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焦点报道:年轻人一定要待在大城市吗?
2022-10-21 18:34:40 来源: 零度可乐

【本文来自《那些不受地域限制,网上就能办公的人移居鹤岗,鹤岗能再发展起来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转个今天看到的微博吧,来自@牛津-小裁缝


(相关资料图)

年轻人一定要待在大城市吗?

从空间经济学角度讲,越大的城市,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越明显。集聚经济三大优势体现在三种机制:为什么人才喜欢扎堆,大城市效率更高?首先人才在一起可以促进信息交换和知识溢出;其次可以共享大城市便利的基础设施和各种稀缺性资源;最后是匹配机制,大城市可以提高更全面的人才储备,企业选择余地大。此外,集聚在企业融资交易成本和合约履行等制度外部性方面的作用也很重要。

从城市社会学角度讲,城市不仅仅是一台机器还是一个高密度的社会网络关系。流空间的形成促进了显著社会进程。指的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的网络的形成,这个网络包括虚拟的也包括实体的,人、企业、各种机构等等在这个网络中相互联系。

因此,现在我们观察到的是传统的宗族血缘关系所形成的community的衰落,而以工作关系/互联网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朋友圈在逐渐壮大。在流的空间形成以前,大部分人的活动半径很小,局限在当地或者区域之内,因此在这个地理单元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宗亲,最能依赖的也是父母和各种亲戚,朋友居于次要地位;而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尤其是精英阶层在大城市工作,传统的血缘关系形成的圈子的影响在下滑。

这就是一个显著的social and clutural shift。时代改变了我们每个人,也改变了整个社会。所以很多人会有这种切身感受,在大城市读书或者工作之后,很难回的去故乡了。

但是从后结构主义的视角,对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选择城市其次是附带性的,他首先要选择的是一个合适的就业单位,因为每个人在同一时间(或者说一定时间段)只能有一个选择机会,而这个机会对这个年轻人就是工作的全部,所有大城市的集聚经济的福利都是外部性的。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城市,个人的幸福度是最主要的。不因为北京的机会多资源多,在北京就比其他城市幸福。比如说,在某些行业,在深圳税后拿40万,去二线城市大概率没有这么高。但去重庆成都长沙武汉等地,拿个25万应该是有很大希望的。这些城市的房价没有深圳的三分之一高,生活的幸福度会立刻提升。

就我了解的城市规划行业,天花板也是很明显的,深圳的收入并没有比广州高,去其它二线城市大概是在深圳的60-70%。我认识的很多人就是从深圳跳槽到二线了。

所以,对于年轻人的个人选择,不要被那些自媒体的文章洗脑。人生是自己的,虽然说一线城市机会多,但是只有属于自己的能把握住的才是真正的机会。宏观的城市发展和个人选择也不一定就100%匹配的。即使在北京工作的一些朋友我也这么劝他们。

很多人问我,如何选择城市和就业地点,我坚持的两个原则:一要“讲理”,讲生活的道理,构建社会的结构机制是什么? 世风民情和内在理解是什么? 人不是冰冷的,是有主观性的;二要“动情”,人若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没有与社会周围的感情连带,怎么会尽可能地去包容这个世界呢?

责任编辑:zN_2153