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快消息!这年头,给老师送礼已经成为潜规则了?
2022-10-05 09:44:22 来源: 乌鸦校尉

大家好,我是乌鸦。

前些天,江苏盐城一位小学二年级的老师,因在家长群里手滑误发了一张图,给自己招来了大麻烦。


(相关资料图)

误发的不是普通图,而是一张收礼账本图。根据网传的微信截图来看,很有可能在发布语文作业的时候,不小心把这张照片也顺带发到了群里。

等她回过神来发现后,已超过撤回时限无法撤回,为防止事情败露,她又把群里的家长都移出了群聊,殊不知大家被移除群聊后,聊天记录仍然是可以看到的。

有家长把微信截图发到了网上,很快火了。

在这张被误发的照片里,一共写了15个人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附有金额,数量在500到1000元不等,其中一条后面还写着“+蛋糕卡”。

具体的家长名字,令人玩味的数字金额和蛋糕卡,再联系上前不久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事情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事情闹大后,县教育局很快就此事成立了专项调查组,核查后证实,网传图片属实,当事人已被停职并接受调查。

这场闹剧虽然就此告一段落,但舆论场上关于这件事的讨论还在继续。

比如,在这张误发的照片背后,大家只看到了一页,但会不会还有第二页,第三页?以及除了这位老师,到底还有多少老师也在教师节大量收礼?

或者再往严重点说,教师收礼现象,现在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和潜规则,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了?

1

电影《夏洛特烦恼》里,有一个场景很值得玩味。

毕业多年后,班主任王老师和学生们齐聚一堂,虽然多年不见,但当年送索尼收音机的张扬,和送电视机的袁华,王老师记忆犹新,对他们的名字脱口而出,而当年只送了一本挂历的大春,却让王老师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爱收礼的王老师,不光根据收到的礼物来记学生,也同样根据收到的礼物在课堂上来区别对待他的学生们

这样的老师,可能不少地方都有,不会是极个别现象。

乌鸦在前两天的大新闻栏目里,点评了小学老师在家长群发收礼账本图一事,引起了很多粉丝的共鸣,不少人私信和留言了关于教师收礼的所见所闻。

有粉丝说,自己老家的中小学教师受贿现象普遍很严重,金额是新闻里的两倍,并且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收,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甚至老师还会暗示。

还有说初中学生家长每年要给5个任课老师送两回礼,每次每位2000到5000不等,光一年送礼金就2万打底,这还没算上送其他礼物的费用。

更有说送手镯金条,还有汽车房子的,收这些贵价的收惯了,一两千块钱的礼金老师根本不稀罕的,而且越好的学校礼金越高,甚至有的学生家长会联合起来给老师买车。

不过留言中也不全是负面反馈,也有比较正面的。有的学校在节日时,校长会亲自在大门口拦礼物,一律不准带进学校,老师们也有很多品德高尚不收礼的。

从这些留言和反馈虽然未必能窥全豹,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

教师收礼乱象,虽并不是处处都有,但是也确实已经到了必须严肃讨论和整治的地步了

每年9月份的开学季,学生和家长都会先迎来一波“开学考试”:教师节,到底要不要给老师送礼物。

中国历来尊师重教,在特殊的节日里,用送礼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本无可厚非,但现如今,却成了不少家长心中甜蜜的焦虑和负担,这个“礼数”到底如何把握,是让很多家长犯愁的难题。

送?要送什么档次的礼物?价值低的话,会不会拿不出手甚至被老师看扁?价值高的话,是不是意味着今后送礼都得维持这个标准,对家庭产生的负担是不是又太大了?

不送?其他孩子都送,只有自家不送的话,会不会让孩子很没面子?老师又会不会给孩子穿小鞋?

由此陷入一种“送了没个完,不送没个底”的世纪难题。

在很多家长的普遍意识里,老师收了礼,就会对孩子更上心,能为孩子换取到更多关照和锻炼的机会,礼送得越多,能为孩子换来的实惠就越多。

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具有功利性。再加上老师的精力和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给自家孩子争宠,家长之间在送礼上进行攀比也是常有的事儿,结果就是会把送礼的门槛儿越抬越高。

从以往老师收礼翻车的一些案例来看,有些地方给老师送礼的门槛确实不是一般的高

2019年山西一名小学老师在朋友圈晒教师节礼物。其中,不仅有圣罗兰的皮包、古驰的围巾这样的奢侈品,还有一沓沓整齐的现金和不少红包。

2019年某幼儿园老师晒的朋友圈里,各大国际名牌奢侈品礼物更是在教师节堆满了桌子,有家长反映孩子用心给这位老师做的手工花在老师的朋友圈丝毫不见踪影,应该是老师觉得“不上档次”。

