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駐台代表處,是立陶宛幼稚,還是歐盟裝傻?
2022-03-29 13:21:50 来源: 雁默

(本文發表於海峽之聲)

在中歐峰會前,立陶宛宣佈正式申請設駐台經貿辦事處,此舉之前幾天,立國高官公開要求歐盟在中國於俄烏衝突未表明立場前,應取消中歐峰會,以逼迫中方「選西方這邊站」。

這兩個事件連著看,就能得到一個具體結論:立陶宛趁俄烏衝突結束前,再操作一波「台灣問題」,裹挾歐盟,並協助美國離間中俄。

立陶宛幼稚嗎?

立陶宛並未說明駐台經貿辦事處可能使用的名稱,台「斷交部」也未說明。一般而言,外國駐台經貿代表處的英文名稱大都使用「台北」,如「德國在台協會」是「 German Institute Taipei」,印度是「印度-台北協會」( India Taipei Association ),新加坡是「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 Singapore  Trade Office in Taipei  )。

考慮到立陶宛操弄代表處名稱,為台獨「正名」的前例,駐台經貿辦事處的中英文名稱是另一個觀察指標,尤其是英文名稱。觀察層次應著重在,美國是否想藉立陶宛打「台灣牌」逼中國「就範」。

上次提到,在中美領袖會議之後,拜登暫時收起了「台灣牌」,但隨著俄烏情勢需要,仍不能排除美方「隔山打牛」,讓爪牙去打「台灣牌」的可能,而立陶宛在敏感時刻操弄駐台代表處,增添了這種可能性。

立陶宛先藉由中歐峰會與「俄烏衝突」掛鉤,向歐盟施壓,叫囂「暫停與中國關係正常化,除非中國在反俄立場上與西方同步」。

陸媒「環球時報」引德國學者的話,批評立國此舉幼稚,因為中歐峰會對目前處於各種危機的歐盟企業更為重要,雙方合作有利於歐洲和平。

立陶宛「幼稚」嗎?歐洲人應該最了解,立國事涉中國的外交發言,代表的往往是美國立場,批立國幼稚,就是批美國幼稚。但從外交利益觀點來看,這不是幼稚,而是卑鄙,是藉俄烏事件套利的其中一個環節。該德國學者不是呆萌,恐怕只是不方便點破而已。

歐盟還能繼續裝傻嗎?

事實上,無論立陶宛是幼稚或卑鄙,都取決於歐盟是否願意給予立國表演舞台,歐盟才是重點,立陶宛不過是美國背刺歐盟的扁鑽。另外必須說明的是,在歐盟機構裡,歐洲議會也不是重點,這機關只是歐洲人的表演舞台,關鍵在於決策單位歐盟委員會。

除了立陶宛,美國的歐洲馬前卒還有斯洛伐克與捷克,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打過「台灣牌」,程度不一地踩中國紅線。值得一提的是,捷克至今未能「盡情反華」,是因為捷克總統齊曼不願做「反華小丑」,祝他健康長壽。

近日,台灣已派出經貿考察團赴立陶宛洽談半導體業合作事項,討論建立「立陶宛-台灣聯合半導體生產中心」,先打基礎,盼吸引業者進駐立國。這個代表團隨後前往捷克與斯洛伐克。

這些美國小卒與台灣互通款曲,歐盟當然都知道,也完全明白美國是在派系化歐盟,玩「尾巴搖狗」的外交遊戲,外界關注的是,歐盟在「知情」的狀況下,是否真能與美國「共情」。

截至目前為止,歐盟尚未表現出有能力杜絕尾巴搖狗的現象,只有在危及到生存時,德國等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歐盟成員,公開反對跟隨美國禁俄能源。然而,歐盟還是與美國達成了一項昂貴的能源安全協議,引進美國天然氣,逐年稀釋俄羅斯份額。

換言之,原以脫美獨立為願景的歐盟,這個念想在俄烏衝突後幾乎不堪一擊,關鍵因素就是歐盟內部的不團結,不團結表現在各種層面,立陶宛打「台灣牌」就是突出的一例。不團結已是路人皆知,偏偏又想製造團結的表象,以致立國有諾大的表演空間。

不過,歐美關係是心猿意馬的關係,這一點還是可以確定的,因此中歐關係雖然顛簸曲折,大致上還是能維持發展互利的主軸。現在主要的難關是,如何處理歐盟裡的「忠美派」。

關於此,歐盟對外一向以「裝傻」的姿態,淡化其內部分歧,想以私了取代對成員公開指責,也是可以理解,但從中方的角度來看,歐盟委員會的私了工作,做得也不好,以緻美國能一而再,再而三慫恿其忠僕上竄下跳,給希望理性處理外交的各方難堪。

