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测了一下MBTI,我们分手了
2022-04-20 08:52:56 来源: 南风窗

作者 | 刑初

你也许察觉不到MBTI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但当你察觉到的时候,它似乎已经无处不在。

前不久,我的一位00后朋友为了写本科毕业论文,找来30名大学生做访谈,而当提到自己的“性格”时,这30人里有25人都直接供出自己的“MBTI类型”。

MBTI正以全新面貌霸占年轻人的社交话语

MBTI,全名“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1944年美国一对母女以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为基础,创制出来的一套16种人格类型测试,里面的每个维度都对应了不同的性格类型。

以前MBTI主要应用在企业培训、职业咨询等工作领域,如今,一切开始加速的时代,MBTI正成为流通于年轻人之间的社交货币,用以表达自我与了解他人。

四个字母的出现不仅节省了人们的社交时间和精力,并且因为结果基于逾百道测试,它仿佛比十二星座的划分更精密与详细。

冬奥明星谷爱凌也曾当众分享自己是INTJ类型

加入一个以MBTI为关键词的聊天群里,你也许会恍然以为自己闯入了哪个陌生领域的学科探讨会,“内外倾”“均衡”“v\k\w”等描述性格的专业术语满屏簌簌地刷过,发言的账号都按照群规则被修改成了自己的MBTI型。几乎只有头像可以辨认出不同的人是谁。

不管是仅仅用以自娱还是在认真分析,MBTI的信徒们都把这套分析方法当成理解世界的入口,在他们的方法论里,连“玲娜贝儿”和“孙悟空”都有对应的人格类型。

1

流水的MBTI,铁打的INFJ

“我是INFJ人格,如果你是RNTJ/RNFJ人格,那么我会被你吸引!”25岁的江楠把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放在相亲贴基本信息的显眼位置,以期能更快、更精准地匹配到“对的人”。

江楠的测试结果是“INFJ”,即“对于自我持有旺盛的精力,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人生主题是‘创造’‘探索’和‘体验’。”

她用几句话阐释了该种人格特性在自己身上的体现:“喜欢打卡世界各地,喜欢各种户外活动,喜欢观看话剧、演出,但也喜欢宅家看电影看书……”

如果有人想了解她更多,可以去搜索“INFJ”的性格特征。洋洋洒洒数百字,比江楠自己归纳的更精细、准确。觉得合拍便可以尝试联系,如果性格相差迥异,也可以节约信息空间和社交时间。

网友给INFJ人格的总结

“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今年20岁的大二学生小桃说,“熟悉MBTI的人几乎一听你的类型就知道你身上可能有哪些特质和雷区,比如一个INFJ的人可能不爱聚会聚餐,一个ENTP的人可能会让一个INFP的人感觉热情过头,但这些都是正常的。”

在小桃看来,知晓互相的MBTI是为了给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搭建一条快捷通道,不需要耗费不必要的精力去猜测、试探和误会,“友情和爱情都一样。”她认为,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把社会里的他人分类,但并不是贴上标签,而是辨析气味,以致力于构建一个相互理解能更容易、更为彼此省心省力的社交环境。

和大多数人一样,诗捷第一次接触MBTI测试的时候,仅仅将它视为一种流行于社交网络的娱乐。她测出来自己是INFP人格,看描述后“真的有被感动到”,她觉得“哇,好懂我”。

但在当时,诗捷认为“它不过是煽动了我的某些情绪”,比如“外表下有一颗不平静的心”“引领着人类精神的进程”等描述,更无可奈何的是,她做了不止一次,发现几乎每次结果都是不一样的。

16种人格类型测试,里面的每个维度都对应了不同的性格类型

最终,她选取了一个最“可靠”的结果:INFP。

反思回顾自己,诗捷找到些可循之迹:曾经因为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等人的经历而“感到持久地难过”,甚至泪水夺眶而出,“仿佛他们把我心里的什么东西也带走了”。

