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色可餐:广绣里的荔枝 | 非遗农韵-每日讯息
2023-05-29 17:59:08 来源: 咸宁新闻网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生态环境优越,农产品物产丰饶,形成非遗文化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的态势。目前广东正在积极探索“农业非遗+”建设模式,为了推动非遗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现推出“非遗农韵”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农产品文化专题报道,深入挖掘、传承、发扬广东非遗文化中的农耕元素,实现“农业”和“文化”双向奔赴。

“一千多年前,中国就拥有自己的奢侈品和潮品了,只是缺少响亮的奢侈品牌。”荔枝花开的季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谭展鹏在位于广州花地湾的工作室里,向记者展示着一件件代表中国手工刺绣最高水平的作品。


(相关资料图)

《荔香浓》、《挂绿蝉鸣》、《吉荔图》、《红荔鹦鹉》、《羊城荔香图》……对于广绣的创作者来说,岭南荔枝是当之无愧的缪斯。“广东人都爱讲好意头,荔枝色泽红火,又有鲜明的岭南代表寓意,所以我们都爱用荔枝取材。”谭展鹏告诉记者。

一针一线,仿若指尖魔法。即使亲眼看到如此逼真的荔枝作品,也有数个瞬间让记者疑惑顿生:这是刺绣还是照片?“像,就对了!”谭展鹏说,一代又一代的广绣手艺人,为了追求绣品与荔枝实物高度相似,几十年来仍在孜孜不倦地升级刺工绣法。

“所以荔枝也是广绣技艺迭代的原因之一?”记者提问。

“哈哈,也可以这么说!”谭展鹏爽朗一笑。

以画入绣,让荔枝犹如裸眼3D

“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唐代文豪李白笔下的纨绔子弟,以身穿绫罗绸缎为主要特征。自古以来,丝织绣品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证明,历史学家甚至能从中辨出帝王将相、官宦商贾。

广绣,代表着中国顶级的手工刺绣水平,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作为广府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广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鲜艳,堪称中国顶级奢侈品。唐代苏鹗编撰的《杜阳杂编》中形容广绣“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清末文人描述其“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成品花纹自然工整”。

然而,与很多传统手工艺发展境况类似,广绣也一度面临失传危机。近几十年来,抢救、保护、创新和发展广绣,与一位传承人分不开,那就是谭展鹏的老师,也是谭展鹏的母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

1958年,陈少芳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师从关山月、黎雄才等岭南画派名家,精心钻研国画。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广绣设计工作,却因“理念太新”与当时的绣工无法配合。

岭南画派主张创新、写实、博取诸家所长的精神,在学生陈少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母亲是绘画专业出身,绣工没学过画,理解不了她设计的东西。因此她决定自己拿起针线,大胆革新传统,在刺绣中融入绘画元素。”谭展鹏介绍,陈少芳融合中西技艺,吸纳西洋画等众多现代艺术的色彩构成理论,形成一套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

以画入绣,让绣品与实物的相似度大幅跃升。在陈少芳的手中,上千种丝线仿若调色板一般变幻无穷。传统的刺绣是平面的,黑是黑、红是红;但陈氏广绣却能让黑线像水墨画一样“墨分五彩”,让一根红线做出“赤朱丹彤”的深浅层次。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让广绣更擅长以平面表现空间,使绣出来的荔枝更像荔枝。”谭展鹏向记者解释,以前绣出来的荔枝只是平面上的图像,技艺升级之后,绣出来的荔枝有前后远近、虚实层次,就算观者近距离看,都可以感受到荔枝外壳上凹凸的真实质感。难怪有人看了广绣荔枝,惊叹这是“裸眼3D”的效果。

荔枝刺绣,让广绣独步“绣林”

长期以来,荔枝都是艺术家的宠儿,诗画绣雕与荔枝相关的创作不胜枚举。根植于岭南大地上的广绣,更是精于运用独特的工艺美感,向世人展现岭南荔枝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用针线表现荔枝的特点,一代又一代的广绣工匠作出了许多尝试与探索。

广绣的针法丰富细致,繁复多变,施针带线讲究“光、亮、齐、密、净、匀”,运用不同的针法,能让荔枝外壳纹路看起来清晰、有层次,光影效果让荔枝看起来更生动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留水路”是广绣的传统技法,指每一个相邻的刺绣面积间,在起针和落针之间留出0.5毫米左右的等距离,形成镂空的线条,这让广绣在表现荔枝等讲究质感的花鸟鱼虫题材上更为出色。

