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沦为牟利工具 多元共治推动“饭圈”积极向上
2021-05-28 11:46:36 来源: 法治日报

演艺人员面向粉丝进行商业集资将受行业自律惩戒 专家呼吁

多元共治推动“饭圈”积极向上

● 资本通过节目创造偶像,偶像吸收大量粉丝,而这些粉丝最终成为资本牟取利益的工具

● 应尽快改变唯流量论的艺人和节目评价体系,建立以专业技能、社会责任等为指标的多元评价体系,抑制资本无底线扩张的势头

● 学校和家长应该联手对青少年加强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健全人格和心智,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被资本驱动下的粉丝经济所绑架,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

5月12日,针对近期个别综艺选秀节目引发的“集资打投”“倒奶事件”等乱象,暴露出过度消费、非理性“应援”等问题,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一则重要公告,表示将惩戒面向粉丝集资和收受粉丝集资财物的演艺人员及其所属经纪机构或工作室。

近年来,选秀节目产生了许多流量艺人,“集资打投”便成了他们出道的唯一办法,有些粉丝团体的集资甚至高达数百万元,加之极度的浪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网友的讨论和关注。

选秀机制唯流量论

粉丝沦为牟利工具

前不久,一段粉丝因“集资打投”购买大量牛奶,并将其倒入深坑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激起网民对“饭圈”奢靡之风的愤怒和谴责。

倒奶事发地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某一村庄。“倒一箱奶一块钱。”当地村民表示,他们是受老板雇佣才将已开盖的牛奶倒进深坑中,“公司只收瓶盖,上面有二维码”。

粉丝拿到二维码才能为偶像打榜投票,送偶像出道,但粉丝拿到的二维码越多,就意味着无法处理的牛奶越多。村民称,几乎全村的人都被雇去倒奶了,连续倒了四五天。对此,有网友唏嘘:“曾经的选秀是民选偶像出道,现在的选秀是资本幕后操控。”

自2005年“选秀元年”起,综艺选秀已历经10余年发展。随着播出平台从电视走向互联网,选秀规则也在不断变化。

在早期的电视选秀节目中,观众以发送手机短信的形式为支持的选手投票,每位观众只能发送一条短信,节目评审对于选手的去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在如今的综艺选秀中,评审角色被淡化,导师只负责在专业上指导练习生,无权决定练习生的去留,粉丝投票的各榜单排名成为出道的唯一衡量标准。只要花钱就能无上限投票的规则设定,让偶像出道沦为了一场无休止的金钱之战。

“很多平台在推出选秀类综艺节目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向粉丝传递出一个讯息,即艺人价值取决于粉丝数量及其消费能力,从而误导粉丝盲目追求流量,甚至进行数据造假,破坏正常的行业竞争秩序。”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说,近年来,在资本和平台的利益裹挟之下,在流量至上的错误导向下,饭圈文化已经出现了畸形化倾向,不断挑战着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上海恒衍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艳辉认为,当下综艺选秀节目机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面向粉丝集资和收受粉丝集资财物的行为。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资本的力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资本通过节目创造偶像,偶像吸收大量粉丝,而这些粉丝最终成为资本牟取利益的工具。

盲目追星不辨是非

饭圈文化走向畸形

王艳辉认为,娱乐综艺缺乏监管,导致资本操纵节目规则,资方联手赞助商、平台、节目组对粉丝发起了全方位的“围剿”,以牟取利益。

智研咨询发布的粉丝调查显示,粉丝年龄越小,追偶像团体的人越多。超过六成的“00后”追星对象为偶像团体;超过25%的“00后”经常为偶像花钱,位列各年龄段粉丝第一;近15%的“00后”每月为追星花费5000元以上,仅次于经济收入稳定的“60后”。

“我有时候会悄悄拿我妈的手机给‘爱豆’花钱,她不怎么看手机,所以一般不会被发现。”某小学六年级学生李欣欣(化名)说。

“我从初中开始就有攒钱的习惯了,压岁钱和父母给我的零花钱都会攒下来,追星的钱就从那里拿。”某高中二年级学生张雪(化名)说。

“我把自己在其他地方的开销都尽可能地省下来,有时候把下半个月的饭钱都打出去了,那我就去做些兼职,或者向我爸再要点。”某大学一年级学生王冰洁(化名)说。

对此,郑宁表示:“一些粉丝为了让自己崇拜的偶像脱颖而出,即便囊中羞涩,也要倾力为偶像集资应援打榜,甚至不顾这种集资可能最终会因流程过多或去向不明而血本无归。此次‘倒奶事件’又一次让公众直观感受到了‘饭圈’追星的疯狂,这种非理性消费、无节制攀比给青少年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经济负担,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为偶像花钱不只是粉丝一厢情愿的自我付出和自我感动,后援会不遗余力的“思想洗礼”也难辞其咎,如“每天省一杯奶茶,哥哥出道就多一分希望”“少吃一袋零食,就能多买一张专辑”等,都是后援会经常对粉丝们说的话语。

更有甚者,还有粉丝提倡学生党用花呗为“爱豆”冲商务销量:“××产品直播可以走花呗,分期12个月,一个月十几块钱,和我一样的学生党可以考虑。”

在饭圈文化的影响下,粉丝不仅频频为偶像掏光腰包,甚至在偶像出现劣迹行为时,也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一反应竟是反黑控评。

在郑宁看来,畸形的“饭圈”是各方主体缺位和失范共同造成的。无底线追星已经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文娱行业生态建设,到了亟须整治的地步。“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系统的多元共治体系,推动‘饭圈’积极向上。”

科学设计选拔机制

引导粉丝理智追星

2020年“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中,网信办提出要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攀比炫富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

随着“饭圈”不正之风的进一步蔓延,5月8日,网信办部署开展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再次指出要规范明星及其背后机构、官方粉丝团的网上行为,严厉打击网络暴力以及网络粉丝群体非理性发声、应援等行为。

与此同时,行业内部也加大了整治力度。今年2月5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演艺人员应当自觉遵守的从业规范。

5月10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在科学设计节目选拔机制,坚决打击非理性应援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和晋级标准,不得设置“花钱买投票”环节,严禁刻意引导、鼓励网民采取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为选手投票。严禁任何机构和个人以“花钱投票”“集资打投”等形式进行数据造假,干扰节目选拔。

“这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值得肯定。”郑宁说,“各方应尽快改变唯流量论的艺人和节目评价体系,建立以专业技能、社会责任等为指标的多元评价体系,抑制资本无底线扩张的势头。”

随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也发布公告指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将针对商业集资以及收受粉丝集资财物的行为启动评议程序,并根据评议结果对涉事演艺人员实施“联合抵制”等行业自律惩戒措施。

“行业协会的发声能加强对演艺人员、演员经纪机构的教育和引导,净化当前的不良风气。”郑宁建议,政府部门应协同行业协会,依法科学设定平台、节目制作方、艺人、艺人经纪公司、品牌方等各方主体的义务和行为规范,对艺人和经纪公司加强法治和职业伦理道德培训,对艺人的违法失德行为开展行业惩戒,对正能量艺人予以奖励和扶持,保障各方行为有矩。

“学校和家长应该联手对青少年加强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健全人格和心智,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被资本驱动下的粉丝经济所绑架,从而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郑宁说。

王艳辉认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源头上对综艺选秀节目进行管控。首先,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演艺行业的行为,同时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其次,呼吁平台承担起与其自身影响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不能把谋利作为唯一目的;最后,引导粉丝理智追星,不要在资本的煽动下盲目成为其获取利益的工具。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陈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