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天天时讯:外国直接投资能带来技术溢出效应?以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两种模式为例进行分析
2022-08-01 18:37:36 来源: 沉默的小伙伴

幻想外国直接投资能给本国带来技术溢出效应既是有害的,可却又是普遍的。不过,新自由主义给全球化描述了一个诱人可实际却有毒的前景,虽然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成功地掩饰了其本来面目,可到最后,甚至也不免坑了大力鼓吹和竭力推进并基本上是从中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最大的西方国家。

以中国为例,改开之初,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实际上主要有两种模式:特区模式和以技术换市场模式。前者主要执行三来一补,目的在于以此一方面有效增加本国就业,提高本国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增加出口,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同时获取外汇,增加资本与外汇积累。


(资料图)

后者主要是引进足够先进的成套技术,目的在于不仅充分利用好已形成的技术与产业基础,而且还通过引进足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之进行改造,以不仅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和模式的差距,而且在解决最为迫切的就业和从无到有以满足国民需要等的同时,增加技术经验资本等积累。

但真正给中国带来技术进步的并非外国直接投资,而是中国自身的积累和努力,当然,其中也包括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从国外购买的成套技术设备,基本模式是在引进直接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借鉴消化吸收创新推广,并非外国直接投资。

相反,在寄希望于外资直接投资带来技术溢出效应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中国不断被坑,包括工厂倒闭、项目下马、人才流失、市场被外国产品占领、花大钱引进落后的技术、老品牌消失或被外资廉价甚至贱价收入囊中,也可以说是被消灭了;另一方面则是更严重的信心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形成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等外国的月亮总是比中国圆的可怕思潮。

在中国成功入世之前,对中国具有重大乃至决定性意义的技术进步虽然不乏引进的外国技术,但它们几乎都不是采用前两种模式,典型的比如家电、钢铁冶金、石油化工、货车与客车等,基本上都是购买成套或关键或重要技术设备,然后自己独立搞;而像火箭卫星之类,主要还是靠自己。

且早在改开之初,中国就制定了诸如863等科研发展规划,此后还有211、火炬、985等。故而,尽管中国在八九十年代甚至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吃了不少亏,被坑了无数次,可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把技术发展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区别只在于是否完全放弃了幻想,是否突出和公开强调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同时,幸运的是,一方面,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为未来打下了异常扎实的基础,这让中国有足够的底子去试错,去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

另一方面,中国各方面都足够庞大,因而西方国家既不太敢对中国搞时间足够长的温水煮青蛙,又不能形成铁板一块的营垒,加上过于迫不及待和苏联突然轰然倒地,西方国家尤其美国既防着中国,又认为中国不足为虑;

中国的应对策略整体非常有效,尤其是忍辱,而不仅仅是韬光养晦。

而几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苦日子本身就足以说明技术是买不来的,根本就不要指望外资直接投资带来什么技术溢出效应。

而美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全面加大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力度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公开打压乃至要求中国放弃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则更足以说明西方国家压根就不希望别人技术进步,因而外资直接投资根本就没有什么直接技术溢出效应。

如果非要说技术溢出效应,一是因为西方自身技术进步了,它才把虽然对它而言已经落后但是对相关国家而言依然相对先进甚至此前就没有的技术溢出来。

然而总体上,一方面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污染和消耗;更为可怕的是另一方面,相关国家的技术进步路径由此被锁得更死,与西方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对西方国家的依赖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二是自身技术的发展进步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拿出更多和更先进的技术,但此时说技术溢出效应,那已不太准确。

因为它不拿出足够多和足够先进的技术,它就不仅会丧失市场,而且时间稍长,它会因为缺乏足够的研发资金和技术积累而在技术上必然落后。而这,正是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全球技术体系地位。可越南并非中国,世界已不是十年前的世界。

责任编辑:zN_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