有日本宇航员Akihiko Hoshide睡在了宇航员体育仓,美国宇航员Shannon Walker睡在哥伦布舱,Victor Glover将睡在气闸舱。

原则上,国际空间站的很多舱段都可以打地铺,只要通风条件良好,噪音没有太大,又不耽误其他人工作的地方,都可以睡觉。但危险的是,空间站在400公里的轨道上运转,处于微重力环境下,在微重力环境下人类会漂浮在空中,睡眠过程中很容易触碰到仪器甚至是开关,有损伤国际空间站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宇 航员们必须要睡在睡袋里,然后固定在墙壁上,这样就不会飘来飘去,从远处看,很像是一件衣服一样挂在墙上,所以打地铺不如说是“挂铺”更合适。

多说一下,宇航员睡觉不需要枕头,因为微重力环境让他们无需支撑。

不过,俄舱段在去年10月份时,提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法。在当时俄为了拍摄一部太空电影,将女演员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和导演克里姆·斯彭科送往国际空间站,他们在国际空间站中生活了12天。

不知道是为了照顾女演员,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天鹅座货运飞船还给国际空间站,运送了一个能将睡眠舱一分为二的新型床位,虽然床位空间大大减小,但好歹不用再“挂在墙上”睡觉了。

如果分割之后的床位还是不够睡,那就只能继续打地铺了,好在时间只有10多天,忍忍也就过去了。

我国空间站不用打地铺

和国际空间站不同的是,我国不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睡眠区,而且即便是飞船交接班期间,也不用打地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睡眠区。

首先,我国天和核心舱上有3个睡眠区,这三个睡眠区的朝向全都是一样,虽然空间站中无所谓上下左右,变化的只是参照区,但为了让我国航天员睡得更好,床位还是模拟了天上地下的环境,设置统一朝向。

还有,我国空间站睡眠区非常大,每个宇航员有约3立方米的睡眠区,活动空间非常大。而国际空间站的睡眠舱内有许多杂物,其中就有计算机,在睡眠舱里也要办公,而且能看得出非常拥挤。

其次,我国空间站的每个睡眠区都有小舷窗,航天员们可以通过舷窗观测地球。

 

更重要的是,空间站内没有空气流动,需要生命维持系统抽风,送风,而整个过程非常吵,国际空间站睡眠区的噪音仍旧达到了52分贝,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经常为此睡不好觉。国际空间站工作人员表示:理论上,每个宇航员每晚都能睡足8小时,但是大多数宇航员都只能睡4-6个小时,这明显不够。

我们为了让航天员睡得更香,调整了生命维持系统的声量分贝,睡眠区最大的噪音也没有超过50分贝,处于世界一流水,让宇航员们都能够睡好觉,这也为后续科学家,研究人员等登上我国空间站做准备。

其次,今年我国还有两艘实验舱的发射计划,在问天实验舱中,也有3个床位和1个卫生间,当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在轨交接班时,我国空间站上将会同时停留6名航天员,而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睡眠区,不用打地铺,也不用和别人挤一个床上,幸福感大大提升。

之所以我们没有像国际空间站一样,让航天员们打地铺,是为了航天员们在我国空间站上能够休息地更好,而且未来还会有许多专家和科学家进入这里,为了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私密空间,我国已经提前做好了规划,不用出现挂铺,打地铺等窘状。

责任编辑:zN_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