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豹子一窝生几只,原来是因为娃太难带!
2022-03-31 06:00:36 来源: 猫盟CFCA

大自然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所有的幼崽在手无缚鸡之力的童年,都长了一张格外无邪的脸。尤其是猫科动物。

但是长了这样惹人喜爱的脸,却并没有为它们在自然界的生存带来任何便利。大型猫科动物的幼崽在自然状态下的存活率都是非常低的。

最厉害的老虎与狮子,其幼崽死亡率近半;美洲狮的幼崽成活率也仅有五成;适应力最强的豹,幼崽死亡率可达60%以上;最善奔跑的猎豹,其幼崽成活率竟只有5%。

这或许也是它们每胎生好几只的原因。

六盘山,雪地里跟在妈妈屁股后面跑的小豹子

老虎幼崽的身子粗粗短短的,虎独有的条纹没办法在它的小小的脸与身体上施展开来,所以显得它很花,像一只条纹花枕头。可能是因为腿不够长,跑起来是小碎步。

跟在虎妈身边的幼崽,好动,顽皮,一副不谙世事的模样,让人很难联想到成年老虎的威严。

小老虎趴在母亲背上 图片来源:pexels.com

临产前,雌虎会在领地内猎物较为丰富的地方选择一处隐蔽地点作为育幼场所。

在幼崽能够跟着母亲出门之前,雌虎需要哺乳照看,也需要出门捕猎补充能量,这时它会缩小捕猎范围,以自己的窝为中心小范围活动,并且活动速度和频率都会提高。

如此操劳3~5个月,小崽子就可以断奶了。断奶后的虎宝会继续跟着妈妈,一直到它自己学会捕猎。

它们在17~24月龄时独立。独立后,女儿会继承母亲的一部分领地,而儿子则会离家出走,去开拓属于自己的领地。成年后的它们会寻求配偶,繁衍后代。

雪地里的老虎与幼崽 图片来源:pixabay.com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虎崽都能活到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后代的那一天。在奇特旺国家公园,出生第一年,虎幼崽的死亡率有34%。而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一数据高达41%~47%

成年虎少有天敌,但幼崽十分脆弱,成年雄虎会杀死领地范围内的不是自己后代的幼虎。

狮是唯一一种群居的猫科动物,一个狮群的基础是同一个母系氏族中有亲缘关系的雌狮及它们的幼崽。

同一个狮群的雌狮会同步生产,共同照顾幼崽。但雄狮有可能会杀死不是自己后代的幼崽,为了避免幼崽受到狮群其他成员的伤害,雌狮会在生产之前离开狮群,独自生产并抚育幼崽。

雄狮对自己的幼崽则充满父爱,会负责照看它们,巡视领地防止幼崽被其他雄狮杀害。

一家三口 图片来源:pexels.com

狮幼崽出生时身上有玫瑰花瓣状的斑点,斑驳的外表有助于它隐蔽,斑点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褪去。小时候兄弟姐妹都一个样,到6~8月龄,雄性的鬣毛就开始生长了。

幼崽长到18个月大,就会开始独立捕猎,但不会马上离开狮群,直到它们的母亲要开始生下一胎。

在复杂的群体环境中,有的小狮子可以享受到猫科动物中少有的父爱,但一个小狮子想要活到成年依然很不容易。

小狮子与它的父亲玩耍 图片来源:pexels.com

在猎物丰富且不需要迁徙的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幼狮第一年的死亡率为16%;而在干旱的卡拉哈里,幼狮第一年的死亡率高达40%左右;在猎物数量波动较大的地区,如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平均有63%的幼狮在出生第一年死亡

幼狮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同类杀婴,被同域的其他掠食者捕食、食物短缺等。

未成年的小狮子身上有斑纹 图片来源:pexels.com

美洲狮

美洲狮外表与没有鬣毛的雌狮相似,但实际上它们与狮之间亲缘关系较远且不同域分布。

成年的美洲狮皮毛是纯色的,但其幼崽出生时全身有深褐色斑点和斑块。纯色的母亲带着一身花的幼崽,这场景很难不让人怀疑它们的关系。

但实际上就像野猪小时候的西瓜皮一样,这种花纹一定程度上起着保护色的作用,让幼崽更易于隐蔽。随着年龄的增长,斑点会逐渐褪去。

美洲狮 图片来源:pixabay.com

和其他猫科动物相似,独立后的雌性美洲狮会在出生地附近定居,但在美洲狮被大量猎杀的区域,雌性也会被迫迁移到较远的地方。

美洲狮幼崽活至成年的比例为45%~52%。在黄石国家公园,从幼崽到独立生活的个体成活率约为50%,但如果计算从出生到两岁的成活率,这个数字则只有21%。

幼崽死亡的原因主要是饥饿(母亲被猎杀)、捕食(同域分布的灰狼)和同类杀婴行为。

美洲狮的花脸幼崽 图片来源:网络

前段时间,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布设在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相机,拍到了华北豹一家四口(母豹和3只幼崽)。这是国内首次通过红外相机拍到华北豹育儿的生活场景。