2022年4月1日,“INFP”登上了微博热搜,在“MBTI”领域,十六种人格中最常被讨论的就是INFP型人格,因为这种性格的人被认定为“最内向”“最宅”。理所当然,他们应该会花费更多时间上网冲浪,而“EN”开头类型的人,可能都放下手机跑出去玩了。

“ENTP”小涵第一次接触MBTI,是在纽约某高校电影学院的一堂课上。课堂内容是讲“角色塑造”,老师推荐同学们去测一测自己的MBTI,并一本正经地介绍:“了解MBTI,你可以更加好地了解电影中的角色,以及创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角色,你甚至可以在从事电影这个行业之后,依据不同的剧组环境使自己成为不同的人”

小涵当时一楞,“觉得这老师是个神棍”。回去后自己找来测,得出结果是ENTP,即“辩论家型人格”,主要特征包括善于另辟蹊径和思辨,不喜墨守成规,敢于质疑与理性至上等等。

“这可能是我的显性性格”,小涵置之一笑,“平时我戴着INFJ的面具。”

相较于用MBTI去了解自己,小涵更愿意用个体的性格与情感去解释MBTI,她在网上浏览到对于不同类型人格的争论,发现太多人陷入了二元化的标签式刻板印象,比如,很多人评价ENTP是“杠精”。

网上还流传着MBTI不同人格类型之间的匹配程度表

“杠精着重的应该是‘T’和‘I’,热衷思辨,但这两项是指自己在脑海里喜欢刨根问底,追问‘为什么’,可ENTP还有另外两个维度‘P’和‘E’,是‘重感受’和‘向外地’,表现出来应该是讨厌争吵、真心愿意帮身边所有人的样子。”

2

为了迎合懒惰的大脑

如果你想要批评MBTI,或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绝对制高点,将其打入星座娱乐的不靠谱领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或许会是荣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MBTI的心理学源头的确可以追溯到人格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1921年,荣格在《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里提出,人的心理可以从四个基本维度去确定,每个维度由对立的两极构成:

表示态度或心理能量的“外倾-内倾”(E-I);表示某种与获取信息相关的心理功能或知觉过程的“感觉—直觉”(S-N);表示某种与个体作判断相关的心理功能或判断过程的“思维—情感”(T-F);表示与外界相处时的态度或倾向的“判断—感知”(J-P),每个字母代表的人格类型都有自己的主导和辅助模式。

《心理类型学》荣格

二十多年后,一对美国母女Isabel Mgers和Katharine Briggs在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多年观察与研究,才最终编制出了流传至今的MBTI(Mg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量表。

不过,这对母女创造量表的最初目的,是帮助没有工作经验的女性找到最匹配的工种。而16个人格代号又过于复杂,因此只好把完整的人格结构压缩到自我偏好的狭小领域里。Mgers在《天生不同》中写到:“麻烦的是,一共有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一般人很难全部记住这么多内容。”

美国母女Isabel Mgers和Katharine Briggs

祖师爷荣格也早就强调过人格的结构复杂性,他在《心理类型》开头指出:要发现一个人到底属于哪一类型,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每个显著的类型,都存在着一种特别的为他的类型的片面性进行补偿的倾向……通过补偿作用,次生的性格或次生的类型就出现了,他们所呈现的图像极其难以辨认,以致人们甚至会全然否认类型的存在。

但实际上,这些源自学界的警惕、提醒和理性,都没有否定心理测量本身的价值。

MBTI属于心理测量中人格测验的一种,题项(item)通常包括两个部分——“题干”和“反应方式”,前者通常是一句描述你行为或感受的话,后者则是要求受试者在描述的选项中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打分。

MBTI属于心理测量中人格测验的一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王芳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表示,“MBTI可以快速把人分类,这一点符合人类大脑的认知加工方式。”在王芳教授看来,人类大脑是个“认知吝啬鬼”,“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大脑倾向于用分类的方式来进行简化,一切将人分类的工具都可以满足大脑‘多快好省’的加工需求,比如星座和曾经流行过的九型人格。”

