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今日热搜:教改到底要改什么?
2022-08-30 18:49:51 来源: 出门闻狗吠风雨夜归人


(资料图)

【本文来自《12万!北京一母亲晒出的孩子开学季缴费明细,大家怎么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别人看到的是钱,我看到的是孩子的负担。

中国搞教改,就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可看看这张费用清单,心里感到的只有恐惧。如果按照这份清单培养孩子,培养出来的纯粹是个考试机器!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小人,整天闷在不见阳光的封闭空间里,低着头学这学那,完全丧失了青少年应有的阳光和朝气!教改之后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教改后带来的应试压力不减反增,应试范畴还在逐渐扩张,家长越来越穷,学生越来越累。

教改到底要改什么?难道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玩耍,就是成功的教改?让孩子们学钢琴,练画画,接触艺术,就是“素质教育”?大错特错!古人都知道,教育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相同。让不喜欢艺术的孩子学艺术,不是培养,而是戕害。而给孩子提供大量、充足的时间去玩手机,看电视,同样不是培养,而是戕害!教改这么个改法,难怪学校和家长人心惶惶,六神无主。

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模仿自前苏联,结合中国的传统教育习惯,在一段时间内,培养的人才还是非常优秀的。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当代之所以接受到苛责和挑战,根本原因是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是“听话型”的人才(或称学习型人才),而不是“实践型”的人才。

听话型的人才,主要特点是顺从长辈和权威,专注学习和应用;国家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准确程度,验证学习效果。缺点是学生思维难以跳出原有框架;创新、逆向思维能力和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不足。

实践型人才正好相反,思维习惯是“凡是我没亲自试验证明过的东西,我都不相信”;“如果实践中出现异常,一定要寻根逐底问个问什么”;如果正面解释不通,能够绕道而行,触类旁通,或逆向分析。这类型的人才,不轻信他人,能独立思考,分析能力极强,有独立见解。缺点是基础不一定扎实,但在反复实践中,却总能总结出“捷径”和诀窍,实现知识跨越。

增加实践性型人才而不是学习型人才的培养,才是教改真正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教学结构上彻底改革。最主要的改革,就是减少工具课(语数外)的考核比重,增加兴趣课(实践课)的数量;政府围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设置各种实践课程,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让孩子们把压缩工具课富裕出的时间,去挑选和参与自己喜欢的实践课,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兴趣方向;通过统计学生参与的实践课的类型和成绩,来确认孩子身上的真正特长。这比让孩子看电视玩手机,或逼迫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艺术课程,更科学,更接近素质教育。

实践,就是在亲身经历中脱离抽象,又走向抽象的过程。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工具课的力量,在兴趣中培养对世界、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起码要比单纯的减少学时的快乐教育,教育上更负责任。

责任编辑:zN_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