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所照 皆是中国” 这个被倒闭的国货,藏着民生密码
2022-03-14 09:08:56 来源: 酷玩实验室

北京冬残奥会,把白象“送”上了热搜。

公开报道显示,山东济宁的白象食品公司,超过3成的员工是残疾人;湖南分公司,白象安排了117位残疾人就业。

在白象,这群“特殊职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自强员工”,他们与正常员工同工同酬,但享受着“额外”的关怀和照顾。

白象的生产线是经过无障碍改造的,保证大伙儿的操作安全;白象的公共区域,到处都是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扶手、减速带,就连食堂都有专门的“自强员工”窗口,方便身材矮小的员工打饭。

随后,又有人贴出了白象的“好人好事卡”:

去年河南暴雨,白象作为本土企业,捐赠了500万的现金和20万元的物资;员工自发组织互助,为困在雨中的人提供热水、泡面和休息的地方。

白象集团还发公告,呼吁大家不要拿捐款做宣传,理性消费。

2020年疫情之初,白象先后拿出600万元用于河南疫情防控,又加足马力,为一线捐赠了10万余份方便食品。

更早之前,白象还资助过失学儿童,为文化遗产出过资,为环境保护出过力……企业责任感“爆棚”。

这一看不要紧,刚刚让鸿星尔克缝纫机冒烟的消费者又坐不住了。

人们跑到白象直播间就是一把子野性消费——

“汤好喝”系列好吃,冲!

大骨面的味道经典,冲!

什么?库存紧张,没事儿,你发个袋儿,面我自己煮。

新浪舆情监测显示,仅3月6日当天,“白象”的微指数高达380万,环比增长1442.53%。

白象官方卑微地表示,“原来被喜欢的感觉是这样的”。

但也有人表示,白象你快努努力,臣妾买不到啊

大型超市的货架上,统一、康师傅霸占半壁江山,日式、韩式、泰式泡面眼花缭乱,白象却难觅其踪。

即使是线上,也是大量“山寨”直播间在吆喝,打得还是白象要“倒闭”的旗号

再放眼整个方便食品市场,同行涨价的涨价,瘦身的瘦身,只有白象仿佛一个“老实人”,吭哧吭哧干活,吸溜吸溜吃面,看不到啥野心。

难怪被人吐槽,这届品牌真难带,隔壁汇源都看不下去了。

白象,到底啥时候支棱起来?

01

河南,号称中国的“厨房”

从解馋的零食,到顶饱的泡面,从速冻食品到各类调味品,从肯德基的油条、必胜客的披萨,到味千的拉面、呷哺呷哺的牛肉,大部分都来自于河南。

2019年,河南速冻米面食品卖了300亿,年产量占全国2/3以上。

用河南商务厅领导的话说,河南是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生产大省,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速冻水饺。

不夸张地说,你的胃永远“躲”不过河南制造。

在琳琅满目的食品中,河南方便面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以产量来算,河南方便面是扛把子的存在,常年霸占头把交椅,更夸张的2016、2017年,河南方便面的产量都在400万吨以上,比2-6名加起来还要多。

然而遗憾的是,河南的方便面并不像双汇、卫龙、思念那样大杀四方,2019年全国方便面销量排名中,康师傅、统一来自台湾省,今麦郎来自河北省,白象、豫竹、南街村虽然同属河南制造,但市场份额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康师傅。

其中稍微有点知名度的,大概只有白象。

为什么河南作为方便面大省,好像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首先,因为制作工艺简单,方便面行业竞争激烈,以致于同质化严重,只能打价格战利润普遍微薄

图/未来智库

2011年,中国方便面进入“黄金时代”,年销量高达483.8亿包,约占全球的一半,销售额也从2008年的1.5亿元冲到35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国与消费国。

庞大的数据之下,是微薄的利润率。以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康师傅为例,其历年营收虽有增长,但从2010年起,增速一直下滑至2015年才有所回升。

图/未来智库

即使2020年,人们因为疫情囤货,方便面市场回春,康师傅的毛利率也只有33.2%(包括饮品)。

其中80%利润,还要归功于高价方便面(约3.5元以上)。

图/未来智库

作为对比,卫龙辣条的毛利率为38%

由于利润微薄,整个方便面市场相当内卷,送火腿、配茶叶蛋等“赔本买卖”常有发生,只有资本雄厚的企业才能打出品牌知名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方便面排名Top3的康师傅、统一、今麦郎,都能看到外资的身影。

而资本加持,又直接导致了各品牌对渠道的控制能力。

对消费者来说,方便面的口味差不多,买啥取决于货架上有啥,而快消品是一个非常考验渠道的行业——没有线下渠道,想买都买不到,还谈什么销量增长?

