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皆如江河日月,光明正大,不可或缺
2023-08-11 19:19:16 来源: 商务印书馆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中国的一句老话,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大江大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稳定、伟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书研究的木帆船航运业从业船民,至20世纪后期渐已成为历史、称不得永恒,但是,他们的后来者依然人数众多、势头强劲,用“江河行地”来象征已成历史范畴的船民,并不存在违和感,因为他们能够代表永恒、稳定、伟大的中国社会的普通劳动大众。不仅如此,“江河行地”一词,引发一种江河流动、前进、奔腾的意向,也象征性地表现出船民如同江河般的天然的流动性和生命力,故本书选此为题。

虽然很多类似船运的流动性极强的行业和工作并不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但还是有人去做,被视为“不稳定的”劳动者,实则展现出基石般的稳定性。他们皆如江河日月,光明正大,不可或缺。

——陈瑶

余论与思考

基于本书的实证研究,我认为根据船民群体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流动性劳工群体”,这来源于对船民日常生活、生计方式和社会性质的根本特征的认识。大多数船民的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流动着的船上,以水路运输为业,运输业务一般由船民以群体合作方式共同承接和完成。是故,船民不仅具有显著的流动性,还具有强烈的市场依赖性和社会群体性。其中,流动性被视为船民的本质特性,往往被放大到甚至掩盖了他们的其他特征,成为他们被误认为“对秩序具有危害性”群体的原因。那么,流动意味着什么?流动人群为何如此让人担忧?

中国传统文献中,保留着许多与流动人群有关的词汇,例如流民、游侠、移民、流氓、游民等等。远的不说,《明史》在规范基层里甲户籍赋役制度相关概念的同时,对于离开原籍的流动人口表示了专门的关怀,其中关于各种流动人口的表述,赋予他们“逃户”“流民”“附籍”“移徙”等专有的制度称名,以及一套相应的处置办法,以示其与“编户齐民”有别,处置办法总的指导方针是使之还籍复业、收附民籍、授田输赋,处置目标是最大程度减少这类流散人员的数量。这也是明朝初年明太祖统治制度特色被归纳为“画地为牢”的一个论据。

流动人员不仅给统治秩序带来问题,当他们聚集、组织成为一个群体,更被社会普遍认为具有危险性。经常被引用来论证明代中后期发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江南雇工史料里,便出现了这些令人不安的劳工群体。如苏州府的丝织业小户织工,每日聚集一处,等待雇主选用,“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这些自由出卖劳力的雇用工人,往往难以控制。如万历二十九年(1601),苏州织造太监参随黄建节勾结本地棍徒汤莘等擅自加税,织工“一呼响应,毙黄建节于乱石之下,付汤莘等家于烈焰之中”。再如嘉兴府石门县的油坊丁夫,在当地人眼中,是“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之类,“千百为群,即坊主亦畏之”。更有史料显示,经济发展及随之而来的流动劳工群体引起的社会紧张感,可能激发更严重的冲突事件甚至惨案。可见,流动性的劳工群体,一方面因应商品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另一方面,则被视为扰乱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这不是某一时期的特殊现象,而是经济发展升级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社会状况。

在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和通讯技术出现和发展起来之前,一切物资的流通都伴随着大量人员的流动来完成。由一地前往另一地经商的商人、务工的移民,有些会立即在移入地定居下来,另一些则多次在两头奔波,还有一些是靠赚取商货的空间差价来谋生,流动性更强。船民、水手、马帮 、司机等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则是具有日常流动性的劳工群体,他们的生计经营,是以流动为基本特征的。如果以中国为例,将人群流动性的强弱制作一道光谱,由流动性弱到强的次序,或可表示为:定居的读书人、农民等——移民、移工、商人——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实际上,流动性最强的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甚或仅具有一般流动性的劳工商人,不止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时代、也不止在中国,既是商业市场发展的先行者,又常被视为社会秩序的麻烦制造者。

