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躺平、摆烂: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丧?
2022-04-23 07:04:41 来源: 李大大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李大大饼”

张友志撒完尿提裤子的时候

系了 7 年的皮带断了

他想起 7 年前,23 岁

觉得自己有无限可能,有一肚子话要说

想让这个世界听听自己的意见

现在,张友志拽着裤腰

迷失在金城国际 B 栋 17 楼的男厕所里

人生的可能性消失殆尽

像是发起了一场冲锋

却没有找到敌人

无疾而终

“ 我扑空了 ”

张友志说

前面这段话,是最近几个月在短视频非常火的 “ 致郁 ” 段子。

看完这些段子,我也有憋了一肚子的话想说: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丧?

关于丧文化,在中国最早的聚集爆发起源于 2016 年 “ 葛优躺 ” 表情包的爆发。

*不放原图是怕被告侵犯肖像权,我被告过。。。

这个表情包被魔改加上 “ 不想上班 ”、“ 不想学习 ”、“ 我差不多已经是个废人了 ” 等文字之后迅速爆红,后期甚至还诞生了 “ 颓废是糖,甜到忧伤 ”、“ 生命不息,躺尸不止 ” 等押韵版本。

紧接着,同样有着颓废和丧风格的表情包也迅速爆发。

比如马男波杰克:

鲍比希尔:

丧猫猫:

以及,喜闻乐见的悲伤蛙:

总之,各种各样的丧表情包席卷了整个互联网,被年轻人广泛使用,成为了一种符号文化。

你要明白,当一种文化形成之后,它会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表情包火了之后,丧短句开始流行。

“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 这句太宰治《 人间失格 》中的句子被挖了出来,成为了丧文化的圣经。

我学不好数学,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内向没有朋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赚钱很少,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辜负了父母期许,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便秘拉不出屎,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那个时间段的年轻人,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用 “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他们向整个世界抱歉,仿佛他们一出生就欠了地球两万块钱,走在马路上遇到根电线杆,都得弯腰鞠个躬表示道歉。

紧接着,丧文化圣经被闻到流量味儿的博主和自媒体发扬光大,在 2017 年左右演化成了各种具象化生活化的短句,比如:

“ 轻轻松松月入十几万卡路里 ”

“ 我现在银行卡密码都不想设了,用六位数的密码去保护个位数的存款,想想都心累 ”。

“ 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却可以很舒服哦 ”

此时,段子与表情包处于相互伴生状态

到 2017 年底,知名生活情感类公众号 “ 新世相 ” 发了一篇名叫《 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 》的文章,把年轻人生活中的各种诸如发朋友圈、谈恋爱、交友、健身、吃饭、购物等生活小事上的 “ 不争不抢不努力 ” ,归纳为了 “ 佛系 ”。

佛系并不是新世相首创,但他文章里关于年轻人生活各处细节的刻画深得人心,推文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 佛系 ” 变成了一种爆火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阶段,佛系把丧文化进行了更柔软的表达,人们的语言没有 “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 时期那么充满悲观负面情绪了,而是遇事儿就说一句

“ 我佛了 ”。

这种现象得益于文化演变过程中的 “ 拼贴、借用、篡改和颠覆 ”,人们借用了 “ 佛 ” 的 “ 低欲望 ” 思想,拼贴到各种事物上,完全颠覆了 “ 佛 ” 的本意,大意可以总结为

“ 谁也别管我,我自己瞎几把过吧 ”。

这种柔软的方式比先前负能量较大的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人们四处自发进行这种 “ 柔软幽默但夹杂细小悲伤 ” 语句的传播。

与佛系思想逐渐开始萌发的 2017 年同一时期,微小搞笑的负面情绪像被大量的微调后无限复制,就像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一样,通过年轻人自发的分发到各种社交平台,从微博豆瓣公众号这类图文内容平台上逐渐扩散到 “ 网易云音乐 ” 这种音乐社交平台上。

没错,网抑云,要启动了

音乐作为世界八大艺术之一,也作为能激发人类五感之一的东西,对人类情绪的感染是非常强烈的,这玩意儿跟黯然神伤的负面情绪,简直就是绝配。

你在当时的网易云音乐评论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不知真假的花式卖惨和十分扎心的丧段子,负面情绪被不断的强化,脱离了段子的柔软,变得坚硬。