这一点,康师傅同样有话语权。有新闻报道,康师傅在渠道布局上堪称“下血本”,甚至传言直接买断了经销商。

截至2018年底,康师傅有14万家直营零售商、近3万个经销商、369个营业所、108家仓库,新品推出7天就能在全国30多万家零售店上架。

在终端,大企业“霸占”了货架,在消费端,大企业可以送火腿、配茶叶蛋,而中小企业“玩不起”,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在低价市场分一杯羹。

又由于薄利,低价方便面只能“藏身”大型商超的最下层,没见过、买不到是常有的事儿,品牌曝光度不足,知名度也就不够。

从这个角度来看,白象一没有外部资本,二缺乏渠道控制,只靠平价的方便面就能位列方便面企业第四名,实属难得。

能在一片红海里撕开一道口子,白象凭什么?

02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90年代,从一个即将破产的小工厂说起。

那时,白象还是河南省粮食厅下属的一家小加工厂,当年是为了安置家属就业而建,工厂只有4亩地和一条简陋的生产线,却有100多个员工。

厂里人浮于事,连年入不敷出,5年间换了5个一把手,结果还是亏损超过1000万元。

到1997年,奄奄一息的白象等来了第6任领导,姚忠良

姚忠良是主动接下这个烂摊子的。

90年代,哐当哐当的绿皮车带着一拨又一拨的农民工外出就业,没有什么比一碗方便面更能慰藉远行人。

当时市面上的方便面大多每包60克,最多70克,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一块不够吃,两块没法泡。

他坚信方便面市场还有更大的成长空间,于是积极联合制造商,研发了能生产100克方便面的设备。

同时,国内市场已有康师傅、统一,白象没法和实力雄厚的日资、台资硬碰硬,只能“曲线救国”——跑下沉市场

姚忠良用“带薪休假”支走了那些资历老、混日子的人,又大手笔地引进了33个具有中专、大专学历的工人,并亲自带着他们上街推销:

“来,来!都来买,都来尝,白象牌方便面真营养!”

下沉市场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一点,深耕五环外的拼多多、蜜雪冰城也有发言权。

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白象在第二年就扭亏为盈,销售额突破1个亿,到2001年,白象斩获6亿销售额,成为全国粮食系统最大的制造企业。

树大难免招风。

在中国方便面发展的一段黄金时期,白象却迎面撞上了改制的漩涡,姚忠良选择了“退出”,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

此后,白象业绩开始下滑,康师傅、统一等竞争对手开始大举吃下市场,姚忠良说:“如果不是折腾了5年,‘白象’会远远超过现在的规模。”

他又回来了。

彼时,敌敌畏泡火腿、苏丹红腌鸭蛋等食品安全事件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辣条、味精、方便面纷纷躺枪。

为了抢回市场,走差异化路线,姚忠良提出了“营养”概念,“白象大骨面”应运而生,“大骨营养在里面”通过电视屏幕,传到了千家万户。

最辉煌的时候,白象年营收突破50亿,仅次于康师傅,位列中国方便面第二名。

然而,时代一转身,总有新人笑,也有旧人哭。

与打工潮相伴相生的方便面,随着打工人数的回落,也走到了拐点。

03

一碗方便面,其实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注脚。

1970年,上海益民四厂生产出了中国大陆第一包方便面——快乐方便面。

因为设备是从日本重金引进,技术也不成熟,快乐方便面价格昂贵,年产量只有200万袋。

进入80年代,尽管只有一包简单的粉包,方便面依然是“奢侈品”,在凭票购买的那个年代,一度需要10斤北京面票,才能换10包方便面“尝尝鲜”。

直到90年代,逐步取消定量供应,肉类放开,方便面生产也技术成熟,全国各地一猛子扎进方便面市场,山东龙丰、河北华龙、河南南德、无锡中萃、福建宏发是无数80、90后的童年记忆,上海益民的肉蓉面、广东华丰的三鲜伊面,直到今天依然处于“当打之年”。

