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当事人,事故家属应不应该被报道?
2022-03-23 11:46:03 来源: 还是北方比较冷

最近看到了很多关于事故发生后,应不应该采访事故家属的讨论。

比如下面这条,有博主发出一篇采访文章《MU5735航班上的人们》,质疑联系旅客家属,以及挖掘他们的隐私,是否符合新闻伦理及职业素养。

这篇文章来源于公众号“每日人物”,后来公众号“人物”也转载了。

评论中有人补充说,作者还打电话去采访了其中一位旅客的老师、同学。

另外,博主还贴出了几张环球时报的报道截图,其中环球时报采访到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马弘。

马宏在接受采访时说,建议媒体及公众在当下关于坠机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要格外注重给予当事者及其亲属应有的尊重,“心理救援不是从专业人员到位了才开始,而是应当从媒体报道就开始。”

媒体也不应私自泄露和传播机上人员的个人信息,不采访有关人员亲友,留给他们及其家属应有的尊重。

有博主问,实在不明白有什么必要抢着发这种文章。

对于这篇文章,公众号“人物”在评论区回复读者时说: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每一个当事人都值得被记录。写下他们的样子,是为了告诉大家,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普通的鲜活的人。他们如此可贵,因此每一场灾难都是具体的,需要尽力避免的。他们的故事,是记录,是警醒,也是反思。

这篇文章的原作者,公众号“每日人物”也在原文评论区说:空难里的人应不应该被报道?我们认为,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每一个当事人都值得被记录。我们写下他们的经历,是为了告诉大家,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普通的、鲜活的人,不是一组数字。就像一位读者留言,总要有人去把这132位扩容和延展,我们才能了解,他们的人生如此可贵,因此每一场灾难都是需要尽力避免的。写下他们的故事,是记录,是警醒,也是反思。

看了眼网上的其它评论,有博主说,事故家属并没有外界想象中脆弱,跑过突发的记者都知道,很多家属有主动向媒体倾诉悲伤、倾诉疑惑的需求,也有表达愤怒、通过媒体向责任方施压的需求。

一位前《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我想我正在沉入一代人的海 转发评论说,温州动车事故中,他采访了几位家属和好友,都很愿意说,愿意倾诉的人,有他们的理由。

《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李鸿谷也转发了这段评论。

@我想我正在沉入一代人的海 后来还发文提到了自己和同事采访报道伊春空难,他说:“很多家属在倾诉中获得了安慰,也帮助了信息的进一步厘清,全世界的新闻伦理里都没有这条:遇难者家属不能被采访,人家有自由,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不接受。”

目前“每日人物”的这篇文章《MU5735航班上的人们》,因为违反规定,已经被禁止分享。

责任编辑:zN_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