时至今日,流动的劳工群体仍然既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市场繁荣提供劳力,又给社会秩序稳定带来顾虑,如何对待流动劳工,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两难问题。

……

以上关于流动性劳工群体的社会学研究,涉及流动人群如何建立社会组织和拓展生存空间,如何在市场浪潮和资本引力中自我定位,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如何面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等等问题,更阐发了流动的劳工群体作为一种具有离散性的力量,不仅通过空间流动解决自身的民生需求,还突破原有政治架构、市场结构和族群边界,创造出“新的社会空间”、合作性的社会关系以及具有价值的社会资源,为整个社会营造活力和提供希望。这些学术议题的讨论,都与本书从船民的立场思考和分析近代船民、船帮、木帆船航运业及其与市场、政府、技术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等诸种问题,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呼应。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中每一次商品流通和市场拓展的升级,都会带来更大的流动性和新型庞大的运输业从业人口,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活中新的空间的出现,以及新一轮的“社会秩序失衡和危机”,让人们感到不安。就像电子商务在21世纪初开始出现和流行的过程中,大量新闻报道电子商务中的欺骗行为、从事快递运输业人员的不负责任甚至偷窃抢夺行为,类似的报道至今仍然层出不穷。如果以此类报道作为主要文献来论证网络商务、快递公司和快递人员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属性,则很难解释当今社会生活中网络商务的普遍化。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中国的一句老话,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大江大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稳定、伟大。本书研究的木帆船航运业从业船民,至20世纪后期渐已成为历史、称不得永恒,但是,他们的后来者依然人数众多、势头强劲,用“江河行地”来象征已成历史范畴的船民,并不存在违和感,因为他们能够代表永恒、稳定、伟大的中国社会的普通劳动大众。不仅如此,“江河行地”一词,引发一种江河流动、前进、奔腾的意向,也象征性地表现出船民如同江河般的天然的流动性和生命力,故本书选此为题。虽然很多类似船运的流动性极强的行业和工作并不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但还是有人去做,被视为“不稳定的”劳动者,实则展现出基石般的稳定性。他们皆如江河日月,光明正大,不可或缺。

《江河行地:近代长江中游的船民与木帆船航运业》

陈 瑶 著

一个传统行业的兴衰沉浮,一个边缘群体的隐秘日常

虽然很多类似船运的流动性极强的行业和工作

并不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但还是有人去做

被视为“不稳定的”劳动者,实则展现出基石般的稳定性

他们皆如江河日月,光明正大,不可或缺

中国木帆船航运业及其从业者——活跃于广阔江河湖海上的船民群体,是促成传统时期全国市场形成和拓展的关键力量,即便是近代以来遭遇轮船业的冲击,其影响力至20世纪中叶犹未消逝。

本书聚焦木帆船航运业自18世纪以迄20世纪中叶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发展,综合利用新发现的船民历史文献和民船业档案,与官方记载、中外调查等史料交相印证,系统考察木帆船航运业在近代跨区域商贸往来中的复杂角色,并重新评价其在战时交通运输中成就的非凡贡献,藉此充实与深化中国近代航运业史和经济史的研究。

在此同时,对于船民历史能动性的关怀,亦为本书探索近代长江中游木帆船航运业的核心议题。

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本书搜集整理船民自身创造的族谱、契约、账簿、水路歌、仪式活动等文献,力图从社会史的视角,微观展陈船民的工资和消费、信仰和技艺、商业活动和社会组织等日常生活面貌,揭示其因应近代时势变幻的主体意识和行动逻辑。借此船民与木帆船航运业研究,本书期冀引发对流动性的、不稳定的劳动群体的关注。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日新文库第二辑

书 目:

何博超 《说服之道——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的哲学研究》

梅剑华 《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

陈 瑶 《江河行地:近代长江中游的船民与木帆船航运业》

郭桂坤 《文书之力:唐代奏敕研究》

赵 萱 《耶路撒冷以东——一部巴以边界的民族志》(即将出版)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套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