生产力跟上了,消费力也没落下。

八九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掀起浩荡的“民工潮”。自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外出谋生的农民工群体逐年增加,到1997年,规模首次突破一亿,最高的2014年,流动人口的规模高达2.53亿

这一“流动大军”,是方便面的主要消费人群。

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就诞生于1992年,创始人魏应行在火车上泡面时,感受到了四面八方的“目光”,遂决定来大陆做生意,“大陆这么大,坐火车的人那么多,方便面的市场该有多大”。

1992年的康师傅广告

尽管一直被吐槽一头牛够吃一年,但对于嘴里寡淡了好久的人来说,一碗带着肉香的方便面,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1994年,刚建厂两年的康师傅就卖出去2亿包,在康师傅的 天津厂区门口,经销商们拿着成捆的现金,等5个小时也买不到一包面。

中国的方便面市场也高歌猛进,从2000年178亿包一路飙到2011年的424亿包。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一包方便面背后的中国改革》里提到,2011年以来,农民工规模增速持续减缓,2012-2015年的同比增速分别回落了0.5、1.5、0.5和0.6个百分点。

消失的“农民工红利”,对应到方便面市场,就是总产量保持在400亿以上,价格还在涨,但利润率却不见起色。

2015年,全行业销售下滑12.5%,老大康师傅的利润也下降了35-40%。

还有更加惨烈的现实摆在眼前。

随着外卖平台的兴起,黄焖鸡、米线、麻辣烫、盖浇饭日益取代泡面的位置。

2014-2019年,外卖行业市场规模从110亿飚到千亿以上,与之相对的是,方便面市场销量一直维持在800亿元上下,这还不包括涨价。

深夜抚慰灵魂的泡面变成了烧烤、炸鸡和啤酒,霸主轮转再次验证了一个真理:

打败你的不是同行,颠覆你的也不是对手。

随着经济发展与消费力的提升,食品消费的“风口”也一直在变:

消费升级推动了大健康理念,轻食、低卡、零糖,打着健康旗号的食品取代了重油重盐的小炒;

新消费概念又推动了螺蛳粉、牛肉面、高端茶饮的火爆;

从中央厨房里出来的速食料理包也成了快节奏社会的必需品。

陈香贵牛肉面人声鼎沸,好欢螺螺蛳粉月销过万,喜茶代购动辄一小时起步,泸溪河的队伍总能排到店外,而这一切,似乎始终与方便面无关。

方便面到了“廉颇老矣”的时候了吗?

我看未必。

30块钱的喜茶有人喝,3块钱的蜜雪冰城也有人买,工业糖精带来的快乐,感官上并没有多少区别。

30块钱的陈香贵和3块钱的康师傅,本质上也都是为了满足“吃饱”这个需求。

而我国依然有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9亿人的收入不超过2000元。

也许方便面利润低,但把握好价格和品控,掌握好口味和研发,让这9亿人都能吃上一份方便的、体面的的速食,市场同样不容小觑。

这不比开一家人均2000的中餐日作店更有意义吗?

尾声

这两年,因为疫情、因为暴雨,因为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人们突然发现,国货真香

这个“真香”,有制造业崛起带来的质量保证,也有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自信,还有关键时刻,国货挺身而出的感动

虽然你过得也不好,但还是愿意为这个社会出一份力。

于是,穿鸿星尔克,喝蜜雪冰城,吃白象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政治正确”。我们深知,在这个特殊年代,始终站在你身后的,才是值得信任的。

河南暴雨之后,汹涌的消费情绪一度鸿星尔克缝纫机冒烟,也让白象工厂压力骤增。

但就像白象在官方公告里所说的那样:

山河辽阔,人间烟火,月光所照,皆是中国。

关乎国计民生的,从来没有小事。

做好这一碗方便面,从来都很重要。

责任编辑:zN_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