另外,在社会加速的背景下,人们更加追求效率,而MBTI具有将人快速分类的功能,当大家亮出这个具有一定“共识性”的标签时,可以起到“迅速了解陌生人并形成第一印象”的作用,“换言之,节省了寒暄、试探和相互摸索的时间、精力与认知资源。”王芳教授说。

而又由于“类型”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群体”,人容易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本能产生好感,MBTI代表的四个字母,具有一种“对暗号”、找到“自己人”的感觉,王芳教授提示,“这种‘找同好’的过程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MBTI具有将人快速分类的功能,当大家亮出这个具有一定“共识性”的标签时,可以起到“迅速了解陌生人并形成第一印象”的作用

“正因为具有这些功能,MBTI从一种单纯的人格测量工具进而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性,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社交工具。”在王芳教授看来,它本身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只要具有类似功能的工具,都能达到相近的效果。“其实星座的道理也是一样,不过或许因为MBTI好歹是个与心理学界挂边的工具,听上去更为科学,和更有‘玄学’污名的星座相比,传播和接受的合法性会更高一些。”

在一些学界从业者看来,当MBTI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用于玩梗、消遣娱乐的谈资或交友破冰的工具,都无可厚非。“不过,一旦把它作为认识自己、指导职业发展、评价他人的工具时,科学与否的考量就凸显出来了。”王芳教授提醒道。

3

认真就输了

据王芳教授阐述,心理学界对于MBTI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人格差异是连续的渐进的而非壁垒分明,因此将人分成有限的几类并不科学,MBTI所代表的人格类型取向已经被人格特质取向所超越和取代。”

其二,作为一个人格测验,MBTI的测量学质量表现不佳。比如重测信度低(如同一个人过一段时间再测类型就变了)、效度(是否真的测到了想测的东西)证据不足等。

图源:YouTube@Vox

在社会科学里,任何测验的质量都离不开两个关键指标:信度和效度,前者的主要参考方式,就是多次测量是否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而MBTI饱受争议的一个地方,就在于强行将人分类。

最后,是MBTI的“标签化”。测试结果给人们提供了某个类型的标签,而在王芳教授看来,“任何标签都会令自我固化,对他人也不公平。因为人格是发展性的,对成长来说或许更重要的不是一再去证明自己有的东西,而是去探索、理解和发展自己尚未有的东西。”

另外,所有类型论都绕不开一个基本问题:“分类是互斥的。那些处于中间的多数人就被‘强行站队’了,而且只要被归于一类,所有的差异就被抹平了,但是事实上,同一类型内的人还是相当不同。”

不同人格类型对待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索托则认为,大部分性格测试都具有满足自我设想的功能,“自我对你自己来说仍是一个谜,人们总想深入了解一下它。人们乐于看到自己的特点受到确认,尤其是优点。我们都有一种生存渴望,想受到确认、被人看见。”

一位从业3年的心理咨询师小茜记得,当初还在念大学时,从大一的第一节专业课,直到毕业,老师无数次强调过MBTI的局限性:“把人的人格分成16种固定的种类(categorization),但忽略了人格(personality)的波动性(fluctuation)。更何况,人格组合的复杂性是MBTI的16个类型远远概括不了的。”

不过,在小茜看来,作为一套测量工具,MBTI的存在仍有其合理性,但目前的问题在于,部分使用者将它“星座化”了。“并且,人格在半年内变化都是很有可能的,可以配合其他人格量表一起使用,比如霍兰德职业测评、16PF。”

霍兰德六种基本职业类型

作为一名95后的年轻人,她更倾向于撕下所有对人格、性格和类型的定义,这与肯定心理测量之专业性并不矛盾,对多数不了解其中原理奥妙的人而言,MBTI“说到底也只是一种社交工具”,近期,相关讨论甚嚣尘上,在这其中,小茜听到一句话觉得甚为中肯:“可以参考,但认真你就输了”。

责任编辑:zN_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