因此,裝傻,只能理解成歐盟委員會也想藉其忠美成員打台灣牌,間接撈好處,也搞美式切香腸戰術。

對中方而言,「原則」是不能當籌碼交換的,是歐盟裝傻,而不是立陶宛幼稚。

對此,中國不是沒有方法破解,只是顯然還不想走到那一步,也就是索性與美國一樣,派系化歐盟,讓這個不團結組織的分歧表面化,反要求其內部成員站隊,甚至鼓勵親華派反制忠美派。

歐盟應該認識到,如果遲遲無法展現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在多極化的趨勢下,中國遲早也得走這一步,屆時,歐盟肯定會完全分裂成不同的小集團。事實上,在俄烏衝突的當下,中國就可以表明,希望儘速和平解決的站一隊,不希望的站另一隊,進一步化被動為主動。

台灣問題在中歐關係裡必須被嚴肅看待,否則,立陶宛駐台經貿辦事處的英文名有Taiwan字樣,歐盟又表示「尊重」,那後續就沒完沒了了,因為肯定會有忠美派跟進,美國不會放過任何隔山打牛的機會。

美國拿什麼維繫立陶宛忠誠?

在俄烏衝突前,立陶宛打「台灣牌」被歐盟冷處理,立國內部甚至擴大了分歧,而美國並沒有給予實質的幫助,只有給立陶宛總統一個「美軍永久駐軍夢」。

俄烏衝突後,立陶宛先是與歐盟協調禁止俄羅斯船隻進港,但由於事涉原油與天然氣的輸送,協調較久。立陶宛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對俄石油與天然氣的貿易逆差,近立陶宛GDP的10%,是其從歐盟獲得援助的2.5倍。

換言之,除非立陶宛有替代選項,否則會比德國更難禁俄能源入港。

立陶宛的煉油廠屬於波蘭企業Orlen所有,石油來源2/3是俄羅斯(根據合約是57%),但在協調後,Orlen被迫宣布放棄俄羅斯石油,並改由沙特作為主要來源。

立陶宛的天然氣為國有公司Ignitis控管,原本1/3依賴俄羅斯供應,現在要改由美國天然氣來遞補。

解決了能源問題,立陶宛才能對俄羅斯進行封港。

在天然氣的部分,美國承接了這樁生意,價格自然升高;在石油的部分,則勢必是更痛苦的轉型,因為在煉油技術上,Orlen必須重新適應硫含量較低的阿拉伯原油,這意味著更高成本。

美國拿天然氣維繫馬前卒的忠誠,對立陶宛如此,對台灣亦然,付出代價的當然是人民。

從立陶宛的例子可見,歐洲大國如德國並不願倉促將能源依賴轉向美國,即便不考慮政治因素,也得考慮價格因素,但馬前卒先在自己身上砍三刀,以裹挾整個歐盟,終於促成了歐盟與美國的天然氣協議,其他成員就算不爽,也不好發作。

這便是歐盟裝傻的代價,明知自己是俄烏衝突的最大受害者,卻毫無能力招架美國的見縫插針;明明中國已堅定表明調停的立場,歐盟還礙於「面子」不太敢積極加入調停陣營,只能坐看自己不斷失血。

現在立陶宛再度操弄台灣議題,就是在能源議題上成功裹挾歐盟的「斬獲」上食髓知味,想進一步為自己在經貿上的困頓解圍,並妄想解構中歐關係,說此舉卑鄙,還算客氣了,反正,就絕不是幼稚。

與美國深度綁定,長期來看,立陶宛只賠不賺,但西方民主政治最腐敗之處,就是國家賠,政客賺,等選民意識到不妙的時候,肥貓們已是國家尾大不掉的拖累,後面的執政者則深陷各種有形無形的債務陷阱。

結語

我們總希望在外交上,各方能理性務實,但在西方這一側,非理性務虛幾乎是常態,那是因為選舉文化要求政治在「情緒」上保留空間,務實理性往往會失去選票,在貿易戰時是如此,甚至在防疫上亦是如此,更別說在戰爭時,理性的空間會被人為萎縮到什麼地步了。

立陶宛在台經貿代表處的正式名稱是什麼,立陶宛與台灣雙雙留下了懸念,或許不是故意的,而是美國爸爸尚未做出最後決斷。

這個議題,不但能背刺中國,還能背刺歐盟,有待中歐雙方理性務實地杜絕後患,若要用情緒解決,歐盟也討不到什麼便宜。

责任编辑:zN_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