专家推测这几个幼崽约有三个月大,身上的玫瑰斑密密麻麻不甚清晰。它们十分顽皮好动,甚至将红外相机当成了“猫抓板”,也学会了自己撕扯肉食。母豹则耐心地待在它们身边,哺乳、陪玩,时不时舔舐幼崽,场面十分温馨有爱。

每一位豹妈妈都是非常伟大的母亲,它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抚育幼崽。

生娃后的母豹会变得异常辛苦,在幼崽还不能离窝的时候,它们的捕猎会变得短距离而频繁。若是察觉到危险的气息,它们会立马叼着小豹子搬家。

4个月左右小豹子才能完全断奶,之后依然跟随母亲生活,直到独立。自己的孩子独立出走之后,母豹会继续进行下一次的繁殖。

大多数动物的繁殖期会避开寒冷的冬天,而在和顺,数次拍到冬天带崽的母豹,在四季分明的华北山地,华北豹的繁殖似乎并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或许是和顺冬季的气候不足以让母豹暂缓繁殖,也或许这是母豹避开某些竞争与威胁的一种策略,具体原因还不得而知。

小豹子的童年也是危机四伏。据统计,在克鲁格国家公园,大约有50%的豹幼崽会在第一年死亡,在南非萨比金沙禁猎区,这个死亡率高达62%

研究发现,这些幼崽的死亡主要来自于成年雄豹的杀婴行为,其次是不同物种之间的掠食行为。在印度孟买,曾经有一只怀孕一个月的母豹被路杀。人为干扰也是小豹子成长之路上的致命伤害之一。

这只母豹在出事前被长期监测 图片来源:网络

美洲豹

幼崽时期的美洲豹,斑纹还挤在一块,玫瑰斑中的实心点儿不太明显,看起来和豹的幼崽非常相似。

美洲豹大多数情况下一胎两只,幼崽的哺乳期持续4~5个月,断奶后幼崽会继续跟随母亲生活一年以上。独立后雌性会在出生地附近定居,雄性会选择长途跋涉开拓新领地。这也跟豹很像。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成年的美洲豹在它们的分布地内几乎没有天敌,它们幼崽的死亡可能主要来自于其他捕食者以及成年雄性美洲豹的杀婴行为。

与人毗邻而居的美洲豹,会有感染家畜携带的疾病的风险。

有人对欧洲圈养条件下的美洲豹进行研究发现,幼崽的死亡率达22.3%

雪豹

雪豹是选择在高寒山地生活的大猫,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它们的繁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它们通常在1-3月求偶交配,以尽可能在春季生下小崽,确保它们在冬天来临之前长大。

雌性雪豹会选择非常隐蔽的洞穴或者石缝作为育幼场所,2~3个月后小雪豹断奶,才会出窝跟着母亲活动。

幼年的雪豹,斑纹还未张开,但它的大尾巴已经初显,不像小豹子的尾巴那样尖尖细细的。

幼年雪豹 图片来源:网络

在独立之前跟随母亲的这段时间,雌性雪豹承担着保护以及捕猎喂养它们的重担,这一阶段对小雪豹也十分重要,它们会慢慢学会自己捕猎,直到成年独立,离开母亲去闯荡。

小雪豹长大非常不易,其栖息地恶劣的环境对幼年雪豹的生存会有一定影响,它们也面临着被同域分布的灰狼、棕熊捕杀的危险。

在蒙古陶斯特山区,基于四年的红外相机数据表明,亚成体雪的死亡率为23%。但可能由于它们的生境人迹罕至,一些个体的死亡并不为人知。

成年雪豹妈妈带着两只小雪豹 ©Frédéric Larrey

猎豹

猎豹幼崽继承了家族独有的泪痕,身形也比较瘦,看起来楚楚可怜。但头顶和背部的白色“炸毛”又为它增加了些许气势。

有人说这些白毛和凶悍的“平头哥”蜜獾相似,可以一定程度上给同域分布的其他捕食者造成错觉而躲过一劫。

这是小猎豹 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平头哥”蜜獾 图片来源:网络

除去优越的奔跑速度,成年猎豹在其分布区内的战斗力其实挺弱的,狮子、鬣狗以及其他捕食者时刻威胁着它们的生存,更别说弱小的幼崽,它们跑也是跑不了多快的,只好来点保护色伪装一下。

雌性猎豹每胎产崽3~6只,这个数字看起来算野生猫科动物中比较高的,但猎豹幼崽的死亡率异常高。

据统计,塞伦盖蒂有95%的猎豹幼崽在独立生活前死亡,大都为狮子所杀,也有少量是被斑鬣狗杀害。其中大多是不到8周龄仍在窝里的幼崽

带幼崽的雌性猎豹会花很多时间巡视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在进食时,会格外警觉其他捕食者的出现。在强敌林立的环境里,小猎豹属实是夹缝中求生存。

图片来源:pixabay.com

生娃不易,带娃更是一场挑战巨大的战役。在瞬息万变的野生环境中,手无寸铁的猫科幼崽,即使有母亲的千般仔细呵护,也未必能躲过诸多防不胜防的危险。

一只幼崽,需要它的母亲和自己承受无数磨砺,才能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猎手。

即便如此,能够走完整个过程的也只有少数。

豹委屈.jpg

责任编辑:zN_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