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检测业务收缩 体外诊断企业亟需培育新的增长点
2023-07-04 08:34:12 来源: 上海证券报

新华财经上海7月4日电(记者张雪) 又一家体外诊断公司止步IPO。近日,深交所发布关于终止对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审核的决定。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包括致善生物、联川生物、中翰生物、硕华生命、雅睿生物等在内的多家体外诊断企业IPO终止。监管方面对这些企业问询的问题高度相似,即针对体外诊断企业收入的可持续性,特别是在剔除核酸业务后是否有支撑其业绩的增长点。

受益于新冠病毒检测,不少体外诊断企业前两年实现业绩巨幅增长,并选择冲刺资本市场。然而,行业集采、核心产品价格下调等因素,都为企业持续经营带来挑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目前,包括全式金、达科为、沃文特、英科新创、世和基因、凯实生物等在内的体外诊断企业还在审核中。

业绩大幅下滑

作为众多体外诊断受益公司之一,致善生物在2022年9月6日IPO首发申请就获得通过。然而,鉴于对其核酸检测收入如何持续的忧虑,时隔近10个月后,深交所决定终止其创业板IPO。

根据披露,致善生物拟募集资金9.3亿元,用于分子诊断试剂和分子诊断仪器生产基地建设、仪器研发中心建设、运营管理及服务信息化系统、营销中心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

致善生物成立于2010年,2014年在新三板股转系统挂牌,2012年至2016年期间,公司营收从827万元增长到2777万元。2020年疫情暴发后,公司业绩获得大幅提升。

2019年至2021年,致善生物分别实现营收9858.22万元、3.29亿元和4.7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85.74万元、1.02亿元和1.14亿元。2020年公司营收增长率为234%,净利润增长率为1056%;2021年公司营收增长率为383%,净利润增长率为1188%。2022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扣非净利润亦同比下滑24.76%。

针对有关核酸检测企业科创板、创业板扎堆上市的情况,2022年11月21日,上交所、深交所明确表示,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坚守板块定位,严把市场准入关,审慎推进相关企业发行上市工作。

据统计,2019年共有3家体外诊断企业获批上市,2020年9家,2021年17家,2022年7家。2023年,截至目前仅有艾迪康一家第三方检验所在港交所上市。

体外诊断行业企业面临的挑战,不仅限于新冠病毒检测业务的收缩,集采是另一大行业变量。

2021年,安徽率先将集采靶点落在了带量采购难度较大的化学发光领域。随后,体外诊断集采,从化学发光领域渗透到生化肝功、POCT等多个领域。

仍需培育核心竞争力

过去几年,体外诊断企业在帮助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赚取了巨额利润。

将大量现金存进银行,躺赚利息,成为不少行业企业提升安全感与抗风险能力的方式之一。

九安医疗于今年2月宣布:计划使用17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使用30亿元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同时,2022年行业营收TOP10的明德生物、东方生物、达安基因、万孚生物、科华生物也分别宣布计划使用50亿元、30亿元、25亿元、19.75亿元、18亿元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或存款类产品。

除了保本型理财,也有企业选择通过买地盖楼、建设企业经营用房来抗风险。

例如,圣湘生物投资3.5亿元打造上海产业园,宝太生物花费12亿元打造厦门POCT产业园,明德生物以10亿元打造科技产业园,华大基因4.7亿元打造青岛健康医疗产业园……

安旭生物、凯普生物等企业则基于自身战略建设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生产基地,以加速其主业发展。

有的体外诊断企业,选择投资风险投资机构(VC),以帮助其实施战略布局。

2022年9月,九安医疗出资3.4亿元,投资济峰资本、元生创投、武岳峰资本、耀途资本、汇芯投资共计5家VC,投资方向主要涵盖医疗健康,以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科技领域。安旭生物宣布以不超过5亿元与中传金控股权投资基金及国瀚投资管理发起设立杭州中传安旭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投资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医药大健康、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或项目。圣湘生物、明德生物、义翘神州等公司均宣布与相关方设立私募股权基金或投资机构,而君联资本、济峰资本、元生创投、达晨财智等医疗领域知名投资机构均从相关企业中有所斩获。

有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体外诊断行业的离散制造属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子行业需要的技术和市场积淀迥异,跨越品种和细分领域发展的壁垒是较高的。目前,我国一大批体外诊断企业正在通过投资并购方式布局全产业链。国内如要诞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产品线的丰富和不断更新都是迫切课题;同时并购也是减少无序同质竞争,实现产业整合的重要途径。在购买技术、花重金打造品牌和渠道后,相关企业还需关注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能力、产品选择能力、市场打法等综合性竞争力。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