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这张图的作者发声:当时并不是为了表达“为了避开市区努力在爬升和转向了”
2022-03-22 15:10:15 来源: 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

这张图有很多人看到过吧,今天看到有人发声,称自己是这张图的制作者。@滑稽与Yohane 说,当时做图时“只是为了表示飞机轨迹的变化”,后来有人“看图说话”解读为“为了避开市区努力在爬升和转向了”,这与他当时想表达的不同。

另外这名博主也强调了,写下面这段文字,仅仅是对现在社交媒体上的现象的分析,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具体事故原因还需要等待调查结果的公布。

以下为全文:

首先,我需要说明我十分敬佩所有的机组成员,并向所有的机上人员表示哀悼。以下这段文字仅仅是对现在社交媒体上的现象的分析,并不会猜测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具体事故原因还需要等待调查结果的公布。今天也难过了一天了,收拾一下情绪总结一下今天发生过的事吧。

今天这张图见得可多了吧,我看微博微信QQ传的满天飞,个个转发10万+。

但是,这个配图最开始的发布者,是我。

我用微信自带的拍摄功能拍的图发在微信一个航空交流的一个群里,再被转到贴吧之后又经历了无数手之后,我看到的是“为了避开市区努力在爬升和转向了”。而这与我当时所想表达的不同,我当时只是为了表示飞机轨迹的变化,用FR24导出的数据导入了谷歌地球,很简单,有手就能做,效果比直接看数据直观多了。

开始的时候我看到某个vtb群(明显没有航空爱好者的群)里转发了我的图之后就觉得有点不太对劲。

但正是不经意发出的图让我见识到了,某些自媒体、某些用户在看图说话上进化出了自我陶醉、自我感动的一面。我没有说这不好,毕竟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本哈姆雷特一样。但是区别在于,哈姆雷特是一本著作,而这图片上只有冷冰冰的数字以及飞机已经坠毁的残酷事实。莫言之所以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只得两分是因为出题人是在通过莫言的文章来揣测莫言写作时的感受,而不是莫言本人所回答问题时表达的写文章时真实的内心感受。

那么在原有信息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编纂妄加猜测粉饰而形成的内容,还算是内容吗?虽然这内容看起来是在表扬机组,实际上只是简单直接的看图说话,最多加了一点点自我感动的成分罢了。

所以这也就构成了新媒体的另一个流量密码——让读者动情,不管事情前因后果是否确凿无误,比如最近乌克兰难民图片,只要你动情了,觉得那个受伤的小女孩很可怜的时候,对方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你就会认为这个事情是普通旁边文案所描述的真实发生过的。即便那个小女孩是因为叙利亚内战而受伤的,但是大部分人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动情了,他们关注点在文字上而不是图片,图片只是为了佐证用的。

那这次豆瓣上的文案不也一样吗,通过我做的图来进行自我感动的看图说话,图是别人的数据,自己加点文案让别人动情,那就都是稳赚不赔的流量了。

那我的图有问题吗?

有。比如因为视角比较靠下造成了巡航阶段的轨迹被人误解为爬升,三维坐标系在二维平面上最直观的表示,需要对画面进行动态地展示,才能达到数据表达直观准确的效果。

责任编辑:zN_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