后经查实,这位老师收到的礼物多半是她自己跟家长要来的,曾多次有意暗示家长送她礼物。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想想,孩子交在人家手里,如果公然拒绝老师索求,怕的是自家孩子在学校吃亏。

在送礼方面,确实会有一些老师会向家长进行诱导或暗示,甚至是用一些手段威逼

对于有些老师来说,家长给老师送了礼,孩子在老师眼里就会变成好孩子,一些奖项和荣誉也会给得毫不吝啬。但是不给钱,孩子就会时不时受到老师批评和冷落,家长也会频频接收到老师对孩子的负面反馈,语气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厌恶。

2020年河北沧州一家长实名举报老师收礼的新闻曾轰动一时。

被举报的这个老师姓曹,举报人是汪女士。据汪女士说,孩子9月份刚刚入学不久,曹老师就把自己的车钥匙给了她,暗示她在老师车里“放东西”。

汪女士无奈去超市买了1000元茶叶,并且又在车里放了1000元现金,曹老师照单全收了。

后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汪女士前后又收到了另外3次要他“送些礼物”的暗示。比如他会主动向汪女士抱怨自己学校的中秋福利太差了,并且询问她“你们有没有螃蟹”。

无奈,汪女士又前后给了他4次东西,包括螃蟹、生蚝、茶叶、苹果梨和1000元现金等。

随后11月,曹老师又向汪女士索要礼物,汪女士忍无可忍,直接在微信上向曹力严词拒绝。

但拒绝的后果是,汪女士的孩子连续几天被曹老师在家庭群点名批评,纪律委员被撤职,且三番两次被针对和辱骂。这直接导致常年在年级里保持第一名的孩子半个多月不愿意去上课,一提起上学,孩子就会浑身战栗。

这让汪女士忍无可忍再次爆发,向教育局举报了此事。但不曾想,这件事不知被谁泄露了,汪女士又遭到了其他家长的围攻,其他家长们在家长群公开辱骂她,甚至合谋把她骗到办公室,给她从头浇下满满一盆热水......

这件事在当时影响极为恶劣,曹老师这样敲诈勒索式的索贿,令人大开眼界触目惊心。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像曹这样的老师,全国还有多少?把孩子交到这样的老师手上,又有哪个家长能够放心?

2

有些地方教师收礼风气如此猖獗,除了师德失守,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家长的推波助澜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那些针对汪女士的家长们,他们不光甘愿受到曹的盘剥,并且对举报曹的汪女士频频重拳出击,这样做事的动机也很好理解,这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换取孩子在班中能获得老师更好的对待。

所以也能理解,像曹这样的老师为何如此索贿无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部分家长惯的

说到这里,不就得不提到一个神秘的组织: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

家委会初期被广泛组建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家长们对学校工作实施有效监督的。现如今,家委会已经是很多中小学的标配。

在2012年,教育部还发布过《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家委会应对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等职责

但在实际运行中,部分家委会的职责似乎已经变了味儿

对有些家委会来说,给老师众筹送礼、拍老师马屁、给老师跑腿鞍前马后才是他们的主要职责。比如前不久的教师节,不少家委会众筹给老师送礼惹了不小的争议。

9月4日,广西柳州某班级家长群里,以家委会名义发布的一则信息称,该班“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为“表达感谢之情”,决定购买兰蔻礼盒,不占用班费而由56位家长分摊。

一名家长明确表示拒绝后,被以“群是家委会为方便组织班级活动而建立”的理由“礼貌地请你退群”。

在当事家长对退群要求提出质疑后,另一位家长更是义正言辞表示,“不要纠结了,大多数人都随大流,你不参加是你的自由,我们这个群就是方便大家交流参加活动的,如果不随大流,请自己退群吧。”

当事家长对因为意见不合就要求她退群表示不理解,并发朋友圈称,她女儿班级去年教师节买水杯,300多元的水杯买了好几个。因为每年都不参加班级教师节送礼,她被视为班里叛逆家长。

说来可笑,家委会这样一个本应代表家长利益的组织,在某些地方却完全变成了校方或者老师的“粉丝后援会”,专门张罗给老师送礼的事情,说来实在是讽刺。

最主要的是,家委会带头让家长们众筹送礼的心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通过带头送老师礼物和拍老师马屁来换取老师对自家孩子的特殊照顾,最后让老师记着好的只有家委会相应成员,其他家长完全是只掏钱不落好的人梯。

