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午餐肉代表着什么?
2022-03-28 13:43:18 来源: Zpuzzle

二战时的午餐肉比今天的要难吃一些,不过当时有的吃就不错了,没那么多讲究。

其实午餐肉的制作并不是什么难事。在抗战前,上海的梅林罐头厂就开始生产午餐肉了,这玩意儿没什么太高的技术难度。到今天,梅林也算是国内比较有名的午餐肉品牌。

但是午餐肉这么一个小小的玩意儿,单看起来没什么。可要是用工业化生产的视角来看他,那就跟航母、飞机、大炮一样,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最强证明。

制造午餐肉,离不开的两样东西就是铁和肉。

先说铁,假如说一个国家有1000万士兵,每人每周一罐午餐肉,且每个午餐肉罐用铁50g,可以算出要保障这个需求,每年至少要消耗5000万斤,也就是差不多2.5万吨铁。

但在1938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也就4万吨。

你就算白送给当时的中国几千套午餐肉生产线,国民党也舍不得拿那有数的几万吨铁去造罐头盒。

再说肉。午餐肉的肉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猪肉和一些杂碎。但是,要想把肉从四面八方运到生产厂,需要的是一个保证肉不变质的冷链物流系统以及铁路、公路联运的交通网。当然,这背后也还要有强大的农业和畜牧业(人都没粮食吃,更别说拿去养猪了)。

显然,你也知道当时的中国极度缺乏这玩意儿。

所以,当时在上海,梅林罐头厂造上那么几万罐,让上海人尝尝味,这没什么问题。午餐肉也没什么稀奇的。但是想要保证海量的午餐肉能不间断的供应前线,那就真的是只有美国这种工业国能做到了。

另外,从运输储存的角度讲,午餐肉也是近乎完美的军粮。因为它是密封的,所以掉进水里也不怕,捞出来还能吃。因为它是用铁做的外壳,所以即便是空投也没问题。因为它已经提前蒸熟杀菌,所以可以储存三五年也不坏。还有就是午餐肉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这对当时很多连肉都吃不上的国家来说,是难得的珍馐美味了。

今天很多军迷都讲“军粮就是战斗力”,这不仅仅是说吃得饱了才能打仗,而是好的军粮背后本身就是军事实力的证明。两支军队作战,一个只能运各种干粮、咸菜,另一个则可以运送蔬菜、鲜肉到前线,还能保证食谱天天不重样,哪支部队的战斗力更强也就不言而喻了。

责任编辑:zN_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