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报道:别想了,“卖楼花”是不可能取消的
2022-07-26 18:35:06 来源: 财经奇谭

文/财经奇谭

在最近的断供风波之后,曾经在地产公司拿1500万年薪的经济学家任泽平,喊出了“取消商品房预售制”。这位如今的“情感博主”,又一次喊在了人们的心坎上。


【资料图】

但是预售制真的能取消吗?答案恐怕是不能。

俗称“卖楼花”的商品房预售制,看上去的确是一种相当不公平的制度。在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中,借钱人向出借人支付利息,都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在预售制下,相当于买房人把钱借给了开发商,开发商获得了利润,银行赚了中介费,买房人作为提供资金的一方,反而要支付高昂的利息。

难怪都说背负房贷的中年人最卑微。

可是为什么这种不公平的制度能够长期存在?

因为中国的房价一直在涨。

实际上,在一个上涨的楼市中,预售制反而是一种非常公平的制度——买房人不是在支付利息,而是在支付看涨期权的费用,未来从房价上涨中获得的收益,要远大于利息支出。

只有在一个下跌的楼市中,商品房预售制才是不合理的。

但是在一个下跌的楼市中,又恰恰最不可能取消预售制。因为预售制,几乎是如今整个房地产行业最后一根支柱了。

只要土地财政还在,预售制就不可能取消。

看懂了这背后的原因,你才能看懂中国这一轮房地产危机的本质。

房地产本质:一场借钱游戏

众所周知,房地产在中国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

中国的土地属于国有,整个房地产链条的起点,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地产商需要一次性支付一笔土地出让金,才能够获得开发权。这笔出让金占最终住宅销售价格的比例逐年增长,目前一二线城市的这一比例大约在60%左右。

2021年开始,全国22个重点城市实行了集中供地制度,把全年的住宅用地分为三批集中出让。以杭州为例,2021年5月,杭州首次集中供地一共卖出了32块土地,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716亿。

当时有媒体的标题是:杭州2200年建城史上最赚钱的一天。

大致算一下,杭州这次供地,平均每块地的出让金是22.4亿元。按照最新一季财报,整个A股大约只有20%的上市公司,有足够的现金能够买下杭州一块土地。

如果想要在全国买下十块这样的土地,大约只有2%的公司能够做到。

因此,大部分的地产开发商,是不可能完全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的。借钱,贯穿于房地产开发的始终。

地产商的借钱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要借一笔钱用于买地,这个过程叫做前端融资(前融)

买下土地并进行了初步建设之后,可以将土地抵押,获得开发贷;

继续建设到一定程度,满足预售条件就可以上市销售,获得购房者的首付和按揭贷款资金。

除此之外,地产商还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发行信用债等等渠道获得资金。

总之,房地产就是一个借钱越多,赚钱越多的行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把泡沫越吹越大,政府获得了财政收入,银行获得了利息,购房者也享受着资产升值的快乐,没有人不满意。

去杠杆大幕:确保政府、金融系统安全

但问题是,吹泡沫总有一个限度。就像我们之前聊过的,经历了2015-2016年的楼市疯狂之后,中国杠杆率已经来到了一个危险区间。为了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政府决定不再允许泡沫继续膨胀。

201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就喊出了去杠杆的目标。

首当其冲的,是前端融资收紧。也就是说,地产商不能再大量借钱买地了。

前融是整个房地产融资链条中风险最大的一环,原因很简单,这时候地产商还没拿到地,没有资产作为抵押。

理论上,风控严格的银行是不应该参与这个环节的。

但在现实中,大量的银行、保险业资金,借道信托、结构化理财产品、私募股权等渠道,流入了房地产前融环节。毕竟超过10%利率,谁不爱呢?

2016年以后,政府开始逐步收紧前融环节的监管。尤其是2019年的银保监会23号文,禁止任何形式的银行、信托机构资金进入土地款支付,地产商前融遭到重大打击。

过去,地产商支付的土地出让金中,往往只有30%是自有资金,其余70%都来自各种融资。然而到了2021年,很多城市甚至要求土拍保证金和土地出让金必须100%为自有资金。

地产商加杠杆拿地的路,被彻底堵死了。

为什么前融是遭受打击最严重的环节?很显然,在100%自有资金的要求下,政府土地出让环节的风险被排除了,再也不用担心地卖出去了,政府却收不到钱。

在保证土地财政的安全之外,政府还要保证金融行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2019年,有消息称各大银行收到窗口指导,要求收紧房地产开发贷的发放。开发贷超出一定比例的银行,不得再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

2020年,又出台了著名的“三道红线”政策,切断了大量房地产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和发行信用债的渠道。

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银行业涉房地产贷款比例,保证银行系统安全。在此之前,涉房地产贷款是银行放贷的主力,多家大中型银行的涉房贷款比例超标。

2020年主流银行涉房地产贷款比例

房地产现金流的最后支柱

毋庸置疑,近年来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强力去杠杆,极大地保障了财政和银行系统的安全。

而资本市场对地产商的流动性危机,当然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地产企业在还清现有债务之前,也别想再发债融资了。

房地产企业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不还债就不能融资,不能融资就不能拿地,不能拿地就不能卖房,不能卖房就不能还债。

而且,作为一个关系到全社会稳定的行业——

还不能选择去死。

这个死局怎么破解?有两个办法。

一是政府让利,土地出让金大幅降价,降低整个房地产开发环节的资金成本,让地产商一点点去降低负债。

但是这显然不会发生。我们前面说过,这些年土地出让金的涨幅,比房价要高得多,导致地价占房价的比重越来越大。

那么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地产商抠出手头能用的每一分钱,继续去高价拿地盖房,赚钱还债。

你看,从车行老板到祥子的距离并不遥远。

继续拿地的钱从哪抠?

“卖楼花”得到的预售资金,就成了最后的救命钱。

预售资金一直是房企的重要现金来源,而且近些年来,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17年以前,房企自筹资金占据最大份额,其实这主要是各种金融机构资金掩饰身份流向房企。但是在国家整顿之后,房企自筹资金越来越困难,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也已经多年保持稳定甚至下降。

可是预售资金,却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第一大资金来源。

这不难理解,在去杠杆的名义下,各地普遍提高了购房者的首付比例。杠杆是降下来了,但是刚需还是得买房,实际付出的首付当然就更多了。

而且,全国采取预售制的项目比例,还在2017年后有了显著提升。

理论上,每个项目的预售资金都被纳入监管账户,只能用于本项目支出。但这么一大笔免费的钱,谁不眼红呢?房企挪用预售金,在行业里早就不是秘密了。

尤其是在其它资金来源都被切断的当下,不挪用预售金,还有什么办法呢?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银行系统的坏账回收,可都指望着这笔钱呢。

预售金大规模挪用,在建项目大规模烂尾,其实早已注定。“卖楼花”不但不可能取消,还要继续支撑起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

所以,请善待你身边的每一个还在买“楼花”的人吧,当整个金融体系都陷入悲观,抛弃地产商的时候,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乐观者了。

可是,就像失去了一切的福贵大爷一样,除了乐观,他们还剩下什么呢?

时代也要求他们必须乐观下去。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扫码关注财经奇谭(ID:Modern_Odyssey)

在大时代里做一点微小的纪录

责任编辑:zN_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