他们坚硬到即便是非常欢快非常正能量的音乐下面,都会看到人们不知为何产生的负面情绪:“ 你们怎么都那么快乐幸福,我一听到这么快乐幸福的音乐就会想起自己的。。。 ” 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

Something Just Like This 这首很正能量的歌下面的莫名伤感评论

网易针对这一现象还趁机跟饿了么联名做了个 “ 丧茶 ” 的快闪店,专卖各种负能量名称的奶茶。

而知名乳业 “ 新希望 ” 也紧随其后,推出了 “ 没希望 ” 酸奶。

随后,这种丧文化开始跳脱出文字和音乐,掺进了影视剧、电影等更广的主流文化形式当众,就连当时开始兴起的中文脱口秀也是如此,李诞一条 “ 人间不值得 ” 微博扎透了所有人的心。

到 2020 年,丧文化有了新的演进,“ 内卷 ” 的雏形诞生了,一开始只是流行于高校圈子,用来指代学生们为了绩点而恶性竞争,表面吃喝玩乐,实际偷偷在被窝里学习。

很快,内卷被扩散到整个社会,因为成年人在工作中为了升职加薪的恶性竞争跟在学校里的竞争基本没什么区别,你加班一小时,我就加班俩小时,你加班俩小时,我就加班仨小时,你加班仨小时,我就直接睡公司。

最后卷到眼眶发黑神志不清,老板在旁边看的笑嘻嘻,拍拍你肩膀说小伙子你真有前途,随后给你加了 2000 块工资。

诶,这 2000 你还别嫌少,想要这 2000 的人有得是,你不加就给想加的人。

反内卷反 996 的风潮随之掀起,其中还分出了两个派别,一类是 “ 逃避派 ”,内核是一种逃避主义,我卷不起还躲不起么?

你们继续卷,我躺平了,我摆烂了,我不加班赚少点不买房不结婚,喝点汽水吃点薯片儿打会儿游戏看看动漫也一样开心。

这个思想在 2021 年的一个贴吧老哥身上被发挥到了极致,发了一篇名叫“ 只要有光,就饿不死我 ” 的帖子,说自己算了一下,靠自行培育小球藻+散装燕麦辅以多元维生素片可以 300 块一个月的超低成本进行生活。。。

这大哥的观点有点极端,我不是很赞同,人们不应该只是生存,而是要生活。

所以反内卷的另一派 “ 奋斗派 ” 就来了,他们自称 “ 打工人 ”。

打工人这话出自抽象带篮子 “ E哥 ” 的一句 “ 加油,打工人!” 

正所谓 “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也是人上人 ”,打工人这个词被嗨粉们不断抽象并且传播,虽然讽刺了 “ 打工难有出头之日 ” 的现象,但在自我调侃的同时也暗藏 “ 我们需要不断努力 ” 的正向内核。

到现在为止,逃避派和奋斗派是丧文化里最主流的两种声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年轻人从 2016 年起至今,开启了长期的丧?

首先,一个有趣的点是,根据论文资料里的样本调查,丧文化的受众大多集中在 90 后身上,并且 93.3%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他们在在校生活费普遍在 1000-3000 元区间,已经工作了的收入集中在 5000 元以上的区间,处于现在社会的中等及以上水平,他们的父母也大多在企事业单位,有稳定丰厚的收入。而样本中的 90 后新生代农民工,却完全不知道 “ 丧文化 ” 的存在。

丧文化的受众作为社会中层,按逻辑来讲,本不该有这么这么颓废的思想,很多丧文化受众的父母表示对年轻人产生丧文化非常费解。

其实呢,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发展的巨变,在 90 后父辈的年代,努力能得到的回报更高,成就感也更高。90 后在年轻读书的时候看到了社会的蓬勃发展也看到了父辈通过不断努力让家庭生活获得了肉眼可见的改善,他们在这些经历里产生了一种 “ 获得性的经验 ” 。

这种经验让他们觉得自己读了大学,步入工作之后可以复制父辈的成功,让自己的生活也有肉眼可见的进一步提高。

但是不巧,我们的社会发展从爆发式的高速发展状态回落到了中高速发展常态,比较容易出人头地的机会也早已被父辈们开发完毕。

从父辈那里获得的生活经验,失效了。

随着爆发式高速发展阶段涨上来的房价,给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们来了一个猝不及防的大逼斗,扇的人神志不清。