“广绣最有特点的工艺技法就是留水路,是广绣区分于其他绣种的明显标志。”谭展鹏告诉记者,留水路的技法优点在于突出前后层次,让绣面上的主体形象更加醒目、更有立体感,“看到绣品留了水路,我们就知道这是广绣技法,而这也是每一颗广绣荔枝都栩栩如生的秘诀之一。”

在构图上,广绣细致繁密、饱满紧凑,采用多种针法交错穿插,绒线重叠施绣,呈现荔枝缀满枝头,颗颗红亮诱人的景象。在绿叶的映衬下,火红荔枝显得更加耀眼夺目,一派硕果累累的岭南景色跃然锦上。

“广东人爱讲意头,水路通了,意味着财路也畅通了。”谭展鹏说,独特的题材、独特的留水路,使荔枝刺绣独步于四大名绣,“广绣荔枝集岭南佳果、手工刺绣、岭南文化之大成,在艺术品收藏界广受欢迎。”

在传统广绣的基础上,陈少芳大胆独创“丝线色彩构成法”,赋予了广绣更多色彩层次上的表现空间,也让一度面临“人亡艺绝”的广绣重获新生。1982年,陈少芳名作《晨曦》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奠定了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重要地位;其前后花费10年时间设计创作的长卷作品《岭南锦绣》,被关山月誉为“广绣的世纪之作”。

2006年,广绣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传承人陈少芳一家更是一门三杰——陈少芳本人为第一批国家级广绣代表性传承人,其子谭展鹏为广东省广绣代表性传承人,儿媳黄敏健为荔湾区广绣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文明,在时代发展中重生

“刺绣艺术,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标志性创造之一。”谭展鹏如此评价。从华夏农耕文明衍生而来的艺术形态,又对中国特色农产品进行了再造的艺术表达。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作为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中国人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缫丝了。

荔枝原产于中国,连外语名字lychee都来源于中文发音。广东拥有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新的荔枝品种品类,供应着全球三分之一的荔枝产量。2020年,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茂名)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农耕文明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建构精神世界和审美创造方式,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灵感源头。荔枝广绣,正是在集中国农耕文明与传统艺术表达于大成的经典代表,并深深地影响了全球纺织工艺技术。

“千年商都”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的起点。清朝时期,大量广绣工艺品从广州销往西方,被称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由于运输途中经菲律宾马尼拉港中转,因此在西方国家,广绣绣制的披肩被称为“马尼拉大披肩”。

事实上,马尼拉大披肩都是广州制造,西班牙刺绣大师玛丽亚·何塞·桑切斯·埃斯皮纳尔曾经向媒体展示家族收藏的古老大披肩刺绣样板图纸,上面正印有“CANTON(广州)”和洋行的中文名字。

在当时,这些出口的“中国奢侈品”有多贵呢?《粤海关志》载,第一艘来华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船长格林购买了两件广绣绣品,共花费68美元,而当时西方人买一把象牙扇的平均价格只有1美元。

时至今日,荔枝广绣成为了城市旅游、商务交往、政务礼仪、国际访问的高端佳品,也是广府文化传播与推广的重要载体。目前,谭展鹏和黄敏健接过了86岁高龄的陈少芳的衣钵,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广绣的传承与发展当中。

“广绣创作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继续焕发生机。”用谭展鹏的话来说,就是要将广绣重新放回社会的供求链上。于是,他把荔枝绣上了更多衍生场景上,包括时尚服饰、室内软装、各种潮流配饰等。

2020年疫情期间,谭展鹏大胆设计了很多“小玩意儿”:例如将香云纱、中药与刺绣元素结合的抗疫香囊,深受市民喜爱;几款融入了粤剧元素的手机袋,制作精巧、极具特色。此外,谭展鹏还与时尚品牌跨界合作,推出了广绣系列的珠宝产品。

“传统融入到时尚里不断更新,才能永远活下去。”正如陈少芳一直以来所秉持的理念,不管是哪一种文明,传承都不是对固有的坚持,而是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方式,被时代认同,并将其发展下去。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