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财经分析】富达利泰投资注销私募管理人资格 外资私募投资业绩分化
2022-03-31 21:55:48 来源: 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3月31日电(记者 杜康)3月份,外资私募富达利泰投资主动注销私募管理人资格,此前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成功获批。外资“私”转“公”已有多个案例,行业人士表示,这类转型更多与外资管理人的特性和运营模式有关。关于外资私募在国内发展现状,行业人士表示,投资业绩已有分化,有外资私募规模突破百亿,也有外资私募投资业绩表现平平,超七成规模不足5亿元。

富达利泰投资注销私募管理人资格 多家外资“私”转“公” 

3月,外资私募富达利泰投资主动注销了私募管理人资格,并回应称,长期战略将专注于公募基金业务,目前已经获准设立公募基金公司,期待尽快展业。

公开数据显示,富达利泰投资在3月11日注销了其私募管理人资格,注销时已清算的产品共有4只,分别是“富达中国债券一号”“富达中国债券盈收一号”“富达中国股票一号”“富达中国债券优选一号”。在此前2021年8月,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已经成功获批成为国内第二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

富达利泰投资并非首家主动注销私募管理人资格的外资私募。2021年3月23日,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销了私募管理人资格;在此前,贝莱德基金成功获批,成为国内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目前,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管理规模约68亿元。

外资私募为何转公?朝阳永续基金研究院、向日葵投资FOF研究总监尹田园表示,不少外资由“私”转“公”是因为很多外资管理人在海外本身就是公募基金,更擅长公募基金公司的运作,管理公募类基金产品。

“这类外资公募管理人通常在海外有多年的运营历史,公司组织架构和人员职能体系完备、流程规范、有较长可追溯的历史业绩,在特定领域积累了自己的优势,例如富达在养老金管理方面积累了经验,先锋在指数基金上有利基优势等等。这类管理人‘私’转‘公’后将与国内公募基金展开正面竞争,需要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立足之地。”尹田园说。

“公募与私募的投资策略、客户群体都不一样。更多是机构本身的基因决定了这类转型。此外,有些外资私募机构已经是海外知名机构,转公募更利于展现他们的品牌价值。”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说。

外资私募进入中国多为“脉冲式” 超7成规模不足5亿元 

自富敦投资在2017年获批成为外资私募管理人以来,截至今年3月底,已经有35家资管机构成功备案登记成为证券类外资私募。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外资私募在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发展之后,新增管理人家数有所放缓。2021年仅有晨曦(深圳)私募证券投资、先知私募基金、荷宝私募基金、澳帝桦私募基金等四家外资私募完成备案登记。进入2022年,截至3月29日仅有道泰量合私募基金登记成为外资私募管理人。

对此,玄甲金融CEO林佳义表示,外资私募或资管机构进入中国跟政策的改革开放节奏直接相关,表现为脉冲式。由于监管层明确的展开持续对外改革开放,金融领域外资在政策放开的某个节点进入较多,之后表现为相对缓慢。

从外资私募规模来看,根据私募排排网,截至3月底,35家外资私募中有27家外资私募管理规模不足5亿元,占比高达77.14%。50亿规模以上外资私募仅有元胜投资、桥水(中国)投资;另有润晖投资、腾胜投资、德劭投资、瑞银投资等四家外资私募的规模在20亿-50亿元。

投资业绩方面,业内人士表示,不同机构之间分化较为明显。有些外资私募规模扩张迅速,份额难求,如桥水、元胜、德劭等。也有一些私募投资业绩平平。此外,还有一些外资私募的投资业绩私密性较高,不为大众所知。

林佳义表示,不少外资私募业绩相对一般,主要是与国内私募经营模式的差异,导致了长期短期表现背离。“这个跟策略本土化追求长期还是短期,激励政策是长期还是短期,销售网络是否成熟等都直接相关。”

“外资私募策略成熟,只需要进行面向内地股市相对的调整及人员配备。但A股的投资者构成散户非常高,波动巨大,在欧美成熟的策略不一定能在本阶段的A股具备竞争力。且在本土化及激励政策上存在短板,灵活度不够。外资如果基于长期视野长期投资,会失去很多短期的市场机会及规模,这个与国内公募抱团投机有很大不同。”林佳义说。

编辑:丁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zN_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