过去父辈努努力就能买房过小日子,而现在看着月薪几倍一平方的房价,年轻人无奈的发现:

“ 擦,这个社会欺骗了我,我扑空了。 ”

挫败感就这样油然而生,而人在有挫败感的时候,总想找个地方排解,他们需要共情。

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很多时候你是没办法跟父母和身边朋友去宣泄这种负能量的,就像你在出租车上问司机师傅 “ 你相信爱情吗? ” 司机师傅只会一脸防备的跟你说:“ 吐车上 200 。”

社交媒体这种匿名程度较高、可以将天南海北的人的感情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成为了他们寻求慰藉的地方。

人们不断的造出各种各样的丧梗,用来找到共情、排解情绪,用段子的方式提出社会的问题。

在悲观情绪里,年轻人们觉得似乎无论多努力,都只是给资本家打工的打工人儿,在这个庞大的时代,普通人变成了一颗看不见的尘埃,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提到资本,年轻人就直接一顿毫无余地的猛骂的原因。

说起资本,资本在丧文化的发展壮大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资本很懂现在的年轻人想要什么,知道如何迎合年轻人,他们对丧文化进行了归化,所以才会有前面说到的网易和新希望乳业推出的相关丧文化活动。

甚至,连资本在选秀造星的时候都明白了这一点,在 2021 年创造营里,艺人利路修因 “ 放过我 ”、“ 我想回家,我要下班 ” 等丧人设收到了很多年轻人追捧,获得了不少的投票。

年轻人把利路修拟作了自己,利路修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所以会花钱花精力进行打投。

你看,网易收获了流量,新希望收获了关注和销售额,经纪公司造出来一个明星。

只有年轻人,除了获得了更多的丧情绪,似乎没别的了。。。

那么,年轻人的转机在哪呢?

其实答案就在资本的动作里。

资本的目的是促进消费,资本在丧文化的归化成功中说明,年轻人是有充沛的消费欲的,并不是真的 “ 佛系 ”、“ 躺平 ” 和 “ 摆烂 ”。

“ 佛系 ”、“ 躺平 ”、“ 摆烂 ” 看似是降低欲望降低消费欲,但它们本质上是内嵌了消费主义的,人们是因想要的东西求而不得,进行了退而求其次的自我麻醉。

菲尔·科恩在亚文化中的观点,在丧文化中同样适用,这种青年文化,只是 “ 想象般地 ” 表达和解决了问题。

在丧文化里,虽然嘴上不一定承认,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内心主观上都是想努力奋斗的,他们只是在奋斗过程中提出了 “ 收益和努力没有那么成正比 ” 的问题,并且对这进行柔软有声的反抗,同时也能消解一些挫败感。

社会的改变不会那么快,但我们也不应该迷失在悲观里,我们应该真正地解决,而不是 “ 想象般 ” 地解决。

实际上,真正能即时解决问题的,说到底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

这时候你可能会骂我,你说了一大堆,最后还是要教我去卷?

我没有这个意思。

虽然这个社会的机会似乎被父辈们挖掘殆尽,但其实也诞生了非常多的新机遇。

另外,这个社会上也存在很多不需要卷的公司,所以很多年轻人自发建立了 “ 公司红黑榜 ”,帮同龄人避坑选择好公司。

与其迷失在颓废中,不如想办法提高一下自己的竞争力。

借用张友志丧段子里的一句话:“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你或许可以考虑一下不在轨道上的事,不要只能靠工作时长工作而被人卷,要靠脑子里的知识去做没法被工时所卷的事。

这可能会很难,你可能会害怕。

所有人都有害怕的东西。

但如果感到恐惧就躲起来,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回头想想。

“ 不可能 ” 这三个字。

你是不是说的太多了。

引用:

庞雨晨. 亚文化视角下90后“丧文化”的风格及其意义[D].浙江大学,2018.

李文华. 社交媒体中青年“丧文化”的风格、成因及引导策略[D].东华大学,2021.DOI:10.27012/d.cnki.gdhuu.2021.000422.

杨婧怡. 网易云虚拟社区中的“丧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zN_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