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速讯丨“抱歉,此内容中存在屏蔽词汇,请修改后再尝试提交”
2022-07-27 08:31:38 来源: 看鉴历史

在网上,越来越难好好说话了。

“家人们,欢迎来到我的啵啵间,我们也开了VX公主号,感兴趣的可以+一下。”

当代网络冲浪者,话不能说尽,但是懂的都懂。


【资料图】

作为一个不上班的时候就住在网上的人,我已经习惯于屏幕里充斥的各种谐音词、拼音和缩写,实在看不懂的还能联系上下文。

但有时候也在想,为什么一个好好的词,能出来这么多“变种”,为什么我们在网上就不能好好说话呢?

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一句正常的话,“翻译”到网上,就可能会出现几个**或口口,还有可能被整段屏蔽掉。

本来正常的词汇,只是因为两个敏感字凑到了一起就惨遭屏蔽。

本来正常的句子里,突然出现了两个**,这谁能不好奇,谁能不去想一下应该是什么字?

本来没往那儿想,但是一屏蔽,气氛就变得微妙了起来。

这两年,敏感词已经全方位地统治了文娱领域。

玩游戏,起了个名字被说含有屏蔽字,但又不告诉你哪个是屏蔽字;

看综艺,挺好听的歌,字幕里全是“错别字”;

原歌词“再给我一支烟”

刷个剧,就因为“杀”字不让出现,整部剧的基调都变黄了;

看小说,两页一个完形填空,甚至猜敏感词都成了一种网络益智游戏。

一些平台设置屏蔽词、敏感字,明明是为了打击色情淫秽信息,却变成了色情淫秽信息的最大“传播者”,甚至变相地拓宽了使用者的知识储备。

而另一些平台则因为“商业互殴”和其他原因,让你也不知道说出来的哪句话是有问题的。

第一次在短视频里看到用“米”来代替“钱”的时候,我还以为又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流行梗。

直到一名博主@尚龙老师,在微博上发文,才明白原来是为了不被平台屏蔽。

虽然抖音很快否认了屏蔽词语导致谐音梗大流行,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短视频字幕里已经充斥着各种缩写和谐音梗。

一些全平台发视频的博主也会把视频同步到微博、B站和视频号,结果就是全平台上“钱”都变成了“米”。

打开评论区,发现粉丝居然也跟着在用“米”来讨论,正常说“钱”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还有一些长视频平台,可能是出于一些我想不明白为什么的原因,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忌讳,要改歌词。

要不咱们还是改成“米”吧

甚至不通知原作者,就直接把歌词改掉了。

被屏蔽词“杀死”的它们

天下网友苦屏蔽词久矣,所以创造了各种谐音梗。

而这些谐音梗,又会把原来词语本意带向一个未曾设想过的方向。

还记得之前部分网友用“伞兵”来代指那个经典骂人词汇,在网上流行开来之后,@央视网青年紧急发声,呼吁不要将伞兵污名化。

有意思的是,其实参与这项讨论的每个人,都对“伞兵”被用来骂人的根本原因心知肚明。

在评论区里,赞同“伞兵”不能用于骂人之后,一些网友马上开始列举其他可以代替的谐音词语。

再比如“草”,即使你在这个字后面加上括号,附上说明“(一种植物)”,也不能回到它本来的意思了。

汉语是博大精深的,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超出想象的,只要一个词频繁被提起,即使再怎么屏蔽,也会有其他代指的新词层出不穷。

如果说骂人词汇被屏蔽情有可原,但有一些字被屏蔽,就让你想不出来到底是触动了谁的神经。

第一次在一个推理破案类综艺里,看到“杀”和“死”都要打引号的时候,屏幕前的我满头问号。

有些人的生死观,已经忌讳到这种程度了吗?

从语文角度来说,只有贬义词,没有“贬义字”,一个字在不同词组和不同语境下,可以表达非常多不同的意思,就好像北京人可以用您来表示客气,也可以用您来骂人。

而在“杀”和“死”变成敏感词之前,我居然没发现它们出现得有多频繁。

甚至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屏蔽或躲屏蔽方法。

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口口,这是个问题。

阿信唱:*了都要爱。

朋友之间开玩笑:我创亖你个二货!

就好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咽气那一瞬间整个人都会变成一团巨型马赛克,紧接着医院也被404了。

这些**、口口和谐音词时常让我思考,当代网友有这么脆弱吗?

到底是谁更脆弱?

首先要强调一点,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一些词被屏蔽确实是有原因的,一些平台开启屏蔽措施也是有道理的。

但问题是,这些屏蔽设置好像并没有起到本来的作用,反而给我平凡生活增添了很多烦恼。

就比如,微博上那些“卖片的”并不会因为一些词的屏蔽而消失,反而话术更新迭代,还加上了emoji,变得更恶心了。

而那些本来正常的话,因为屏蔽词,反而变得黄暴了起来。

再比如,即使屏蔽了多种多样骂人的脏话,也没能阻止部分平台的网络环境跟公厕肩并肩。

更烦人的是,现在你根本不知道什么词能说,什么词不能说。

“当前文字中含有敏感词,请修改后再提交。”

“因此内容中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信息,无法进行当前操作。”

敏感词是啥,违规在哪,你倒是告诉我啊!

每当我编辑了一大段文字,充满了真情实感,想要分享出去,看到了这行字,又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敏感词的时候,真的很想“杀”人。

只能先把可疑字圈出来,挨个删掉,再逐一发送试试,兴师动众搞得像在做实验。

更惨的是,发的时候没有敏感词提示,结果发出去之后,你会发现要么被限流,要么被“夹掉了”。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认同互联网环境需要官方维护的,也可以理解需要屏蔽一些词语来减少网暴、卖片和诈骗信息。

即使一些平台出于商业竞争原因,屏蔽了某些词也不是不行,但屏蔽规则到底是什么得跟用户说清楚吧?

“屏蔽词汇总”和“相关法律法规”,就像是皇帝的新衣,只有聪明人才能看见,普通人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问了也得不到答案。

难道是这个规则本身,因为屏蔽词含量太多,也被屏蔽了吗?

@尚龙老师 晒出的聊天截图

抖音的回复

让一本书畅销的方法,就是让它成为禁书。

而各平台的“屏蔽规则”现在就是一本禁书。

只在小范围内神神秘秘地流传,所有人都听说过,所有人都想看,但没什么人见过,也没什么人能宣之于众。

即使费尽心思,上下而求索,最终得到的也只有一句:懂的都懂。

责任编辑:zN_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