也正因如此,近年来家委会被广为诟病。

除了家委会带头兴起给老师送大礼的歪风邪气,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城市优质学校,家长给老师送礼,不用家委会带头,就已有泛滥成风之势

不仅逢年过节要表达“心意”,班干部选拔、推优评先,就连座位调整,都会有家长以各种形式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以“好处”。

家长给老师送礼,主要目的是希望老师平时为自己孩子开小灶和走后门,有荣誉和好处时让老师帮自家孩子占先机和捞指标,正是由于这类家长的屡屡得手,让其他一些家长羡慕之下,群起仿效。

很多家长的心态是复杂的,原本不想送礼的,却又担心自家孩子无法获得公平待遇,自己不送就担心孩子吃亏,为落得心安,还是跟风送吧。

于是,家长见别人送自己也要送,而且不断加码,要比别人送得多送得好,生怕礼物送轻了自己孩子得不到重视。甚至给老师送礼,不图被老师记住,而是为了“不被老师记住”。

3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心里产生一个疑问,争相给老师送礼这样的歪风邪气,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我国古代就有学生向教师送礼的传统。因为在古代,除了针对少数贵族,国家很少投入公共资源,让平民接受教育,绝大多数教育都是私人资源支持的,而教师也不拿国家财政支付的工资,教师所掌握的教学能力属于私人资源。

古代学生向教师缴纳学费,相当于买断了教师的私人资源

因此,学生送礼和教师收礼都属于私人行为,双方自愿,无可厚非。《论语》里记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晦焉。”只要带来一捆“束修”,孔子就收他做学生。这里的“束修(肉干)”,其实就相当于学费。

但新中国成立后,教师工资完全由财政拨款,教育属于公共资源,提出“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到21世纪又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为的就是要实现教育公平

但是,随着给老师送礼的这股歪风邪气的蔚然成风,这样的教育公平又正在被打破。

曾有媒体调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教师节礼品多为亲手制作或购买的贺卡,成本从1到10元不等。

到了90年代末期,鲜花、谢师宴开始流行,成本上涨到30至100元不等。

而2000年后,“教师节经济”开始兴起,送礼成本增加。从300元、500元的购物卡,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化妆品、名牌包等,成本上涨了30到50倍甚至更高。

随着贵重礼品的迎来送往,收礼的老师们正明目张胆地把教育公共资源商品化,把公共资源变成自己牟利的工具

其实放眼全球,教师收礼的现象倒也不是中国独有,在全世界都极为普遍。

英国教师与讲师协会曾经的一项千人抽样调查显示:90%的中小学老师会在学期末收到家长或孩子送来的礼物,其中不乏一些出手豪气的家长送出的价值数千英镑的手镯手袋和购物卡。

在美国幼儿园里,老师不仅公开收礼,而且还有“收礼季”这一说。在有些幼儿园和学校,家长还会收到号召家长给老师送礼的信件,甚至公然提议给老师送礼品卡和现金。更有甚者,一些老师会直接告诉孩子和家长他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礼物。

当然,这些也都遭到所在国政府的明令禁止,出台了各种规定来试图杜绝这一现象

比如美国马萨诸塞州《利益冲突法》规定,公立学校老师收礼不得超过50美元价值;阿拉巴马州禁止老师收取现金或礼品券,否则面临最高6000美元罚款,外加一年牢狱。

英国2011年颁布贿赂法令,规定每所中小学须对礼物与捐赠事项保证详细记录,并任命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校内反贿赂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2015年韩国《金英兰法》规定老师若单次收受100万韩元以上或1年内累计接受300万韩元以上财物,将被处以3年以下徒刑或3000万韩元以下罚款;首尔则完全禁止老师收受财物。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也曾颁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设立了6条“红线”

但说到底,教书是个良心活,想要完全杜绝这种不良之风,还要靠老师和家长的操守,如果可以,大家终归还是想守住老师这份高尚职业的体面。

但是,如果有些老师们被三令五申却还不体面,那就只能让法律来帮他们体面了

参考资料:

半月谈:校园送礼风为何难刹住 “送了没个完,不送没个底”

上观新闻:“我举报了我和儿子的语文老师”:河北沧州母亲举报老师行贿后被泼热水后续

责任编辑:zN_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